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荷兰的科学家最近发现,一些昆虫可以相互之间“打电话”进行交流,它们的电话就是植物。当地下的昆虫寄宿在一棵植物下时,它便会开始蚕食植物的根。为了警告食叶性昆虫“此处已被占领”,地下的昆虫会通过植物叶片发出一种化学警报信号,这样一来,食叶性昆虫就会得知这棵植物已被占据。  相似文献   

2.
植物的一生中,经常会受到动物的伤害,因为所有的动物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植物因此采取各种办法来进行自我保护。很多植物并不是干等着食草动物来吃它们的叶子,它们会反击,而且用的是致命武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些素食的动物又“发明”出与之对抗的武器,而那些植物又会进一步采取防御措施……于是,人们在动物和植物之间发现了极富戏剧性  相似文献   

3.
日本最近发明了一种“植物与人类之间奇妙的交流工具”,能够测定植物尤其是花草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他们用一种叫“蜘蛛抱蛋”的花草做试验,把这个用电池驱动的小装置放在花盆边,把两根电线分别夹在  相似文献   

4.
正经典犹如一株株古树,而创新便是从古树中发出的新叶。营销学的新叶是对《儒林外史》的吸收,管理学的新叶是对《西游记》的概括,公关学的新叶是对《红楼梦》的诠释,策略学的新叶是对《三国演义》的继承……古人留下的经典看似古板、乏味,但其中的内涵却能给人们指点迷津。对待经典,我们应该取其精华,造福当代。  相似文献   

5.
据《北京晚报》报道,从重庆南川旅游部门获悉,考察队员最近在重庆南川大溶洞古佛洞中考察时发现“玻璃植物”。最令人惊叹的是,这种透明植物竟在幽深的地底开出一片灿烂的黄花。在终年不见阳光的古佛洞深处,考察队员们赫然看到一片面积约100平方米的透明植物。这种“玻璃植物”高约30厘米,叶片长3厘米、宽2厘米、呈桃形,开出一些喇叭形的黄色花朵。而令植物学家惊讶的是,在潮湿阴暗的地底深处生长的“玻璃植物”还开出了黄花,而且黄花与茎杆的连接仅靠1片花瓣支撑。有关这些植物的进一步情况仍在研究中。古佛洞发现“玻璃植…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初,德国植物学家成功地培养出植物细胞,发现能够从植物细胞培养出幼小的植物。植物体内成熟的细胞怎么会长出一棵小植物来呢?科学家对植物的这种“返老还童”现象作了长期艰苦的研究,发现它同植物激素关系很大,是植物激素中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在发挥威力。一般认为生长素可以促使植物生长,细胞分裂有利植物生芽。这些植物激素虽然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但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则神通广大,植物的生长发育都要受到它们的调节和控制。在某些生产实践上,人们已经可以指挥植物“返老还童”了。例如,用花粉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为植物育种开辟了…  相似文献   

7.
广闻博见     
德国科学家发现,为了抵御外来细菌的侵害,保护自己的生存,植物自身都拥有一个“化学武器库”,能帮助植物防止病毒、细菌和霉菌的侵蚀。研究人员通过对南芥属植物的实验发现,植物中存在着一道迄今尚不为人所知的防御线,就如同拥有一个“化学武器库”,它依靠一种名为Snare的蛋白,来控制对“武器库”中弹药的输送。一旦有细菌进入植物物体。Snare蛋白就马上从“武器库”中调出化学毒剂,送到被细菌侵入的部位,将细菌迅速杀灭;而且,该化学毒剂还不会伤害植物的自身细胞。通常,外来细菌被杀死后,化学毒剂仍会短时间存留在植物受侵害部位。研究人员说,其实,  相似文献   

8.
因果转换,循环往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存在的普遍现象。如动物靠植物、植物靠太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不断沿着太阳-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的方向流动;风-风车-发电-电扇-风,形成能量的循环。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前因后果。“因”可以转变为“果”,“果”又可以转变为“因”,因果互易,变化无穷;因与果之间的每次易换,都可以生化出一种或多种全新的事物或事件。  相似文献   

9.
科苑集粹     
曾有颗恒星与 “自杀树”可杀人于无形 我们太阳“交换礼物” 法国和印度科学家指出,一种生长在印度 天文学家最近在太阳系的“后院”发现了一 西南部地区的植物,其果实带有剧毒,这种果个非常珍贵的宝藏:太阳系中某些天体,或许是 实经常被  相似文献   

10.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自然界植物种植、生长的一种基本规律。但也常用来比喻一个人做一件事缘于什么因,就有什么果。但在科学史上,有些科学家却是“种瓜得豆”,想做的研究没有获得太大的进展.但却因意外的发现在另一个方向有了重大的发现。维生素K的发现和研究就有这样“种瓜得豆”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我国植物资源丰富,有很多珍稀植物,其中银杉、珙桐、杪椤、杏杉、水杉、金花茶、人参和望天树已列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银杉裸子植物门松科植物,素有“植物中的大熊猫”的美称。银杉主干挺直、高大,雌雄同株,叶细长呈线形,叶面亮绿色,背面有两条白色气孔带,故称“银杉”。它是我国特有的常绿乔木的植物,仅分布于广西龙胜和四川金佛山。以前,人们仅在德国和法国发现它的化石。1955年,我国植物学家发现了生长的银杉,引起了世界植物  相似文献   

12.
赫顿对地球历史的看法—— “目前探索的结果是,我们没有找到开始的痕迹,也没有发现结束的可能性。” 赫顿比达尔文提前半个世纪预言—— “最适应气候和土壤的植物将会不断茁壮生长。但是,最茁壮的植物必定是种子成熟、繁殖力强的植物。这些植物会越来越适应它们生长的土壤和环境。” 赫顿认为地球的更新周期—— “就像动物的身体一样,地球在损耗的同时也在自我修复。”  相似文献   

13.
我国科学家最近从一种盐生植物中成功地克隆出一个“耐盐关键基因”,并已导入多种植物。这将有望使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约1/4的盐碱地变为“绿洲”。山东师范大学赵彦修、张慧两位教授主持的课题组从1999年开始这项研究,在测定了1755个“盐地碱蓬”基因的序列后发现这一基因,并为此申请了中国专利。据介绍,“盐地碱蓬”是我国盐碱地上普通的一种藜科植物。它能耐3%的盐度,可以在海水中生长,在盐碱地上可长到1米高,在海滩上长度可达30厘米。课题组研究人员将这一基因转移到“拟南芥”上做了对比试验:在1/2海水浇灌条件下,“拟南芥”能完成生活史…  相似文献   

14.
摄食动物吃植物,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然而,自然界里却有500多种吃动物的植物。1851年,美国植物学家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沼泽地带发现了一种名字叫“达尔利克多尼亚”的食虫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人怕伤心,树怕伤根”,一句话道出了根在植物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那末根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是认为,它有吸收、运输、支持和贮藏几种作用。殊不知根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合成“能手”,好比是植物的地下“工厂”。一些无机物在这里被转化成有机物……烟硷的“来历”科学家们很早就注意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烟草植株中的烟硷,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集中在叶片中,但是切下烟叶,进行离体培养,却始终没有发现烟叶本身有合成烟硷的本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外  相似文献   

16.
李湘洲 《百科知识》2000,(11):16-17
如果说,再过一些年,人们将从植物中采矿冶金,用细菌提炼金属,你会相信吗?这的确是初露端倪的新兴技术,人们称之为“绿色冶金”。 植物采矿 200多年前,美国白人殖民主义者移居到了内布拉斯加州和怀俄明州之间的一个谷地。不久,那里流行了一种“怪病”:患者毛发脱落,渐至双目失明,虚脱而死,甚至连家禽家畜也不能幸免。究竟是什么“妖魔”在降祸于人呢?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  相似文献   

17.
植物和动物都是生物,是进行着生命活动的个体,这是它们的共性。但长期以来,人们将植物看成是“死”东西。1938年出版的《辞海》把植物有别于动物的特点归纳为“一、无知觉,二、不能自由行动”。社会上认为植物无知觉是较普遍的,甚至一些科学名称如“植物人”“植物器官”,无不寓意于植物是无知觉的。  相似文献   

18.
生物学家们早就发现,植物尤其是同类植物之间是完全可能进行"语言"交流的.植物各器官通过自身发出的电信号传递信息,进行"电话交流".……  相似文献   

19.
李梅 《科学大众》2014,(1):43-45
心灵感应被认为是人类的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特殊能力,某些讯息可以通过普通感官之外的途径传到其他人的大脑中。 植物是没有大脑的,那么植物这种相对低等的生物是否能与人类进行情感沟通?某些植物之间是否也可以“心心相印”?这些听起来有些异想天开的设想引发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兴趣,而一些相关试验的结果似乎表明:人类居然可以与植物进行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20.
南风 《知识窗》2010,(3):7-7
植物学家首次发现有些植物也“食肉”——它们杀死昆虫来“给自己施肥”。研究者发现.这些植物用茎上有粘性的体毛来捕杀昆虫.当昆虫腐烂并掉到植物的根部时.植物就开始通过根部吸收原本在昆虫体内的营养。人们认为植物的这种技能可以应用于给野外贫瘠的土壤补充养分.但即使在你自家的小菜园里也可以用上这种技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