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咬文嚼字     
写字冒这个字上面的部分常常被写成"扁日"或"曰",其实,上面的第三笔和第四笔两横与两边的竖都没有相接,而是相离的。从字理上讲",冒"表示蒙着眼睛前行,两横代表古时候人带的头巾。带"冒"字头的字还有"帽、冕、勖"等。廷这个字的争议主要是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的版次造成的,第5版(2005年)以前的"廷""挺"等字的底横长短不统一,第5版遵循形声字的声旁,改成第四笔横比第二笔横长,今年出版的第6版仍遵循书写习惯的原则,改成第四笔横比第二笔横短,有"廷"作偏旁的字,都做了相应的改动,如"挺、庭、艇、蜓、霆"等。  相似文献   

2.
张晓平 《黑河教育》2012,(11):26-26
在《文心雕龙·章句》中有这样的记载:“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接触、品味、揣摩、感悟文章中的语青,也就是让学生“咬文嚼字”学语文。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选用了《过秦论》的上篇,对其中的疑难词语在书下作了注解,其中"践华为城"一句,书下注释为"践,踏";《教师教学用书》将此句翻译为"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对于"践"字的注解,学界历来争议颇多,大致可归纳为三种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细读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察觉到他在谈论贾岛《题李凝幽居》诗中的"推"、"敲"二字时出现了一系列的漏洞。从他书中出现的漏洞出发,结合《题李凝幽居》诗的意境、"推敲"的典故、"敲"字的合理之处、"推"、"敲"与礼仪等几个方面,来阐明"敲"字比"推"字更具合理性,最终认定"敲"字仍然是原诗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文字上的功夫不单是整字整音,语法修辞,还常常要考虑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用字。这种特定的环境也只有在反复咀嚼中才能品辨出它的佳味。唐朝的贾岛骑驴赋诗,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后,发现“推”不及“敲”,又感到“推”字有它的妙处。迟疑不决时,碰到诗家高手韩愈。韩愈未加多少思索,便判定:“敲字佳矣!”从此之后,《题李凝幽居》诗一“敲”定音,似乎再无争论之处了,而且“推敲”二字成为文字斟酌的佳话,传诵  相似文献   

6.
<正>高中语文(必修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选录了《战国策·燕策三》片段,题为《荆轲刺秦王》。该文有一句云:"给贡职如郡县"。教材给出的解释为:"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但这句话还有两个关键的字"贡""职",尤其是"职"字教材没有给出解释,这里姑且予以补释。先说"贡"字。这个字的意义较好把握。《说文·贝部》的解释是:"贡,献、功也。从贝,工声。"就是  相似文献   

7.
正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朱光潜先生以丰赡的事例论述了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对应关系,见解独到,说理透辟。然而文中对具体例句的分析,似有语焉不详、意犹未尽之处。笔者不揣谫陋,试再做分析,以就教于同仁。例一:"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原为"你是没有骨气文人!"是作者郭沫若听取一位演员的建议修改的,一字之易,效果迥异。后来,郭沫若又援例将"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  相似文献   

8.
覃永恒 《湖南教育》2007,(9):16-16,29
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严春友的《敬畏自然》一文,有一些逻辑不够严密、表述不够清晰之处。第二段第一句:"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指第一段人类想要征  相似文献   

9.
学习了《咬文嚼字》,许多师生可能还沉浸在“推”和“敲”选哪个字好的深长思考中。朱先生说,“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贾岛当时显然知道,但为什么还是难以取舍呢?而韩愈这位文苑巨擘炼字高手经过长考,为他这一“用字的难处”作了一个取舍,并得到普遍认同。可是韩愈是怎么想的文章却不接着直接解说清楚,是不是朱先生也弄不清贾岛无法确定哪个字好的道理呢?  相似文献   

10.
咬文嚼字     
<正>自象形字,《说文解字》:"自,鼻也。象鼻形。"独体字部首:自总笔画:6以『自』为构件与鼻子相关的字『我』的本体是鼻子课上走神被老师点名,疑惑的你想确认是不是在叫自己时,一般会用什么手势?是不是会用手指自己的鼻子?看看甲骨文的『自』,(?)和(?),画的还真都是鼻子,没想到这手势竟如此古老。  相似文献   

11.
<正>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张先名句说:"‘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弄"可解释为摆弄,"花弄影"是风吹花树,花在月下摆弄身影。这是暗写风。其妙处在于"弄"字将花人格化了,使景物由静而动,富有生命力。那么,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四课柳永词《望海潮》之"羌管弄晴"之"弄"该作何解?课本对"羌管弄晴"句的注解是:意思是悠扬的羌笛声在晴空中飘荡。问学生"弄"字怎讲?学生根据这个注解答:飘荡。要知道,这个注解是对全句意思的整体串讲,并不是逐字对译的精确讲解,这样解释"弄"字的意思显然是模糊而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2.
《开蒙要训》,是我国古代儿童课本之一,为六朝马仁寿撰写。此书宋代于中原佚亡,幸敦煌藏经洞保存有27个写卷,其中完整的有两个写卷。全书350句、175韵、凡1400字,“四字一句、两句一韵”,和《千字文》一样,是儿童开蒙识字兼及教育的教科书;同时,《开蒙要训》还具有敦煌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浙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鸬鹚》一文是一篇传统的经典课文。文中有一句:“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几乎所有的教师在上这一课时,都会紧扣住句中的这个“抹”字做文章。最近听了本校的两堂关于这一课文的公开课,两位教师也都不例外地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挖掘这个词的内涵,通过换词比较、朗读,潜心体会文中此处用“抹”的好  相似文献   

14.
胡适晚年,翻书读文,谈笑闲聊,最喜欢“咬文嚼字”,说其成癖,当不为过。胡颂平《胡话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一书,记录甚多,几乎俯拾皆是。一代大学者认真学问,可见一斑。胡适多次谈到文章的“通”与“不通”,认为做文章“先要把句子做通”,“通就是通达”。他常常指出古人诗文中的不通。苏轼的词《临江仙》有“家童鼻息已雷鸣”一句,胡适说:“儿童是没有鼻息的,就是有鼻息,也决不可用雷鸣二字。这就是说得太过分了。”  相似文献   

15.
"吃"字被动句是近代汉语时期一种特殊被动句式,约晚唐五代萌芽,元明发展,在元代话本、明代"三言"、"二拍"、《水浒传》、《金瓶梅》等白话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清代逐渐消亡。本文从"吃"字被动句的产生、发展和消亡三方面进行了详细考察,客观呈现"吃"字被动句的演变路径,为"遭受"类来源被标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和线索。  相似文献   

16.
游戏规则:根据"横向"、"纵向"的提示,将答案填入表格中相应的位置即可,每格只可填入一个字。横向:一、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的下句。二、《水浒传》中,扈三娘的绰号。三、关羽的表字。四、晏殊《破阵子》中的一句。五、蒲松龄代表作的简称。六、王国维《蝶恋花》中,"花底相看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版本的《诗经》《辞源》《辞海》《十三经辞典》等辞书中,都将《国风·周南·樛木》一诗里的"葛藟荒之"一句中的"荒"字解释为"掩盖"或"覆盖"之义。研究发现,句中的"荒"字解释为"缠绕"之义更准确。本文主要从生活常理、诗的内容和诗的结构三方面来说明理由。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中,拥有"一字不肯放松谨严"的态度非常重要.本文就人教版《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中"牛马嘶",《诗经·卫风·氓》中"蚩蚩"等释注提出质疑,以期同广大教师交流、探讨真义.  相似文献   

19.
2012年年底《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着实给了人们不小的震动,而《咬文嚼字》总编郝铭鉴根据《甄嬛传》中相关情节而推敲"甄嬛"的"嬛"字在这部电视剧里应该读Xuān而不是Huán的观点更是"石破天惊",虽然被几亿国人念错的"甄嬛"的"嬛"(应读Xuān)因其过于冷僻日常实用性不高而最终躲过了"十大"榜单,但这也从侧面折射出了我们学习、研究和使用"汉语言文字"所应具备的严谨和审  相似文献   

20.
正如何能让语文课堂犹如美味佳肴"色香味形意"俱佳呢?我想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是最重要的"烹饪鉴赏"的方法。[策略1]板书提示如菜单教师根据所教内容,利用板书展示的功能,帮助学生理解,使他们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例如,我在执教《桂花雨》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板书:桂花雨桂花香喜欢摇桂花快乐收桂花开心念桂花思乡桂花还是故乡的香!()还是故乡()我从文本的特点做了这样的咀嚼品析:一是品味全文叙事的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