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起源于中国。用太极图表现较为明确的哲学观念,是我们祖先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及人性认识的高度概括,是万物生变的本源和法规,是中国文化的精义所在。老子在《道德篇》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养生者认为遵循这一基本法则,体现了阴阳和合,天人感应,合乎人体内外环境的自然规律,才是长生之道。  相似文献   

2.
张绍堂 《武当》2000,(4):2-4
天人万物是一个整体,同受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主宰。这一普遍规律古人称之为“道”。“道”者,道理,规律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阴阳及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无不是阴阳运变的结果。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进一步指出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古人主张取象于天,并动用阴阳八卦五行之理探索宇宙万物。故《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学说是太极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命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3.
一、功法简介"养生健身太极功"是武林前辈在长期武术健身实践中根据《道德经》的基本思想创造的。这些前人智慧的结晶,又经过后人多年的修炼和体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因而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因其方法独特、效果快捷,实为学习太极的捷径。本方法以老子《道德经》为指导思想,强调虚极静笃、道法自然;以太极之理为修炼依据,强调任督通顺、阴阳平衡。把养生理论与修炼实践相结合,目的是借助学练太极拳基本功来悟道养生、强身健体。  相似文献   

4.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大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二字,指宇宙的大规律。这种大规律无始无终,大到无穷,小至尤形。准也看不见,但又随时可以体验到它。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历来重视时令养生。按照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相应观点,人的生命活动必须顺应天地大自然的规律,才能顺利生长。  相似文献   

6.
林书立 《武当》2011,(12):47-49
老子不但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养生家。《史记》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益寿也。"司马迁认为,老子的长寿得益于他的"修道"。《列仙传》也说:"老子好养精气"。在《道德经》中,老子不但提出了"道法自然"、"少私  相似文献   

7.
道在渊鱼     
王双强 《收藏》2014,(19):148-149
中国人凡事都得讲个“道”。可“道”究竟是什么,却永远讲不清楚。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说“道”讲不清楚,还承认“道”大过于天地,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即“道”要遵循自然规律。笔者以为,“道”就是“自然”,万物之始的“道”,只要遵循自身的规律,顺其自然就好。澄塘深渊的  相似文献   

8.
局里天地藏春秋,棋中乾坤蕴万象。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愚以为,这就是中国象棋之最高境界。放眼古今棋坛大匠宗师无一不将道法自然、天象轮转、五行相称、阴阳平衡之诸多华夏传统文化内涵融入棋局之中。  相似文献   

9.
道源正说     
伍义江 《武当》2007,(1):41-42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者,先天?也。何以为先天?,即先于天而存在,称之为先天太乙祖?,宇宙乃先天?随机变化而生,乃一切原始本源。  相似文献   

10.
道在渊鱼     
王双强 《收藏》2014,(10):148-149
中国人凡事都得讲个"道"。可"道"究竟是什么,却永远讲不清楚。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说"道"讲不清楚,还承认"道"大过于天地,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即"道"要遵循自然规律。笔者以为,"道"就是"自然",万物之始的"道",只要遵循自身的规律,顺其自然就好。  相似文献   

11.
论老子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在通过对老子思想观点与太极拳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3个方面探讨了老子思想对太极拳的深刻影响:(一)崇尚阴柔:崇尚阴柔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他认为柔弱能够胜刚强。太极拳也是贵柔化,要求以柔克刚。(二)道法自然: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太极拳也具有“拳法自然”的特征。(三)辩证法思想:太极拳运动,均是以圆弧运动轨迹作为基础而表现的,体现了老子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圆圈运动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在简单介绍太极拳的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来具体阐述太极拳的现代价值。 一、太极拳体现了生理与心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太极拳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易经。大传》曰:“易有太极”;《太极拳经》曰:“太极者,元极而生,动静之机,  相似文献   

13.
刘力 《武当》2003,(11):22-23
《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元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易经·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宇宙观来分析,即是说:天地宇宙原为混沌一气的“无极”状态,发展为后来阴阳分离(上天下地)的“两仪”状态。进而又孕育出以人为代表的千万事物即大千世界。在这个生化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取名于古典哲学中的"太极",表达了太极拳研习者对宇宙的认知以及对外部事物自身规律的把握。由于缺乏构成哲学的基本要素,太极拳不能被称之为一门哲学。但是,在老庄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太极拳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意趣,并形成为一种道家修养身心的养生之术,而演练太极拳则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探索和追求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温冰 《武当》2014,(8):40-43
武当武术的理论基础是老庄哲学,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而“道反”是老子的一个重要理论。老子认为,“道”能产生天地万物,并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而天地万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就是“反”,亦即《老子·四十章》所说的“反者道之动”。道反的运动规律有两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6.
若愚 《武当》2009,(3):42-42
2008年12月,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太极名家祝大彤先生向国家图书馆捐赠了自己的著作——港版增补《太极内功解秘》、《太极解秘十三篇》修订版,以及台湾版《太极内功解秘》、《自然太极拳》、《太极内功养生法》、《太极解秘十三篇》等。  相似文献   

17.
龙力子 《武当》2009,(10):17-18
一、太极功法的文化境界 《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拳谱曰:“太极者,阴阳之母也。”以太极而名功法曰“太极功法”,全称应是“太极养生修道功法”。此功法起源于道学。三丰祖师曰:“太极拳乃人道之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的太极观念与太极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极拳的命名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效天法地的思想方法。太极十三势吸收了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太极阴阳,并以五行取代四象八卦的学说。太极"内动"在太极拳中体现为强调"太极元气"在体内的运动。而"心为太极"的思想则体现为演练太极拳时强调"心贵静"。  相似文献   

19.
翁心诚 《精武》2009,(6):58-59
一、小引 近来重读司马平先生提供的《国学大师胡朴安论太极拳》(《精武》2007年第12期第8至9页),觉其所论均为太极拳术正理,朴实真切且精当。文中说:“宇宙之原动力在太极,人生之原动力亦在于太极”,“腹为人全身最中处,此处一动全身无不动矣。”文中谈了三种“非太极”。1.“一动而不全身皆动者,非太极也”;2.“一动作即见剑拔弩张之形者,非太极也”;  相似文献   

20.
1陈杨二式之相同点 1.1哲理同源 太极拳的太极一词源出自《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取其含意为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而太极图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来说明宇宙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原理的模式图。陈式太极拳是依据中国古代“太极”理论创编的,从其内在哲理上实为“把握阴阳”、“动静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至本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