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中国人》2007,(12):127-127
一项由中国和澳大利亚科学家刚完成的研究揭示:烟粉虱的交配行为能帮助其入侵土著烟粉虱种群的领地,将危害性不大的土著烟粉虱灭绝并予以取代。  相似文献   

2.
《发明与创新》2007,(4):22-23
我国科学家近日发现并证明了一种生物入侵的新机制——暴发性害虫B型烟粉虱与其所传播的植物双生病毒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专家表示,这一最新发现对研究和控制该害虫的入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色粘虫板对烟粉虱有显著的诱捕效果,本文利用粘虫板监测烟粉虱日活动节律、分布,研究粘虫板南北面和不同黄瓜品种对烟粉虱诱集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烟粉虱在上午800-1000出现一个日活动高峰,夜间诱集量最小.粘虫板南面诱集量差异多于北面,但只在8:00-16:00差异显著.温室南部诱集量显著少于温室北部.粘虫板东西向悬挂诱集效果略好,但与其他两种悬挂方向相比差异不显著.但就粘虫板单位面积诱集量而言,中板诱集量略大.在日光温室内,粘虫板的诱集量随粘虫扳悬挂高度升高而降低,冠层下15cm处诱集量最大.粘蝇胶诱杀效果显著好于机油.晴天诱集量显著高于阴天.农药能增加粘虫板对烟粉虱诱集量.设置粘虫板密度越大,对烟粉虱种群控制能力越强,防效越好.设置40板/200m2,害虫种群密度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正外来物种入侵是指物种由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途径迁移到新的地区,并在当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态环境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最终破坏该地区生态平衡,引发生态灾难的现象。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入侵中国的就有50多种。近10年来,中国相继发现了西花蓟马、Q型烟粉虱、三叶草斑潜蝇等危险物种的入侵,平均每年增加1种至2种。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2):188-188
版纳植物园生物入侵生态学研究组冯卡龙研究员与美国蒙塔纳大学、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和印度德里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利用同质种植园试验在版纳植物园比较研究了中国恶性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入侵种群(中国和印度)和原产地种群(墨西哥)叶氮向细胞壁和光合机构分配的差异,及其生理生态学后果。与已有的研究相比,该研究不仅明确了“资源”(氮)及其分配部位(光合机构和细胞壁),探讨了氮分配进化的生理生态学后果,  相似文献   

6.
草莓苗圃节肢动物多样性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优量足的草莓苗是大棚草莓生产的基础,但目前对其苗圃害虫的组成和动态了解贫乏。本研究采用黄色粘虫板在草莓的苗圃系统调查主要节肢动物组成和季节性动态变化,发现在苗圃早、中期的7月和后期的9月初,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物种数和总个体数相对较高,其中植食者占有很高的比例。烟粉虱、蓟马和蚜虫是草莓苗圃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7.
当地时间2月11日,欧盟开会讨论并投票通过了一种对”玉米螟蛾”有很强抵抗力的转基因玉米的种植许可.允许美国一家公司生产的这种新型转基因玉米在欧洲推广。这种转基因玉米对害虫“玉米螟蛾”有很强的抵抗力,因为其自身会产生一种毒液.可有效防止害虫入侵。但这种毒液是否会对动物或者其他昆虫造成影响还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8.
入侵生物严重危害农业、林业、生态和人类健康安全,马铃薯甲虫、扶桑绵粉蚧、苹果蠹蛾等入侵害虫对中国农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我国的入侵物种有3/4最早发现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类活动造成的生物入侵以空前的速度增加,一旦这些引入物种定居下来,几乎不可能根除。全球气温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生物的入侵速度和危害程度。潜在入侵害虫的准确和快速鉴定、各类昆虫快速鉴定的特异性分子标记以及重要入侵害虫的监测技术与防控技术研究,成为我国预防和控制害虫入侵和入侵害虫危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人口增长人口爆炸、生态危机和人口坍缩,这些术语或概念以前只在生物学家之间使用,后来成了社会活动家和国事活动家们的口头语;现在,这些术语已流传到几乎全体普通人的嘴边,虽然他们并不明确理解这些生物学术语的真正含意。任何生物种群——细菌、植物、动物,一旦遇到合适的外界环境,都会以指数函数的速度迅速增殖,或者说,以爆炸的形式使种群的数量猛增。这种数量的增长往往超过该种群生活环境所允许的生物学容量,并且在此后一段时间内继续超额增长。由于种群数量太多,常使生活环境遭破坏或变得贫乏。接着,就发生该种群的生态危机;在此期间,该种群的数量  相似文献   

10.
害虫嗅觉行为调控技术是特异性调节靶标害虫行为的绿色防控技术,包括性引诱剂、植物源引诱剂和害虫交配干扰剂等嗅觉调控化合物及其应用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对来源于昆虫、植物、微生物等的活性气味分子,进行人工合成后以特定剂型释放到田间,通过吸引害虫取食、产卵、交配,直接诱杀成虫或者干扰害虫交配,减少靶标害虫的后代种群数量,从而达到害虫绿色防控的目的。本文结合我国植物保护学科研究及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国家重大需求,总结了环境友好的害虫嗅觉行为调控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害虫嗅觉行为调控技术未来的发展机遇、所面临的挑战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全球气温转暖和大棚作物面积的迅速扩大,改善了害虫种群的适生环境和营养选择。在我国,随着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复种指数的逐步提高,不同作物的套种为害虫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食料,虫量每年递增。全球日益频繁的贸易和旅游更提高了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风险,给我们的害虫防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1张润志所在单位:中科院动物所主要科技贡献:张润志与张广学院士共同提出植物应当并且可以作为生物防治因素加以利用的"相生植保"害虫防治思路,发展和丰富了植物保护理论;主持创制利用棉田边缘苜蓿带作为害虫天敌自然繁殖库控制棉蚜的生态治理模式,大幅度减少了农药污染;研究并参与实施了入侵害虫马铃薯甲  相似文献   

13.
湘泓 《百科知识》2014,(1):51-51
正美国白蛾也叫秋幕毛虫、网幕毛虫,是世界性的检疫害虫、著名的外来入侵物种。它原产于北美洲,具有传播速度快、繁殖力强、危害的寄主植物多、取食量大等特点。随着人类活动、经济水平和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美国白蛾逐渐向世界各地传播和蔓延。我国于1979年首次在辽宁省丹东地区发现美国白蛾。目前,美国白蛾已广泛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天津、北京等地。美国白蛾的成虫为白色,体长为l2~15厘米,翅展为25~28厘米。美国白蛾主要危害蔬菜、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主。美国白蛾是以幼虫危害,主要取食植物的叶  相似文献   

14.
褐稻虱生物型监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俞晓平  叶恭银 《科技通报》1993,9(4):260-264,270
研究及评价了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生物型的不同监测技术,系统地监测了海南、广西和浙江不同田间褐稻虱种群的生物型变化.结果表明,褐稻虱存活率监测法比苗期致害性监测法更直接、敏感;取食频次法能测定群体内各生物型的相对比例,这尤其适合于生物型混合种群的监测;褐稻虱酯酶同工酶差异也是衡量生物型变化的指标之一.自1989年始,以上褐稻虱各种群已由生物型1向生物型2转变,但不同种群内各生物型的比例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也重点指出,品种IR26作为鉴别生物型2的品种比品种Mudgo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5.
水稻病虫防治长期以来依赖于化学药剂,对环境、稻谷造成污染。且病菌害虫易产生抗药性,从而使病虫为害依然严重。浙农大陈绣副教授等从1975年起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综合防治研究,从生态学角度探求建立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取得以下效益。 1.搞清了稻田生态系中水稻—主要病虫—天敌之间各项防治措施的相互关系,掌握了主要病虫和天敌的发生消长及年度间种群变动的规律,确定了药剂防治指标。特别是对稻虱、黑肩绿盲蝽、稻曲病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研究比前人更为完整,从而为综合防治提供了  相似文献   

16.
60000万 国家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团队近日发布新的研究成果:所选育的“红莲型新不育系珞红4A”,对水稻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褐飞虱具有显著抗性。  相似文献   

17.
李森  阿拉姆  拉多  土艳丽 《西藏科技》2023,(11):60-72+2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着其独特的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入侵植物已出现在拉鲁湿地,对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构成了潜在威胁。为了解其本底状况,本研究以样线法对拉鲁湿地入侵植物进行了调查,通过9条样线74个样点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拉鲁湿地共有入侵植物29种,隶属于10科25属,主要为菊科(11种)、豆科(5种)和禾本科(4种),出现频度最高的种类依次是: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从入侵等级来看,具有明显入侵性的物种有13种,包括4种恶性入侵物种和9种严重入侵物种;拉鲁湿地外来入侵植物区系在属的水平上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美洲起源的植物占据主要优势。拉鲁湿地主要有8种生境,已在其中6种生境中发现入侵植物,人工林生境发现的入侵植物种类高达26种。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北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确定东北地区目前外来入侵植物18科66种.论述了东北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组成、原产地、入侵途径、生境和分布,指出外来入侵植物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了防治外来入侵植物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温州地区黑荆树的种群结构与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延 《科技通报》2009,25(6):758-764
黑荆树被认为是一种恶性入侵种,已在世界许多地方入侵以后造成严重生态后果。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引入我国以来,目前在国内已经有比较广的分布,但国内一直缺少对其在中国的入侵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本研究调查了温州地区10个黑荆树群落,对其中胸径大于1cm的个体进行了鉴定、测量和定位,重点分析了其中4个群落中黑荆树种群的大小级结构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黑荆树的种群动态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更新较差且幼苗萌发后受草本层盖度影响较大。由于黑荆树更新依赖于林窗的出现,并受到种子扩散的限制,黑荆树的空间分布以聚集分布为主。黑荆树种群受到Janzen-Connell效应的制约,幼苗很难在母树周围实现更新,所以就空间资源利用上来说黑荆树入侵不会形成纯林。总的来说,黑荆树对本地演替高级阶段群落的入侵性并不高,对这类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破坏能力也有限。  相似文献   

20.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在缺乏天敌和其他制约因子存在的前提下,入侵种能够快速繁殖和扩增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生物入侵变得更加普遍并且危害更加严重,加强入侵种的治理至关重要。由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在入侵种防治中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开发和利用无污染、无公害的遗传调控技术在生物入侵种的综合治理方面就显得非常迫切。文章针对我国入侵害虫的现状、主要入侵方式及目前的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同时对遗传调控技术及其在生物入侵种综合治理方面的应用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我国生物入侵的科学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