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从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充分挖掘课外育人平台、优化人才培养激励方案的角度出发,对课外学分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导思想及意义、优化设置及未来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大学生课外学分内容体系、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案。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设置"课外学分"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它具有选择性广,适应性强,有利于培养和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高校文理渗透,实施素质教育等优点。学分制在我国高校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我国高校学分制普遍存在的: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生素质不适应学分制的要求、教学计划的弹性不够、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硬件不足、师资力量滞后等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分制。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德育教学存在的培养过程断档、课外教育管理松散、教育资源缺乏整合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为此,以“复合式”内容设置和“学分化”管理机制为突破点.通过对新时期高校德育教学进行系统化、规范化设计与实践,有望实现高校德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手段来衡量和管理学生学业状况的教学制度,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追求教育民主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促使当前我国高校实施的学分制走向这一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实际是使“实然”走向“应然”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手段来衡量和管理学生学业状况的教学制度,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追求教育民主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促使当前我国高校实施的学分制走向这一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实际是使“实然”走向“应然”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曹霁阳 《成才之路》2009,(16):91-91
今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将在新生中选拔百名“尖子生”,举办7个专业、每班15人的“英才班”。哈工大将参考斯坦福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的课程设置制订培养方案,对这些学生实行“本硕博连读”培养,双方互认学分,同时获得哈工大和国外高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3+X”的高考改革,普通高中积极进行探索,其中以学分计量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学分制”的实施,成为学校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分制的主要优点是便于根据受教育的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受教育的自主性,有利于强化目标管理,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普通高中不宜把“学分制、当作一项教育政策强行加以推广,而课程设置是实行学分制的核心问题,师资力量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浅谈学分制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学分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以学分计量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有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之分。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多数实行学年学分制。近年来有些高校对学分制的改革已经作了尝试性的探讨与改革。1.学制: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一般意义的学制,就是指根据现有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制度。本科学习修业年限为四年,凡取得在校本科学籍和相应专业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分,并满足相关要求的学生方可在上述修业年限内毕业,发给毕业证书。对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授予学士学位。2.学分:是用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单位。各类课程及教学实践环节均规定相应的学分数。以某高校为例其计算方法为:理论课教学(含习题课、实践),每授课15学时,计1学分;单独开设的实验课(如物理、电路实验等),30左右学时计1学分;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如金工、电装、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大型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每教学周计1学分。各专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学分制开始在各大高校实施,是以选课为核心,以学分为学习分量计算单位的一种管理制度,意在强调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个性化培养。本文以浙江大学为例,参考学生历年选课学分的相关统计,对高校学分制下学生每学期选课学分量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为学分制下选课的科学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高等学校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如何利用课外第二课堂并通过有效方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机会 ,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开展“课外必修学分”计划的思路和一些初步的尝试。一、实施课外必修学分计划 ,贯彻全面素质教育全面素质教育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 ,不仅要制订出科学、先进的课内教学计划 ,同时还应设计出培养优秀人才的整体培养方案。课外培养计划在贯彻全面素质教育、优化整体培养方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