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晚清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小说类型不断涌现。这组笔谈的三篇文章 ,分别对晚清的狭邪小说、政治小说和写情小说做了研究。《晚清狭邪小说的独特内蕴》从社会与情爱两个角度 ,论述晚清狭邪小说的内蕴 ,认为前者表现为揭露社会弊端与暴露官场科场腐败 ,展现名妓名优的悲惨命运与肯定其人生追求 ,描绘近代都市生活现状与外来文明对传统道德的冲击 ;后者通过对名士名妓间生死相依的爱情、若即若离的交往和偏离正途的狎情描写 ,凸现人性的复杂。《晚清社会转型中的政治小说》一方面注重梳理政治小说在英国的产生、在日本的盛行以及于晚清社会转型中在中国得到倡导的历史过程 ,另一方面论述政治小说不仅体现在小说创作中 ,而且体现在作家批评家对中外作家和中外作品的政治解读 ,论述了晚清小说创作的泛政治化倾向和知识分子看问题的政治化的思维方式。《晚清写情小说的主题模式与叙事特征》侧重于在晚清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中 ,研究写情小说的“借儿女言家国”、“借儿女言节义”、“借儿女言自由”三种最具代表性的主题模式 ,并论述了受域外小说的影响 ,晚清写情小说在叙事上表现出的不同于传统小说的近代“新变”。  相似文献   

2.
晚清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小说类型不断涌现。这组笔谈的三篇文章 ,分别对晚清的狭邪小说、政治小说和写情小说做了研究。《晚清狭邪小说的独特内蕴》从社会与情爱两个角度 ,论述晚清狭邪小说的内蕴 ,认为前者表现为揭露社会弊端与暴露官场科场腐败 ,展现名妓名优的悲惨命运与肯定其人生追求 ,描绘近代都市生活现状与外来文明对传统道德的冲击 ;后者通过对名士名妓间生死相依的爱情、若即若离的交往和偏离正途的狎情描写 ,凸现人性的复杂。《晚清社会转型中的政治小说》一方面注重梳理政治小说在英国的产生、在日本的盛行以及于晚清社会转型中在中国得到倡导的历史过程 ,另一方面论述政治小说不仅体现在小说创作中 ,而且体现在作家批评家对中外作家和中外作品的政治解读 ,论述了晚清小说创作的泛政治化倾向和知识分子看问题的政治化的思维方式。《晚清写情小说的主题模式与叙事特征》侧重于在晚清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中 ,研究写情小说的“借儿女言家国”、“借儿女言节义”、“借儿女言自由”三种最具代表性的主题模式 ,并论述了受域外小说的影响 ,晚清写情小说在叙事上表现出的不同于传统小说的近代“新变”。  相似文献   

3.
晚清社会转型中的政治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小说类型不断涌现。这组笔谈的三篇文章 ,分别对晚清的狭邪小说、政治小说和写情小说做了研究。《晚清狭邪小说的独特内蕴》从社会与情爱两个角度 ,论述晚清狭邪小说的内蕴 ,认为前者表现为揭露社会弊端与暴露官场科场腐败 ,展现名妓名优的悲惨命运与肯定其人生追求 ,描绘近代都市生活现状与外来文明对传统道德的冲击 ;后者通过对名士名妓间生死相依的爱情、若即若离的交往和偏离正途的狎情描写 ,凸现人性的复杂。《晚清社会转型中的政治小说》一方面注重梳理政治小说在英国的产生、在日本的盛行以及于晚清社会转型中在中国得到倡导的历史过程 ,另一方面论述政治小说不仅体现在小说创作中 ,而且体现在作家批评家对中外作家和中外作品的政治解读 ,论述了晚清小说创作的泛政治化倾向和知识分子看问题的政治化的思维方式。《晚清写情小说的主题模式与叙事特征》侧重于在晚清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中 ,研究写情小说的“借儿女言家国”、“借儿女言节义”、“借儿女言自由”三种最具代表性的主题模式 ,并论述了受域外小说的影响 ,晚清写情小说在叙事上表现出的不同于传统小说的近代“新变”。  相似文献   

4.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与中国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冯梦龙编撰的“三言”已被公认为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作品,通过对“三言”中的神仙道化小说的阐释,能折射出浓厚的道教文化意蕴。文章主要阐述了三言道教题材故事形态。  相似文献   

5.
拟话本小说集“三言”受宋元话本体制程式化叙事格局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无论从体制、情节、结构上都呈现一种“圆形结构特征”,甚至小说中蕴含的思想也不例外,这是这部小说集思想及艺术成就如此之高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小说”一词由古代的过于宽泛到现代的相对节制的界说,呈现出从化小说到学小说的古今历程,其中具有标志性的正是言小说、白话小说、现代小说的前后出现。现代小说的生成与言一致的现代汉语之间形成互补的同构关系,而“小说”一词也因之真正获得了作为学样式的当下界定。只有从这一界定的基点出发,才有可能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源流避免历史的误认,同时也才可能对中国现代小说的价值进行现实的确认,从而有助于较为准确地把握中国小说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7.
清代言小说创作在乾嘉时期进入全面繁荣阶段,作交游对于乾嘉言小说创作有重要影响。其时谈异之风极盛,所谈故事即是言小说故事题材的主要来源之一。友人之间在写作趣味与风格上互相影响,对于言小说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化层次较高的士人圈中,提供“寓言”类故事颇为流行,小说作由此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叙述方式。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的及教学指导思想的确定这篇课文选自明代冯梦龙编纂的“三言”之一《醒世恒言》第四卷。它同“三言”中的其它优秀小说一样,具有精熟的艺术技巧和精华与糟粕掺杂的思想内容。在选人教材时,已将许多不健康的情节删去,使小说相对集中。有了积极的主题。因此,教学本课,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思想归纳和技巧分析,而要指导学生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正确地把握课文主题。高三学生已经有相当的知识积累,也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9.
《诉讼》叙述了一场没有终结、没有指望的追寻存在透明性过程的审判,呈现了主人公约瑟夫·K一步一步地从“沉沦”走向“绝望”深渊的过程。卡夫卡以诗性的方式介入到基督教的“原罪”与人类自由意志的永恒话题之中,正暗合了海德格尔关于人的罪性的哲理言说。大陆研究者一般只停留在对卡夫卡小说“异化”、“荒诞”等主题意蕴的阐发,而轻视其小说背后或多或少都有的基督思想景观,自然难以透入堂奥。  相似文献   

10.
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玻璃山》围绕“玻璃”意象,借助后现代性作品的诸多“语言游戏”手段,完成了小说“从现实到虚妄”的主题建构。小说采用了反形式的手段来证明陈旧的叙述形式与内容信度缺失,进而证明“语言游戏”思想是呈现后现代作品解构与颠覆之后狂欢化的一把利器。  相似文献   

11.
“采”对于“诗”具有发生的意义,文言小说早期之“缀”、“采”与“采诗”之“求诸野”在方式上是相通的,故“采”对于文言小说也具有发生的意义。考察文言小说创作实际状况,发现文言小说从其产生就与“采”相始终,“采”成为文言小说的一个“观念”,采录也成为文言小说最主要的写作姿态。以上方面,决定了文言小说内容上的“博”、“杂”,在结构上的“小”及作家非正统心态三个本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革命历史小说的《三家巷》,虽然其创作目的是反映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但整部小说从多方面可以看出受到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深刻影响,因而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如以家族为文化载体、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叙述方式等。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上半叶,由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中国一些古典学者把古希腊文化引进中国并加以研究,掀起了一阵“古希腊热”,周作人致力于希腊文学、希腊文化的译评和研究;吴宓致力于希腊哲学和文学的研究;罗念生致力于希腊戏剧和文化的研究;陈康致力于希腊哲学的研究,其他学者也有关于古希腊文明的著作问世.以上情况,过去在学术界少有综合性的评述.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中的梦境描写共有16处,其中李瓶儿、西门庆的梦境完全符合中医梦理论中对梦的成因的分析和阐述。这绝不是作者创作时的一种不经意的巧合,而是深谙中国传统梦文化的一种显现,对梦入文学的精心布置。其反映出的文化信息与文化意蕴之丰富多彩,是任何一部古典小说都不能与之相媲美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礼仪习俗,大抵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承传。其中有些礼俗,其来源已难详考,例如建筑业的奠基礼和制造业的献身俗,就是难考的礼俗之一。在语言中,“奠基”和“献身”都是现代汉语中使用率颇高的语词,这透露出它们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说它难考,是由于古文献中  相似文献   

16.
"空白"作为诗词意境的重要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表现极为丰富,它拓宽了诗词的审美空间,延伸了诗词的表现力,彰显了诗词的独特魅力."空白"带给古典诗词独特的美学特质:空灵、简洁、无言之美,营造出云山烟水与冥无的美学境界.深入把握"空白"论的美学特质,不仅是我们更好地鉴赏中回古典诗词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我们深入体验中国传统美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韵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其中有“史”的因素,自是文化传承与变革规律之所在。然而结合中国的社会历史尤其是文化政策,在中国传统文学诸文体中,小说被视为末流,封建统治者的文化高压政策更是无情地虐杀了文人创作的心理动因与可能性。此外,中国传统的恋“史”审美心理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明 《鸡西大学学报》2012,(10):116-117
佛教"持戒修行"思想主张"断尽烦恼,涅槃解脱",是贯穿佛教各个流派的核心精神,也是了解佛教思想、解读佛教文化的关键。自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尤为深远,特别是佛教的"持戒修行"思想,影响到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和精神追求。以古代白话短篇为例,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佛教"持戒修行"观念。  相似文献   

19.
正如卡夫卡《变形记》中被异化为虫形的葛里高尔一样,孔乙已及其所科环境中的其他人都是在封建文化背景下被扭曲变形的人物。本文从“异化”的角度入手,对这一经典文本进行全新观照,并试图探讨鲁迅本人与这篇小说的内在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