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意义]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在科研工作者科学研究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不同任务情境下科研用户网络信息搜寻过程中认知理性和行为特征、学术信息的评判标准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为科研用户信息行为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过程]运用发声思维研究方法,从不同任务情境视角对科研用户信息搜寻过程中网络学术信息评判与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与分析科研用户网络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理性与其根源。[结果/结论]在不同任务情境下科研用户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选择与评判是多侧面维度、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存在共性与差异;任务情境是科研用户心智模式塑造和网络学术信息意义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条件变量;网络环境中的科研用户网络学术信息搜寻行为与搜寻过程是有限理性的,任务情境是有限理性行为的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研究Web环境下的用户浏览行为的规律,分析用户在浏览行为中认知、物理和情感3个维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认知维度的影响因素。[方法/过程]通过为被试设计指定任务,要求被试在完成任务时进行出声思考,对其口头报告进行转录、分割、编码,进一步使用SPSS对编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论]随着认知阶段的顺序变化,物理维度的新建与停滞动作逐渐减少、后退与停止动作逐渐增多,情感维度的消极情绪所占比例下降、积极情绪所占比例上升。设定认知维度的评价阶段的投入阈值,帮助用户发现具体搜索目标,有助于提高浏览行为的速度和效果,增加用户的积极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基于在线知识问答社区平台,通过眼动实验阐明用户注意与用户信任的关系,有助于用户获得高质量的信息,维持知识问答社区平台的公信力与可持续运营。[方法/过程]从视知觉的角度出发,利用眼动追踪技术量化在线知识问答社区用户的信息浏览行为,明晰用户对各信息要素的注意力分配特征,并结合自我报告式量表探究用户注意力是否反映其对信息的信任判断;同时基于ELM模型探讨信源个人成就、信息内容和系统累计线索值与用户信任判断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对不同卷入度的信息,用户对各信息要素的关注情况存在差异,且各信息要素对用户信任判断的影响不同,用户对信息的认知加工也存在路径差异;用户注意力指标(注视时长、注视次数)与信任判断之间关系甚微,注视未必代表相信。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以数据新闻为阅读情境、信息图表为实验材料,使用眼动与行为实验和质性访谈方法研究读者对信息图表的阅读效果,探究读者的认知和视觉反应,为数据新闻的设计策略优化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两个阶段的单因素设计实验。阶段一为眼动实验,考察被试对不同类型数据新闻信息图表的平均注视次数、注视点持续时间和主观满意度。阶段二为信息图表阅读效果的行为实验,探讨信息图表中不同数据展示形式对阅读效果的影响,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结论]数据新闻的阅读呈现"Z"型视觉轨迹;导语段是浏览的重点区域;分栏标题获得高关注度。研究还证实,柱状图更易于吸引读者的视觉注意,创造整体性印象,让读者更主动地进入信息加工过程;折线图吸引视觉注意的能力稍弱,但细节突出,读者的记忆效果最好;而饼图的认知加工消耗的认知资源最多,应当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针对复杂多面的探索式搜索情境下高校学生用户的搜索元认知测评问题,设计一个可行有效的测评问卷。通过设定4类不同的探索式搜索情境,对被试在各规定情境下的元认知表现进行多维度分析与评价。[方法/过程]运用元认知理论设计"探索式搜索元认知测评问卷",在预试环节对该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在正式测评环节,通过开展搜索测验的方式组织60名高校学生被试进行探索式任务搜索和问卷调查,使用"Camtasia Studio"录制被试的搜索画面,并进行事后访谈。综合问卷调查数据、搜索行为视频与访谈内容,分析在4种不同探索式搜索情境下被试对"搜索任务与个体认知"的认知、对"搜索过程监控"的认知、对"搜索过程与评估反思"的认知情况。[结果/结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可作为测评高校学生用户探索式搜索元认知水平(或表现)的有效工具。根据维度数据分析结果,高校学生用户对于决策型问题(评估决策搜索)和研究型问题(知识获取搜索)的个体能力认知、任务理解能力、搜索障碍监控等能力相对匮乏,针对该分析结果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搜商能力的培养和网络搜索系统人机交互功能设计三个方面,提出改善高校学生用户探索式搜索能力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探究引起移动用户社交媒体倦怠行为的内在机理,有助于丰富信息行为理论,构建合理的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用户服务和管理体系。[方法/过程]文章分析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的原因要素和结果要素,构建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机理模型,在因素联动的数据标签映射下,基于数据驱动管理决策理念的PAGE理论范式内核,提出移动用户社交媒体倦怠管理与发展策略。[结果/结论]有效解析移动用户社交媒体倦怠现象的因果关系,构建的机理模型能够为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探索式搜索行为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眼动探测的实验方法研究网络用户探索式搜索行为的特点。实验综合运用眼动记录、问卷调查与访谈法,设计一个事实型(提问-应答式)搜索任务和两个复杂程度不同的探索式搜索任务,并根据被试检索能力分两组进行实验。对实验中搜索、链接、关闭等搜索行为,基于任务及兴趣区的眼动指标进行组间与任务间差异性比较,结果表明任务类型与搜索能力均对探索式搜索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畅  赵瑜  杨帆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99-105
[目的/意义] 通过分析时间限制和任务次序在用户实验设计中对被试和实验结果的影响,提出响应的优化方案。[方法/过程] 使用实验法,对被试搜索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分别验证时间限制和任务次序对被试搜索体验的影响。[结果/结论] 在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被试对于成功完成搜索任务的信心较低,且在任务结束后,对检索结果的自我认同度较低;任务次序也会影响被试的检索体验,搜索任务的次序越靠前,用户的信心和体验越易受到较为负面的影响。建议学者在采用实验法进行用户行为分析的时候,要科学全面地对搜索任务和情境变量进行轮换,如采用拉丁方的设计。同时,若非检验实验时间限制对搜索行为的影响,应尽量避免实验过程中对被试的搜索时间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探究先验知识差异水平不同的组别在搜索交互行为、协同体验以及学习效果方面的差异,以丰富对协同信息搜索行为的认知,并为现实情境下的协同搜索学习提供建议.[方法/过程]研究采用用户实验法,设计理解型与评价型两种搜索任务,通过录屏记录交互行为,结合问卷收集协同体验数据,思维导图记录协同搜索前后知识状态及改变.采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研究网络环境中学术用户的探索式搜索行为特征,设计专业的信息服务策略,帮助馆员精准定位用户需求,提高服务的准确率。[研究设计/方法]以探索式信息搜索的3个不确定性为核心,整合探索式搜索行为的知识构建、问题情境与认知阶段,分析用户的领域知识和搜索技能对探索式搜索行为的影响。[结论/发现]根据先验知识集合将学术用户分为4种类型,结合用户搜索过程中的不确定种类与认知阶段,分别提供基础型、辅助型、辅导型和专业型服务。[创新/价值]围绕探索式搜索行为的不确定性,提出探索式搜索行为的认知过程框架及分类型分阶段信息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 通过对移动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与应用进展进行归纳整理,预测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方法/过程] 对现阶段不同领域关于移动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进行概述;在行业细分的基础上,对移动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研究方法与策略展开多维度述评;从不同角度追踪国外研究团队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对移动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结果/结论] 移动用户信息行为研究将从多行业、多角度向数据融合与大数据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探究在协同与独立模式下完成信息搜索任务的过程中,用户在搜索体验、交互行为方面的差异,试图通过对比研究来理解协同信息搜索行为的特点,为协同搜索系统的设计提供借鉴。[方法/过程]基于图书交互式检索平台(CLEF-Social Book Search)进行实验,共招募16名独立被试和18名协同被试到实验室完成多种类型的书目搜索任务,对搜索前后问卷记录的搜索体验以及后台服务器记录的搜索过程交互行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论]搜索体验方面,协同搜索被试比独立搜索被试对实验系统的功能评价更好,对系统的美感、耐用性、新颖度评价更高,参与实验的专注度更高,但却感到更加费力;搜索行为方面,相比独立模式下的被试,协同模式下的被试在目标型任务中进行更多次决策,尤其是删除书目的决策,意味着协同搜索被试在搜索后期会进行更多的决策讨论和整理;在探索任务中,协同被试比独立被试的平均决策时间和首次决策时间都更长,可能是由于在探索任务中协同被试的参与度更高、讨论更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探究互联网情境下用户人格特质对互联网信息采纳行为的影响,为规制互联网行业发展及引导互联网用户信息采纳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基于信息采纳模型、人格特质理论,探究用户人格特质变量对互联网信息采纳行为的调节效应。采用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使用ologit回归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分析验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信息采纳模型在互联网情境下更为重要,互联网信息质量与来源可信度决定互联网用户信息有用性的感知水平,进而影响信息采纳行为;用户人格特质变量对互联网信息采纳行为存在显著的间接影响力,且这种影响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把高频词及其可视化呈现作为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分析的辅助策略,对其与用户信息分析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通过对照两组用户三个阶段的实验结果,发现高频词表对被试完成浏览型的数字信息分析任务的效率无显著影响;高频词的可视化呈现对被试完成浏览型数字信息分析任务的效率有显著影响;高频词及其可视化呈现对被试完成归类型数字信息分析任务的效率无影响。实验结果证明了数字图书馆辅助用户提高信息分析效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多会话网络购物商品信息搜寻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研究用户在多会话网购过程中的信息浏览、检索行为及其行为序列特征,以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复杂网购行为,指导购物网站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用户体验。[方法/过程] 基于某电商网站1 993名用户的11 514个购物任务的网购访问日志,在识别多会话网购任务的基础上,对用户在经多个会话进行网购过程中的信息搜寻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顺序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挖掘其典型的行为模式。[结果/结论] 当会话数量为8个及以下时,用户的浏览和搜索行为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且前4个会话发生时是用户做出购物决策的关键阶段;用户在多会话网购过程中存在6种典型的信息搜寻行为模式,分别有不同的信息搜寻行为特征。理解用户的复杂网购行为,可为电商网站设计导航和推荐策略、制定营销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信息搜索用户的学习交互是包含用户-搜索系统交互、用户-搜索引擎结果页面交互、用户-搜索内容交互、用户-其他用户交互等维度的综合概念体系。协同搜索情境则进一步增加了用户学习交互的复杂性。文章设计一项信息搜索实验,以探究不同社交关系类型和协作效能水平对协同搜索用户学习交互的影响,为理解信息搜索用户的协作学习机制奠定基础;使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与质性分析法,综合分析实验当中产生的数据。研究发现:社交关系类型不能对协同搜索用户的学习交互产生影响;协作效能对协同搜索用户的网页链接深度、知识讨论次数和知识共享次数具有主效应;社交关系类型与协作效能对用户的网页平均浏览时间具有交互作用:高协作效能水平下,朋友组的网页平均浏览时间多于陌生人组,低协作效能水平下,陌生人组的网页平均浏览时间多于朋友组。相关研究结论能够激励信息搜索用户对协作学习的重视,并为支持良好学习体验的协作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过程视域下科研人员信息偶遇影响因素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信息偶遇是信息获取行为的一种特殊途径,研究信息偶遇发生的影响机制,能够为科研人员信息偶遇发生的内外环境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丰富信息行为相关研究。[方法/过程] 首先剖析过程视域下信息偶遇影响因素模型,再借助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信息偶遇影响因素间因果关系,构建相应的流图模型,最后通过仿真分析以量化形式探究各影响因素对信息偶遇发生的作用关系。[结果/结论] 过程视域下科研人员信息偶遇系统主要由用户、信息和情境3个子系统所组成。其中,个性特征、信息质量水平和行为情境能够显著促进信息偶遇的发生,任务情境显著抑制信息偶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通过对国外虚拟现实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相关文献的收集和分析,了解国外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的研究趋势,为虚拟现实技术在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方法/过程]运用文献分析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对国外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结果/结论]国外虚拟现实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相关文献的研究热点主要分布于虚拟现实环境下用户信息接受行为、用户采纳行为及人机交互行为研究。未来虚拟现实环境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关注于虚拟现实环境下用户社交行为,虚拟现实环境下多领域用户采纳行为及虚拟现实环境下用户阅读行为等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眼动追踪技术在国外信息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取内容分析法对国外信息行为领域2003-2018年发表的62篇应用眼动追踪技术的实证型文章进行分析。根据文献的内容特征,构建了包括眼动仪类型、眼动仪品牌、实验设计、辅助数据采集方法、数据分析这5个一级类目的内容分析编码表,基于此对文献进行编码及统计分析。本研究发现:①眼动追踪技术在国外信息行为研究中主要用于探讨用户搜索行为、阅读行为及购买行为等主题;②眼动设备和实验环境选择存在局限性;③研究方法多元化,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④在目前的信息行为领域研究中,注视类指标和扫视类指标是最普遍被采用的眼动测量指标;⑤结合眼动追踪技术研究移动设备的用户信息行为成为趋势;⑥眼动情况的可视化视图作为简洁明了的信息展现方式,有利于强化研究人员的分析和增强读者的理解,将成为未来研究的趋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眼动追踪技术在信息行为领域被应用得越来越多,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揭示国外该领域采用眼动追踪技术的研究的特点,为信息行为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时间是信息行为中普遍存在的情境因素,然而将时间视为稀缺资源,探讨其对信息行为影响的研究较为零散。本研究梳理信息行为领域中对时间限制和时间压力影响的相关研究,总结时间限制与时间压力对信息行为的作用和影响,以加深对时间因素的理解,呼吁信息行为领域对时间的关注。[方法/过程]在阅读与筛选近10年相关领域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系统性归纳与总结时间限制与时间压力对信息行为的影响,着重梳理时间限制与时间压力在不同类型的信息行为过程中的角色。[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时间限制与时间压力会对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信息行为(包括搜索、浏览与撰写行为)、无明确任务下的信息偶遇行为和信息决策行为均产生影响。未来研究者应厘清时间限制、时间压力及其相关概念边界,明确时间压力测量标准,同时关注时间压力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