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动画电影是传播中华文化形象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近十年来,我国动画电影在国际市场、国际评奖和海外观众评分平台上具有越来越高的显示度,正在成为国际传播力量中的重要一支。本文选取2014年来我国动画电影在海外票房、获奖和评分方面具有良好表现的十部影片,结合海外观众社交媒体反馈,探索我国出海动画电影的文化形象建构以及海外观众对文化形象的接受问题。研究发现,出海动画电影塑造了具有人性特质的英雄形象,不向命运屈服的现实态度,以及反抗威权的平等伦理形象,与二十世纪我国动画电影中的主要文化形象形成明显区分。虽然海外观众对文化形象的接受存在差异,但连接人类共同情感、彰显视觉元素的民族特色和反常规的叙事设计,能够得到海外观众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2.
文化转移:申奥陈述片的视觉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视觉文化传播有关的理论框架下 ,从分析申奥陈述片的制作过程和文本入手 ,试图从文化转移的角度来认识中国文化参与全球化、全球文化在中国的本地化 ,以及这一过程对弘扬中国东方文化的意义。研究认为 ,北京申奥陈述片是一次成功的展示中国文化的案例。陈述片的制作和内容突出的特点是中西合璧 ,具有文化转移的特征。陈述片大量使用了视觉符号、视觉形象 ,充分彰显了视觉文化传播在文化转移过程中的独特性 ,这使跨文化传播非常有效和容易。  相似文献   

3.
在充满了后现代色彩的视觉文化时代,美女形象已经让广大受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乱花渐欲迷人眼"之际,人们开始期待和试图在这场视觉盛宴中寻找更多的超乎寻常的感官刺激.于是,一种新的男色文化应运而生,在视觉饕餮的时代演绎着对传统社会的颠覆.  相似文献   

4.
张勇丽 《新闻世界》2012,(1):148-149
好莱坞商业灾难大片《2012*以夸张的角度、惊险刺激的视角、华丽铺张的场景向观众展示了一场“晾天动地”的世界末日景象。除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之外,《2012》中的华人正面形象的塑造也为人们所关注。但通过对影片内容的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2012))中的华人形象并非光辉伟大的,好莱坞电影对华人形象的西式解读仍然存在误读和丑化现象,从中透露出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政治偏向,只是表现这种偏向的方式更加隐蔽而已。  相似文献   

5.
常春梅 《今传媒》2009,(7):30-31
20世纪以来,随着消费社会的长足发展,消费文化以信息的极大丰富和形象的急速增长为基础,强调人们对形象的感知力、强调商品形象的观赏效果、强调视觉形象对受众的感官刺激.  相似文献   

6.
影像媒介的出现使大众从语言文化主导的时代进入视觉文化主导的时代。电影作为最具影像表现力的大众媒介,无形之中已经成为地域文化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电影银幕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地域文化形象,这些形象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引来竞相讨论,原因之一就在于电影造型的强大艺术表现力。电影造型通过视觉化的表达方式摆脱了词汇和篇幅的限制,能够将文化形象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然而,不同地区的文化大相径庭,同一地区的文化形象在电影中的造型也有着不同的艺术追求,因此,电影对地  相似文献   

7.
电视广告影射并左右着大众的价值观念,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是依男性话语而塑造,是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对女性身份构建的缔造,她是一种被电视机前观众观看的主体.对于电视媒介而言,视觉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因素有两点:一是广告影像的清晰度;二是广告所带给观众的美感.  相似文献   

8.
徐明亮 《视听》2022,(2):84-88
影片《悬崖之上》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好故事",建构出一种"另类"的女性形象,并利用视觉奇观的打造给观众带来了新奇、轰动、冲击的观影快感.这是张艺谋导演对谍战片这一电影类型的首次涉猎,表达了他对那些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间谍英雄们最深沉的敬意.《悬崖之上》上映后取得了"叫好"又"叫座"的传播效果.整体上看,叙事理性的叙述实践...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当代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美国文化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斯认为 :“整个文化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以语言为中心转向以视觉为中心。”因此 ,他断言 ,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将改变人们的感觉和经验方式 ,从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当今 ,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的电视 ,正以视听双重的传播优势 ,越来越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电视新闻 ,作为视觉化电视信息中的一种 ,又往往是一个电视台的立台之本 ,其地位和作用在整个电视文化建构中是不言而喻的。新闻报道的效果好坏 ,直接影响着电视台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 ,乃至社会文化信息的传播。本…  相似文献   

10.
李坚 《采.写.编》2021,(11):44-45
电视新闻作为一种传统媒体节目要想受到观众的关注,镜头语言是关键.在电视新闻摄像中,应用镜头语言,可以直观、形象地进行视觉传达,提高电视新闻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感官体验.  相似文献   

11.
每天,人们从一睁开眼就面对着无比丰富的形象世界.通过这个形象世界,人们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刺激.从纸质媒体上各种平面图片到电子媒体、数字媒体上各种动态图像,这些形象或是人们主动选择的,或是人们被动接受的.配合着世界视觉文化的转向,配合着总体的文化转向,图像的流行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潮流.人们由衷地欢呼"读图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董鑫 《东南传播》2022,(1):127-130
电视剧《功勋》,通过平民化、生活化、故事化叙事,引发观众对英雄的共情.通过史诗性叙事模式与抒情性叙事风格,引发观众对时代的共情.通过民族形象视觉修辞、家国建设叙事主题与"感伤""对比"叙事策略,引发观众对中华民族的共情.以共情理论为基点,英雄共情来源于观众对英模形象的情感共情与认知共情;时代共情则由剧目所凝聚的群体情感...  相似文献   

13.
人们都爱看电视、电影,因为电视、电影是以视觉形象为主的艺术,展示内容都使用画面,观众通过视觉就能直接感知得到。若报纸新闻报道中也能展示视觉形象,势必大大地提高可读性。视觉形象就是要求对新闻事实多描写,少陈述,把文字转移成视听兼备的、可感、可触的画面。正如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提倡的:“新闻写作要表  相似文献   

14.
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庙宇,玲珑的宝塔,精妙的园林,巧夺天工的雕刻,形神兼备的绘画……中央电视台的“神州风采”专题节目,向观众传播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使观众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熏陶,而且令观众得到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文化传播,是包括电视、期刊在内的所有大众传播工具的重要使命。如果说,电视凭借视觉形象给观众鲜明直感来激起他们的情感起伏,那么,期刊则凭借文字构成间接形象,阐明各种事理,介绍文化知识,给读者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期刊总体的文化传播功能来看,它有着电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参观博物馆,渴望能欣赏到高水平的陈列,对陈列室的采光也有愈来愈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趋势,艺术设计人员必须重视观众的视觉感和舒适感。参观博物馆基本上是一种视觉体验,观众依靠光线才能看到陈  相似文献   

16.
汤晓山 《传媒》2017,(23):81-84
在读图时代,视觉元素已成为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构既能够承载优秀国家形象信息又具有艺术审美性的视觉元素,是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视觉元素在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运用状况入手,指出了国家形象视觉元素建构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国家形象在东盟国家的传播,认为国家形象视觉元素的建构应从视觉信息的选择、受众文化接受经验、视觉审美特征三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7.
随着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影视作品的期待值也在不断增加.影视后期制作的出现,开启了视听艺术的盛宴,它以一种从未有过的表现方式,提升着观众的视觉欣赏情趣和形象思维,激荡着观众的心灵.在这一技术的支持下,影视作品将一切过去或是未来的事物展现出来,满足了现代人心灵上的极大享受.  相似文献   

18.
1990年代与世纪之交都是被感性所统治的,并且是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的年代.这时的设计已经完全处于后现代主义之中了,因而缺少了后现代最初出现时的对抗性,设计界以及他们的观众已经很大程度地接受了这种追求多变的视觉语言,而这时的设计师则在混乱与无序中走得更远.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在期待一种更新的视觉语言,希望能够带来就像后现代设计语言最初带给人们的同样的惊喜,因而使得这个时代忽略了意义而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对视觉多样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电视频道专业化带来了很多"电视文化"的副产品,而电视频道视觉形象的概念正是在此潮流中被提出并付诸实践的.本文通过对电视频道的三重主体--台标符号、节目意义以及媒介事件的分析,分层阐述电视频道视觉形象系统"由形象至理念而行为"的三重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周磊 《新闻窗》2007,(3):35-36
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市的电视台都开办了较固定的评论栏目,为观众提供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和丰富的精神食粮,以生动连续的视觉层面和声音形象进行思辩与分析,并吸引观众来参与这种思辩和分析。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