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构建新型网络实验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当前不少新兴大中专院校还没有构建起较为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状况。利用网络硬件与软件模拟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是利用了新型的虚拟化模拟软件对计算机网络实验进行虚拟,给出了一种较为经济实用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到计算机相关实践课的教学质量,也反映了一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利用一些软硬件来辅助管理计算机可以提高管理的水平,降低管理员管理的强度,利用组策略和注册表来辅助管理员进行机房管理就是机房管理中一种常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一种运用计算机为工具来 帮助教师与学生教学的方式,它利用教学软件,通过学生和计算机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这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的结合,它的引入,丰富了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手段,向教育现代化迈出了一大步。 一、提高教学效果 CAI软件可以利用声音和图像来模拟一些难以用常规教学方式表达的实验过程,可提供文字、图形或声音等多了见觉化的静态与动态内容,可以填补一些教具的空缺,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教学手段。 二、增进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微信是近年来人们之间新的沟通方式。作为一种新的移动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片段化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教师可以更好地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有效的教学。因此,要适应"移动互联网+教育"的现状,改变旧的教学模式,针对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利用基于微信平台进行教学改革,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对教学进行改革,以此提升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现在都和计算机紧密结合。为了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诸如计算机基础这样的课程。国家为了推动计算机水平的提高特推出了面向全社会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如何利用等级考试来促进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本文针对本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方式。  相似文献   

6.
微信成为了当今社会一种较为普遍的交流方式和互动平台,已是当下学生们日常交往的主要沟通工具之一,它强大的功能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面临的困境,阐述了翻转课堂的含义,探讨了利用微信平台对计算机基础课实施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并且提出了基于微信平台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旨在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傅桂清 《考试周刊》2013,(40):125-127
本文对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在排课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实现了全计算机和纯网络化排课,设计了一种高校自动排课系统的教室安排算法,对算法中四类不同的教室安排方式结果的合理性和效率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分析。经过对排课问题的研究,利用LINDO for Windows,提出了排课问题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大学实验教学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多媒体实验教学是信息技术与传统实验方式的有机结合。本文罗列了多媒体实验教学的种种优势之后,又分析了她的局限性。并针对这些问题,讨论了多媒体实验教学应采取的几点对策。指出了计算机多媒体实验教学方式的发展方向。最后,谈到了对计算机多媒体实验教学方式的认识及课程整合问题。  相似文献   

9.
浅谈计算机在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中计算机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随着光盘介质的充分利用 ,也极大地丰富了馆藏文献和利用文献的方式 ;计算机网络的建立 ,对于文献资源的利用与共享提供了可能 ;在此基础上 ,计算机辅助教育教学 ,使中小学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相似文献   

10.
教学评价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总体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该课程的教与学具有导向作用。为了进一步搞好体育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改进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方式势在必行。本文对西安体育学院四个不同专业学生进行了测试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适合体育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计算机等级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因此,要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计算机等级考试。  相似文献   

12.
指出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对培养21世纪合格师范的重要性,提出师范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三个层次的课程设置的原则和具体实例,探讨师范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数据流机的数据驱动特征、数据流程图、数据流程序设计语言以及其特殊的系统结构 ,以期更多的人了解非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的发展及未来计算机系统结构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根据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笔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作为民族地区高校来说,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否也是非零起点,这些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如何,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教什么内容,怎么教,如何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对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问题进行了实践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焦虑是个体预期计算机使用或者真正使川过程中所感觉到一种可以改变的情境性恐惧或忧虑.对影响计算机焦虑的年龄、性别、计算机态度和经验4个因素的研究表明:女性学生具有较高的计算机焦虑,随着年级的上升性别差异会发生改变,积极的计算机态度和愉快的先前经验能降低计算机焦虑.住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备课,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并建立互助组和采取小步子教学等措施,以降低学生计算机焦虑.  相似文献   

17.
学校公共机房是计算机相关课程实践的重要场所,随着日益增加的实践课程,传统的机房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基于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机房大大满足了学生和教师的需要,促进了机房的科学高效管理。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的日新月异,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有必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以便有效的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水平,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服务社会提供更好的帮助。在此,指出了现有的教学现状和弊端,并就此问题给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关于21世纪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回顾了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约 2 0年的历史 ,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对 2 1世纪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环境建设、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考核等方面的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Notwithstanding the benefits tha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offers to learning processes, the majority of learners in rural and township areas in South Africa either do not have access to computers and the internet, or they lack sufficient skills to exploit the benefits of ICT. This lack of skills and access to computers may lead to computer anxiety and low computer self-efficacy among undergraduates entering higher education. Low computer anxiety and high computer self-efficacy levels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assisting students to be academically successful in the present technological era.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 study that assessed the computer anxiety, computer self-efficacy and attitude towards the internet among first year students at a South Afric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ta collection was done through a five section survey. The research revealed that students suffer from moderate computer anxiety; they have a moderate compute self-efficacy; and their attitude towards the internet is positive. The results, research contributions, and limitations are discussed,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