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传统知识生产模式Ⅰ向新知识生产模式Ⅱ转型,博士研究生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顺应知识生产模式Ⅱ伴生的跨学科、复合性、应用性、社会反思性等新变化,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跨学科性”特征日益凸显。在把握知识生产模式变化及其对博士生培养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外一流大学积极开展跨学科联合博士项目,借鉴其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表现出的开放灵活的招生选拔、卓越拔尖的培养目标、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合作贯通的导师指导、严格规范的培养质量保障等经验,面向未来提出我国变革跨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中国范式”。  相似文献   

2.
“博士化工程”的提出以及对它的思考陈晓燕自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正式实施以来,我们已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自己的博士。同时我们也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探讨规律,摸索博士生教育的最佳体制。我国独立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制度非常年轻,只有十几...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决定,博士生应“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与硕士生相比,其差别就在于“宽广”和“深入”四个字上。目前,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博士生教育工作的中心。如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为质量规范制订出高质量的培养方案,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首要问题。一、博士生培养方案制定的必要性培养博士生要不要制订专业培养方案,现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一是认为博士生培养个性较强,因材施教尤为重要,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即可,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则过于划一,不利于贯彻  相似文献   

4.
从学生到导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驷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1981年颁布实施后我国首批硕士学位获得者之一,于1984年又成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培养的第一位博士,随后在美国、英国作博士后研究工作,1989年回到清华大学。1989年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晋升为教授,并获“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1993年开始任博士生导师,至今已培养出6名博士。2000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袁驷教授是伴随着我国《学位条例》的实施成长起来的一代优秀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值此纪念《学位条例》实施20周年之际,本刊特邀袁教授就自身的成长经历,谈谈为学治教的体会,从而从一个侧面看《学位条例》实施的成绩。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点滴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位条例》颁布以来,博士生教育一直受到特别关注,但我国博士生培养无论在基础理论还是在创新性方面都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都与博士生培养模式相关联。通过借鉴美国、德闻、英国等发达国家培养博士生的经验,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制度的框架内,界定了“条件成熟学科”的具体涵义,并探讨了在“条件成熟的学科”重新建立一种新的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推行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现状 我国的博士生教育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早在1981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就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该条列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相对独立和完善的博士生培养和管理体制。其后二十多年里,我国的博士生教育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我国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7.
一、“博士要博”是博士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博士生要“博”这是博士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及其他有关知识方面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基本方面。1.“博士要博”的基本涵义“博士要博”就是指博士生在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上应具有的高标准。具体说来,衡量某专业的博士生是否达到了“博”,主要应考察以下三个方面:(1)是否掌握了本门学科专业的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  相似文献   

8.
博士生中期考核的必要性及改进措施张立彭克勤江先华“硕士、博士培养基本立足国内”已作为本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列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立足国内”的关键乃是博士的培养质量能否达到国际水平。目前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国...  相似文献   

9.
严把“三关”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吕晓声,胡春平,郭学东(吉林工业大学)自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正式实施,我国独立培养博士生制度建立以来,在短短的15年中,我国的博士生教育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国家培养了上万...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在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理念的国人心中,“博士”代表的不仅是知识的权威,一度更是通往“黄金屋”、“颜如玉”的坦道通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校博士生人数不断增加,原本“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高知群体也被迫脱离国家政策保障的保护伞,在市场中接受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检验。为了适应这种社会角色的转变,无论是公众还是博士生群体本身,都需要反躬自省:我们对博士的崇拜与期待究竟来自何处,又将去向何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