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书有感》这首七绝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哲理诗”的代表之作。诗人观书有感,借物喻人,用源源不断的活水使得方塘清澈如许作喻,告诉我们要想心智变得更加开阔,更加敏锐,也需要不断地读书思考,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全诗通俗易懂,却寓意深刻。  相似文献   

2.
同学们,《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劝学诗,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聪慧,更加敏锐。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优秀的“劝学诗”,如唐代韩愈的《劝学诗》:“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意思是:读书怕的是读不多,思考书中的含义怕的就是不真正明了;自认为学的已足够而不再自觉学习,已经学到了东西却不落实到行动中,这些都是读书人会犯的毛病。唐代颜真卿有《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宋代陆九渊有《读…  相似文献   

3.
<正>《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同属哲理古诗,编者根据诗意及含义上的联系,将其编排在一起,学生可以根据其中一首古诗理解另一首。我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带领学生展开了探寻比较。一、对比,把握哲理诗意哲理诗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并不鲜见,但让学生正确解读哲理诗,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尤其是《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这类和读书有关的古诗,学生在把握上存在着理解难度。为此,我先展开对比,让学生将两首诗做一  相似文献   

4.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此诗为理学家朱熹的名作,借半亩方塘的清澈如明镜,比喻读书获得的体验,揭示出读书有得时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的境界。这首诗借景寓理,内涵丰富,引发许多人生的思考。古诗教学是重在情还是重在理,这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就《观书有感》而言,景物为情理所在,也是理趣的根基,为此我抓住情理,学用结合,进行了巧妙的引导和设计。“一疑”:巧悟内涵,学用结合 疑问是求知的钥匙,也是根本。在诗中,诗人朱熹的一句发问,开启了思考之旅。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经典的句子所蕴含的哲理?我先从学生的疑问讲起。师:你有什么疑问?生:我想知道题目明明是《观书有感》,但是为什么没有写到读书?围绕“观书”这一个可感的行为,我让学生思考:活水流入方塘与读书有没有共通之处?使池水清澈与读书使人变得聪明有没有相通之处?请举出相关的例子。通过具体的事例,学生发现,诗人朱熹的思维角度新颖有趣,将池水的清澈与读书结合起来,实在是妙不可言。读书代表将活水引入池塘,不断更新,而池水之清澈则代表将人从愚蠢变为明智的过程,这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需要努力。  相似文献   

5.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意思是:问水塘为什么会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注入。诗人借景喻理,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即: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积累,从书本中不断汲取新的养料,才能保持知识容量的不断更新,写出好文章。  相似文献   

6.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老先生这首《观书有感》,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向我们诠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做到“与时俱进”,唯有学习;只有不断地、孜孜不倦地学习,才能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7.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老先生这首《观书有感》,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向我们诠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做到“与时俱进”,唯有学习;只有不断地、孜孜不倦地学习,才能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老先生这首《观书有感》,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向我们诠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做到‘与时俱进”,唯有学习;只有不断地、孜孜不倦地学习,才能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9.
汪金友 《河北教育》2007,(10):47-47
朱熹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乍一看,这真是描述美景的一首好诗。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会这样清澈?原来是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更令人叫绝的是,朱熹给这首诗题名为《观书有感》。明明写的是池塘,为什么却说是“观书”?而且全诗中也不见一个书字?  相似文献   

10.
[小引] 话题,要从一首诗写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后两句意思是说,池塘因为有活水源源不断地注人,所以清澈明亮。在学习中如果不断吸收新知识,就能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占了一定的比例,而在古诗中,写景状物的尤占多数。古诗写景状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诗中有画,画中寓情。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古诗教学中来了一个“返朴归真”,引导学生将诗中的“画”用口语描绘出来。如教《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日暮苍山远”一句; 师:诗句中描写的“太阳”是什么时候的太阳? 生:是傍晚的太阳。 师:诗句中哪个词告诉我们此时的太阳是傍晚的太阳? 生:诗句中的“暮”字。  相似文献   

12.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一诗中,"源头活水"让小池塘清澈明丽并富有生机和活力。在《观书有感》一课的教学中,我把自主建构的教学理念作为"源头活水",强化诵读,注重品悟,使学生在读读、想想、说说、背背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一揭题导入,读岀韵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启发式教育思想的精髓,为学生实现知  相似文献   

13.
严伯春 《师道》2006,(7):28-28
上课了,我直接点名学生读题《观书有感》。“知道作者吗?”“朱熹。”“还记得‘熹’的意思吗?”“早晨的阳光。”“用‘熹’组词。”“晨光熹微。”———这是刚在前面《游天然动物园》里出现的词。我说:“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心里照得亮堂堂呢,现在我们来读诗。”学生一个个或沉静或略带夸张地朗读起来,在学生们把诗读通顺之后,我和学生交流起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我问学生:“知道诗写了什么吗?”“池塘。”“什么样的池塘?”“是很清澈很可爱的池塘。”“你说得没错。再读读诗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可爱…  相似文献   

14.
日前,听了一节高年级的语文课,执教的内容为古诗《观书有感》,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安排了围绕古诗进行拓展的环节,具体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5.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2课《古诗两首》选用了《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两首哲理诗。2010年1月,我校特级教师王树华老师就该课进行了公开教学。他对古诗的独特理解及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使我们受益匪浅。现撷取其中教学片断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6.
姜卉 《吉林教育》2004,(6):38-38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形象地写出了做学问要不断地开拓创新,只有源头活水,才能涌流清澈。为了改变语文课堂比较单一的授课方式,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流进学生的心田,我以激活课堂,开发想象力,丰富知识,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念为目标,以求新求活为  相似文献   

17.
一、读一读师:徐老师很小就喜欢背古诗,先背一首给你们听听,喜不喜欢?生:喜欢。(师边背边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能读一读这首诗吗?(生自由读古诗)师:还没有完全读出诗的韵味,看样子对这首诗还不太理解。有哪些问题,可以提一提,问题搞懂了,自然就会把诗读得有韵味了。师:能提问题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学生。(生纷纷举手提出许多问题)师: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读了《黄鹤楼送别》你就会懂了。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读了后你会学到很多东西。打开书认真地读一读,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读)(师随即指导,尤…  相似文献   

18.
一、揭题导读,渗透学法(一)轻松背诗。1.出题背诗。师: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首古诗词了。我们来个背古诗比赛,好不好?(1)出示诗题《赠汪伦》,学生背诵。(2)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干什么?2.提高难度。师:如果你能根据老师出示的画面,就能想起来这是哪首诗,那就更厉害了,现在我们就尝试一下。(1)出示《回乡偶书》《夜书所见》的插图。(2)先个别背,再集体诵读。(3)这两首古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二)寻找规律。1.教师出示每首诗的关键句,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诗有什么共同点。2.师:透过这些诗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相似文献   

19.
《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同属哲理古诗,编者根据诗意及含义上的联系,将其编排在一起,学生可以根据其中一首古诗理解另一首.我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带领学生展开了探寻比较.  相似文献   

20.
<正>《观书有感》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此诗为理学家朱熹的名作,借半亩方塘的清澈如明镜,比喻读书获得的体验,揭示出读书有得时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的境界。这首诗借景寓理,内涵丰富,引发许多人生的思考。古诗教学是重在情还是重在理,这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就《观书有感》而言,景物为情理所在,也是理趣的根基,为此我抓住情理,学用结合,进行了巧妙的引导和设计。"一疑":巧悟内涵,学用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