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如何处理遗失物的归属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现有法律及司法实践存在诸多缺陷,且日益暴露出法律制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我国民事立法应在借鉴各国立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明确界定遗失物之概念、法院作为遗失物接受管理机关及其法律地位、酬金制度、拾得人取得遗失物所有权、遗失物又遗失时的法律制度等,从而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的遗失物归属法律制度,更好地保护失主的财产权利,规范遗失物归属关系,进而使我国民事立法进一步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2.
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一直以来,我国民事立法在拾得遗失物方面支持并维护这一精神。文章从比较法角度,对遗失物拾得制度中遗失物拾得人是否享有报酬请求权这一问题的立法选择进行简要的梳理,并对物权法中遗失物拾得制度的立法取向进行法理剖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悬赏广告入手,通过我国与外国两个遗失物案例的法律分析对比,对我国与外国关于遗失物民事立法制度进行探究和评析,指出了前者存在的种种弊端。建议在我国民事立法上确立遗失物拾得制度,对遗失物的归属和返还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4.
遗失物归属是遗失物拾得制度的核心内容。关于遗失物归属有不同的立法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采取拾得人不取得遗失物的所有权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我国民事立法在遗失物归属制度上,应确立拾得人可以取得遗失物的所有权,但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履行了法定义务;非为不法行为;法定期间届满;失主不主张权利。  相似文献   

5.
遗失物报酬请求权即涉及到道德规范的范畴,又是立法制度所规制的内容,本文从人们倡导的社会美德角度分析了当事人返还遗失物及享有报酬请求权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而表明构建我国遗失物立法制度,实现民法公平原则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遗失物相关法律制度入手,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立法,说明我国当前相关立法存在着种种缺憾。如对在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纠纷难以解决,与国际相关立法脱轨等,并着重探讨了在我国《物权法》的立法工作中,应该明确规定遗失物拾得人享有报酬请求权。  相似文献   

7.
在《民法典》出台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作为物权法中具有不容忽视地位的遗失物拾得的问题,也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遗失物拾得的问题主要涉及拾得人的通知、保管、交付义务以及责任范围,报酬请求权及费用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这里,笔者仅就确立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和拾得物的归属问题阐述了自己观点,旨在抛砖引玉,引起人们对遗失物拾得立法的重视,完善我国的民法内容。  相似文献   

8.
遗失物适用限制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理论具有一定的不足。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市场交易迅速、高效、安全及利益平衡,遗失物应该适用善意取得。外国有关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比较成熟、完善,我国应该借鉴外国的成功的经验构建遗失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9.
论文明确了遗失物的概念,结合民法基本原理和各国立法经验指出我国《物权法》中的相关规定存在不足,给出完善我国遗失物拾得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关于遗失物的法律规范仅限于《民法通则》等72条第2款的规定,简单且有缺陷,本文从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出发,对遗失物拾得的构成及法律效力进行论证,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物权立法是世界民法典的立法潮流,我国通过借鉴世界物权立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民事立法的现状,制定了中国特色的物权法。该法确立了我国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并在物权法基本原则指导下,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权法体系的基本内容。司法实践中应准确理解和适用物权法。  相似文献   

12.
物权立法体例指物权立法的设计结构。可溯源于罗马法。近代以来 ,不同国家物权或财产立法体例虽各有特色 ,但亦有许多相通的方面。现今中国梁慧星先生负责的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的体例理性过浓 ,而人大法工委的物权法征求意见稿的体例只是单行法的汇集。当在整合理念化和现实性的基础上 ,设计出易于适用、相对开放的中国物权法体例。  相似文献   

13.
基于保障意志自由、完善民法体系、更大范围解释物权变动现象等理由,应该承认我国立法上采取了独立的物权行为。在这一背景下,登记不仅仅是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而且是包含物权合意的物权行为的生效要件,是一事实行为。  相似文献   

14.
从对相关制度的比较分析中可见:在存在动产善意取得、先占以及对遗失物拾得物的占有取得等诸项制度的情况下,动产时效取得仍有其适用的逻辑空间;以不动产登记为核心的现代财产登记制度亦不能取代取得时效的适用价值;设立取得时效制度符合立法的效率原则.设计取得时效制度的核心问题是规范取得时效构成要件.准确界定时效完成后产生的法律后果,应协调取得时效与财产登记制度、取得时效与物上请求权消灭时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国有资产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我国《物权法》在国有资产范围的界定、国有物权的行使、国有资产的保护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但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管理法》的制定和实施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物权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该制度是以牺牲财产所有权静的安全来保护财产交易动的安全,旨在维护交易第三人的利益,该制度以无权占有人以财产所有权的移转或其他物权的设定为目的。我国《物权法》第一次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并且规定该制度适用于动产领域和不动产领域,这是我国物权法立法对传统物权法的重大突破和重要成果。但是《物权法》对于善意取得构成要件的规定过于简单,对各个构成要件的内涵缺乏规定,造成了法律适用和衔接上的困难,如不能和合同法有效接轨,适用范围也较为狭窄,造成对善意第三人保护缺乏法律根据。笔者试图对我国善意取得制度中的缺陷进行分析,提出了明确无权处分的概念和外延,规定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等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物权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关涉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然而,我国目前对此尚无立法,学界观点亦不一致。文章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概念的界定入手,分析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包含的权利种类,并提出了针对我国社会及立法现实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的立法模式——“物权法加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  相似文献   

18.
物权变动具有形式主义与意思主义模式。我国物权变动立法采取二元化模式,使交易主体不被强制遵循单一的变动模式,避免了形式主义的模式化,物权流转更具灵活与效率性。实现效率原则,物权变动予以公示弥补信息的失灵,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提高效率,完善信息查询制度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9.
贫困是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通过反贫困立法把宪法关于社会救济和权利保障的规定落到实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国应借鉴这个经验,把推行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