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是马克思主义一贯的、根本的立场和观点。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风范和最高的人生目的。作为我国改革与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仅坚持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总结过去曾忽视人民利益的一些历史经验教训 ,而且把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作为构建特色理论的价值基础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 ,形成了丰富的人民利益观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人民的最大利益,把人民利益最高标准具体化为“三个有利于”,把人民利益与共同富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习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发展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阶段中,也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在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利益观和人民利益思想。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发展,其核心是坚持生产力标准,其基础是坚持实践标准,其评价标准是增进人民利益。开展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社会主义利益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谋利益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利益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个人利益,强调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相结合,是必须严格遵守的社会主义利益原则;允许差别、共同富裕是实现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邓小平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核心,重新解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坚持唯物主义者历史观,强调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认为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他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判断和衡量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 ,立足于世界历史与现实的大坐标系中思考我国的对外战略 ,形成了内涵丰富而见解独到的国家利益观。他的国家利益观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 ;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的结合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在今天 ,认真研究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略论邓小平社会主义利益观阚乃虎张道理王有炜邓小平社会主义利益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提出以下看法。一、为人民谋利益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利益观的核心内容为人民谋利益,是邓小平人生的唯一宗旨。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  相似文献   

9.
人生价值是人生的重要问题,在邓小平的人生价值理论中,邓小平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为人民谋利益为核心和基本原则,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以是否有利于人民为评价标准,以社会实践,艰苦创业为人生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体出了理想与现实,义与利,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特点,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体制的转型期,经济体制改革正向纵深发展,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的过程中,用邓小平的人生价值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的生产力观始终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的。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更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因此,邓小平强调必须立足人民利益的获得来思考如何发展和衡量生产力水平。可以说,邓小平的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生产力观既扩充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又赋予了其现实性和可行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在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的一般理论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一系列关于人民利益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达到了一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把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发展过程既是不断解放生产力的过程,也是不断解放人自身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带来生产力的巨大解放,也是人的解放过程中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要求和克服人的异化以进一步解放人的要求必然要突破资本主义,而向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解放生产力和解放人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的挫折在于忽视或背离了二者的统一,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要自觉实践解放生产力和解放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不仅有物质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还有精神性需要,精神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实践不仅能够引领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性需要,而且还能够科学地引导人们的物质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若要正确地引领和满足人们的需要,必须不断地推进生活化,这有其逻辑、历史和现实依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积极探寻生活化的途径,坚持立足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坚持生活价值引领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认识与兴趣是哈贝马斯创立其交往理论学说的依据。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学者,哈贝马斯继承了第一代学者们对现代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批判,尝试通过分析认识与兴趣的联系,重新定义认识论,建立以兴趣为导向的认识论。他认为,只有解放的兴趣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他推崇的是建立一种没有统治压迫、平等对话的模式,倡导追求自由以及体现主体性的价值,达到平等对话的共识,从而将主体从依附于对象化的力量中解放出来。但是哈贝马斯在探索的过程中扭曲了马克思的劳动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背道而驰。他旨在重建社会的批判理论,却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时间观包含了以下两个辩证统一的维度:时间性与时间(在本文开头所界定的意义上).一方面,马克思的时间观当然是用来表征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过程的,在这一意义上,时间观当然是以“时间性”的形态表现出来.但另一方面,马克思哲学观上的阶级性基础决定了他所理解的人只能是处于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因而,所谓人的生命的实现其实就是指合理的社会关系的实现.这同时又决定了马克思的“实践”只能是具体的、与历史发展的进程相适应的现实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本身也是处在客观的"时间"维度之中的.这两个层面的辩证统一构成了马克思时间观的非凡理论魅力.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特质,既在于对人类历史文明的积淀,更在于它是未来文明的母体,孕育着未来文明的基因。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和多样性充分地展现了“和而不同”的各种文化的生态统一。正是这些多样丰富的文化,成就了各自的文明进程,并共同造就了当代的世界文明。因此,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认定和宣布不仅在于唤起人们对文化的抢救和保护意识,更重要的在于唤起人们的文化生态意识,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类文化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7.
义与利的关系和取舍应是我们道德教育的一个中心内容。实现“义”与“利”的辩证统一是我们追求的义利关系的最高境界。我们崇尚的模式应该是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科学的、人性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人民观深受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的影响,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儒家“立己立人”的优良传统和“拯民于水火”的使命意识:传统民本主义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理念;佛学所特有的拯民救世的价值理念,均为影响他人民观的重要文化因素,是毛泽东人民观重要的文化精神背景。  相似文献   

19.
数学美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它隶属于科学美,具有简洁性、统一性、对称性、整齐性、奇异性、灵巧性、思辨性等特点,能激发人们创造的热情、启发人们探索真理的思路、具有检验真理的作用,在培养人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数学美,可以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统一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 ,也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前提条件。《共产党宣言》作为一部阐述阶级斗争学说的经典著作 ,体现了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价值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它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把共产主义价值观奠定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 ,把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融为一体 ;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 ,体现了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 ,也反映了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