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当一套新邮发行,我都要做两件事:一是整理一下与邮票背景有关的资料,包括选题和设计的资料。这样做既可以感受欣赏过程中的愉悦,又可以积累一些素材。二是应付有关报刊的“邮票欣赏”约稿。但由于都被“时限”所限,包括我在内的评赏章,往往如囫囵吞枣,消化不良。甚至有的邮票欣赏章竞在邮票发行前出笼,因此有关报章就曾有人对新邮评论早产提出批评。《上海集邮》别出心裁,年底约我评论一下当年的重点邮票;  相似文献   

2.
《上海集邮》2002,(10):8-9
继人民公社邮票之后,我们邮票设计全体同志又一次合作,共同设计了一套体育邮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纪念邮票。较之首次多人合作完成的《人民公社》邮票,此次邮票枚数达到了16枚之多。  相似文献   

3.
《上海集邮》2002,(7):9-9
邮票发行的题材都是国家政治、经济、化方面的大事,邮票是国家发行的有价证券。自己在学校所学与实际工作并不一致。学校学的艺术创作是自己有什么感受创作什么作品,邮票却是根据国家需要编制出来的。每年的邮票选题计划都不同,一般是每位邮票设计分配到1—2套邮票设计任务,有时重要的大套邮票是两人或多人合作,每人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设计过程中有大家集体观摩创作画稿,互相帮助对画稿提意见。  相似文献   

4.
2006年的JT邮票,给人总的印象是印刷靓丽,色彩丰富,迎合时尚,符合欣赏习惯。但,如何进一步在“质”字上多下工夫,提高这一小型艺术品的艺术档次,还任重道远。掌握“邮票画”的固有特点,并非一蹴而就。即使画稿完美,“浓缩”到小小方寸,也会出现不尽人意的低谷。《集邮》杂志獬曾登载了邮票设计工作者王虎鸣的访谈文章。他不无感慨地说,“中国邮票中的精品仍然不多,尤其在人物题材邮票方面,还超越不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发行过的人物邮票”,“中国邮票要走的路还很长”。王虎鸣的这番话是真话实话,是作为设计了87套邮票的专业工作者在大量实践之后的理性认识。因为集邮者对邮票设计的要求也不仅仅满足于贴信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赖茂功 《上海集邮》2007,(10):17-18
时年23岁的施秉章有无可能参与北洋政府管辖的北京邮政总局的邮票设计工作,集邮界历来颇有疑议。为此,笔者据多年研究所得,将施秉章参与邮票设计始末考证如下,以正史实。[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数字在邮票上的主要作用是表示面值,多国早期普通邮票(图1,瑞士19世纪发行的数字邮票)或欠资邮票(图2,中国1950年、1952年发行过两次欠资邮票)上的数字都十分突出,以示面值,提醒收件人或邮政人员所贴邮票的资费是多少。随着邮票图案设计的日益丰富,数字已不仅仅是面值的表示,邮票设计人员往往用数字来强调重要的年份或其它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7.
集邮对邮票的评价,是整个集邮活动过程中的一个支点,而这个支点的确立,是建立在邮票设计和邮票印刷厂二之间的忽视和舍弃集邮、设计和印刷之间的依存关系,任何一种对某套邮票的评价都是片面性的。  相似文献   

8.
纪11《鲁迅逝世十五周年》邮票是孙传哲设计的。李少华在《孙传哲邮票设计作品集》中介绍说:“这套邮票中的鲁迅像,是根据鲁迅先生的遗像设计创作的。”但李少华未介绍孙传哲是根据鲁迅的哪幅遗像设计创作的。  相似文献   

9.
《上海集邮》2002,(1):6-6
邮电部设有邮票发行的专门机构,五十年代专门从事邮票设计工作的有六七人,绝大部分人员都是分工设计纪特邮票,邮政业务上用的普通邮票却几乎都是孙传哲先生一人承担。因为普通邮票一般是两三年要更换一套,有时是更改邮票使用面值,临时要提供邮票图稿。普通邮票使用量大,面积也相对小。  相似文献   

10.
孙传哲是新中国第一代邮票设计家,在40年中设计了t50余套邮品。孙传哲设计的邮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强烈的个性。刘广实说,孙老设计的邮品一看就知道是他设计的。孙传哲邮票设计思想的个性,就是“中国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1.
我国邮票设计中应用电脑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马刚在《王雪青和他设计的(国际奥委会一百周年)邮票》一中回忆,1992年他在法国南部的Aix学院进修时,与正在该院从事电脑设计的王雪青共同策划用电脑设计邮票,王雪青利用电脑设计出1994—7邮票的4个疗案.  相似文献   

12.
《上海集邮》2002,(3):6-6
我国邮票发行从建国初期就是学习苏联老大哥,从机构组织到邮票发行选题与资本主义国家明显有别。我国是从美术院校要来美术专业人员,专门从事邮票设计工作。欧美主要国家是向社会美术家征稿再进行评选,选最佳为国家发行邮票的图稿。社会主义国家邮票发行强调宣传教育,在邮票上可以明显看到反映经济建设、军事国防、重要会议、重大节日的不少。  相似文献   

13.
《上海集邮》2002,(8):6-6
万维生先生的这篇回忆章,披露了一个长期困惑我们的问题,即全套5枚的《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纪念邮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上一直只有4位邮票设计家的名字,排名的次序是张克让、万维生、卢天骄、陈晓聪。那么,另外的1枚邮票究竟是谁设计的呢?或是谁设计了2枚邮票呢?现在万维生先生的章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底。  相似文献   

14.
邮票设计的“电脑”与“人脑”之争,是当前集邮界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看待电脑设计的邮票?有人认为:从目前已发行的电脑设计邮票来看,画面呆板,缺乏神采;采用电脑设计邮票是“愚人”和“懒人”的办法,绝对不宜提倡。笔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15.
    
“邮海拾贝真性情,方寸天地大文章。” 自从八十年代踏入邮票设计这一行,屈指算来,不觉已三十余年,暮然回首,人生过半。三十余回秋月春风,我始终与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朝夕相伴。理想和追求在方寸间凝聚,无数次跋涉攀登,无数次激情挥洒,邮海拾贝的生涯,其间甘苦,冷暖自知。邮票设计,好比是围城,  相似文献   

16.
万维生的《儿童生活》邮票已经发行三十多年了,他刚走出校门从事邮票设计工作,从不了解小安心到执着热爱这工作,画了几十套邮票,最有影响、艺术性最高应属《儿童生活》,被称为他的成名之作。  相似文献   

17.
夜郎 《上海集邮》2007,(3):22-23
最近从国外购得一本1905年Soctt公司出版的《The stamp designs of Eastern Asia》(东亚邮票图案,见图),买时只想看看当时外国人如何评论中国邮票的设计,没想收到后才发现此书与其说是谈东亚邮票的设计,不如说是“中国邮票史”,全书77页中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谈中国(包括各商埠)的,而且内容也不止邮票图案这么简单,相关史实甚至邮局通告原都占有相当篇幅,而且可以看出作C.A.HOWES显然对东方化尤其是中国化相当了解,也是一个中国邮票的收藏家,比如此书出版前上海工部大龙邮票的旧票最早日期是相关专家J.N.Luff和W.B.Thornhill的1865年8月10日,而作在书中就谈到自己手里有一枚2分银票剪片,销有清晰的1865年8月2日邮戳,这应该是至今发现的最早日期了,可惜原书对此剪片未附图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丙戌年》邮票是第二轮生肖邮票的第三种,由名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民间美术专家吕胜中先生设计。邮票设计以“五彩龙犬”与“国泰民安”作为主要立意,以传统年画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只把守门户的五彩龙犬的可爱形象。  相似文献   

19.
自从电脑普及,各行各业广泛应用。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邮票设计工作也尝试运用电脑设计邮票,在修改图稿,安排字、铭记、面值等方面,电脑要比一笔一划的手工操作,无疑省事省力省时,方便得多了。于是,人物、物、动物,以至山水风光等等各种题材内容的邮票设计似乎都少不了电脑的参与。  相似文献   

20.
《上海集邮》2001,(8):4-4
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邮电部。我是学习绘画的,希望能到画报社搞创作,报到后才明白是设计邮票,自己对邮票不了解,只知道邮票是贴信用的。走进工作室,看到几位年轻同行,一问他们都是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但他们都是学图案的,再看他们办公桌上正在画比火柴盒图还小的画图,心凉一大半,心想我在学校毕业创作画的比桌面还大,如何拿这枝小画笔,不禁愁容满面。我不安心工作,但不敢找组织上谈,自己认定无力挽回命运的决定,只得祈盼日后能有转机。熟悉工作情况后,就要开始接受工作任务。邮票设计工作做的是超前事,画明年才发行的邮票,见了一份明年邮票发行选题,我选取个农业题材.因为在学校去过几次农村,画过农村题材,心想有事干心情也许会好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