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2 毫秒
1.
人本主义思潮发轫于古希腊的理性人本主义传统,经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世俗人本主义和费尔巴哈生物学人本主义的补充,发展成为现代西方非理性人本主义。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人本主义思潮与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对“科学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教育观的批判与抗争。人本主义以独特的视角审视教育,提出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等,对西方乃至世界多国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人本主义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认识缺陷,引发了诸多教育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评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脱胎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一种认识体系,对当代西方教育理论以及教育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的特征是“以人性为本位”,强调学生潜能的发展,学生身心与情感的发展,学生的“自我”及其实现。但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也带有许多缺陷,首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认识论基础是现象学,因此,其研究方法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含糊性;其次,在认识倾向上,过分强调“个体”的重要性,把个人的“自我”以及“自我实现”凌驾于团体法则之上,凌驾于人类社会之上;再次,想观社会环境对个体后天发展的重要作用,忽视系统的学校教育对个体在后天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现代西方哲学虽流派繁多。但大致分属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与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两大思潮.而众多的人本主义流派中,最引人注目者便是存在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形成于德国的这一哲学思潮,强调个体的价值、个体的绝对自由和自我选择等,迎合了处于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六十年代初这一“动荡”、“危机”时代的西方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和知识分子之悲观厌世、孤独绝望、彷惶怀疑、愤世嫉俗的心理特点与思想情绪,故尔它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形形色色的思想、理论、学说此起彼伏,回旋冲荡。仅以西方学术思想为例,在哲学领域以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为两大基本思潮;在经济学领域,从本世纪60年代末至今,出现  相似文献   

5.
人本主义教育是现代西方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它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相结合,阐发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自我潜能和价值为目标的人本主义教育观。自20世纪末期以来,一些坚持人本主义教育观点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经过不断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旨在澄清人们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某些误解,倡导创新教育所具有的启示性的理论内涵。 一、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的理论内涵 以人性为本位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这种理论以“完整的人”(Wbole man)的发展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袁新秀 《教育探索》2008,(8):140-141
中西德育传统有着较大区别。西方德育传统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价值,注重个性化和尊重个人意志,强调德育的实用性和多样性。中国德育传统以整体为本位,强调整体价值,注重个体对整体、对社会的适应性教育,强调德育目的的合理性与致用性相统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个体本位意识的加强是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当前德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人本主义理论的延伸。人本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与追求目标。当个体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峰,也就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境地,出现“高峰体验”——创造潜能的发挥或自我实现给人以最高的喜悦,这种主观上的感受是最高的奖赏和奖励。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即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观念的错位导致德育功能的缺失 教育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争论已久,而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及几千年来的教育一贯注重“社会本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的、关系性的,“社会本位”又极力宣扬“一大二公”,国家和集体利益至上,强调个人必须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这一点也许可以解释中国数千年历史绵延不断的原因,但也正因为如此,个人利益受到轻视,甚至连单个的人也是不重要的。在这种社会传统观念中的德育也必然是忽视个人的,它过度强调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与需要,却很少顾及个人的生理心理需要,不关心个人私利,从…  相似文献   

9.
吴德 《教育探索》2006,(12):42-43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是20世纪中期在苏联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它以苏霍姆林斯基为主要代表人物,主张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它也是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进一步走向融合的标志,反映了新时代对教育的呼唤。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要求的是使德、智、体、美、劳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统一;和谐是个体自身素质的和谐,是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在的和谐,也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当代教育实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本主义以其与科学主义相对的形态出现,其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影响了社会的诸方面。人本主义教育就是以人本主义为方法论基础和价值标准的教育思潮。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的主要流派有精神科学教育学、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批判理论的教育理论及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所主张的教育理论等,它们对当代学校教育产生了广泛影响,从教育思想到教育目的、从教育过程到教育目标、从教育内容到教学方法,自成体系,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相抗衡,影响着教育的各个领域。教育实验作为一种与教育思潮相伴相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一、人本主义哲学 无论在西方或中国哲学界,都没有统一的人本主义哲学概念。目前我国哲学界谈论的人本主义,大多是指现代西方哲学中与所谓科学主义思潮相并立(而非对立)的一种思潮。 国外哲学界一些人士将现代西方哲学划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现代西方哲学大部分流派,都在反对以心物作为出发点的基础主义、本质主  相似文献   

12.
质量是成人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如何看待成人教育的质量?社会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即“社会本位论”的质量观和“个体本位论”的质量观。这两种质量观只是强调了整个成人教育服务对象的某个方面.不利于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成人教育质量观,以真正确保成人教育的高质优质,从而直接影响人才质量,进而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代西方哲学基本上可分为两股主要哲学思潮: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这两种思潮对当代青年实现自我及新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研究西方哲学,有助于我们从理论的深层次认识当代西方社会的基本特征与文化态势;有助于我们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主义本是当代西方主要哲学思潮之一,这种哲学思潮对历史的反思便构成了当代西方科学主义历史哲学。当代西方科学主义历史哲学是与人本主义历史哲学相抗衡的一种理论体系。它主张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都放在“实证科学”的殿堂上加以审视。科学主义历史哲学与人本主义历史哲学既有抗衡的一面,又有交融的一面,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现在还有日益增强的趋势,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依然显而易见。本文拟以当代西方科学主义历史哲学两大学派为中心,概略评述当代西方科学主义历史哲学的由来与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5.
论两大教育思潮的矛盾冲突及其边际与限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两大教育思潮的矛盾冲突及其边际与限度●毛亚庆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的争论早已有之,在当代两大教育理论逐步相互靠拢、吸收乃至谋求融合新发展,这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在当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经济综合协调发展已逐...  相似文献   

16.
我国德育制度中存在有悖人本主义的方面,表现在学校德育制度过于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相对忽视对学生个体价值的尊重;制度制定中学生缺位,德育制度缺乏代表性;德育制度的功能定位在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而不是积极健康行为的养成。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应按照人本主义创新德育制度,使德育制度以服务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鼓励学生参与,优化学校德育制度质量,提升德育制度的代表力;把德育制度的约束和激励功能结合起来,努力提升德育制度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17.
一、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1“.生活教育”理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和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很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道德教育也不能只靠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通过参与社会生活来进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2“.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尊重个体,强调个体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1]人本主义主张让学生成为教育…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被称为是现代哲学的一场“哥白尼式”革命。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主要体现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的发展中,它们以各自不同的轨迹开始并完成了这一转向。两大思潮的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转向语言学,以意义理论为核心,强调了语言的本体论地位。这种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虽然有不科学的方面,但它为哲学研究开拓了新的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传统的社会本位的德育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体性德育理论作为人本主义思想在德育观念上的反映,以“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等鲜明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使高校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来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本文通过对高校主体性德育理论兴起的历史背景的考察分析,探讨和阐述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功能、目标及其价值取向,以此推动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高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一、高校主体性德育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当今世界正…  相似文献   

20.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大学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论,即“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并提出两种道德教育模式:道德讨论模式和公正团体模式。这对改革我国大学德育的教学提供了多方面的有用的启迪,即道德教育应强调个体自主道德发展,避免简单的单向灌输;应大胆吸收借鉴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改革我国大学德育的课堂教学;要把握校本德育目标的层次性与序列性,避免“一锅煮”、“一刀切”;加强德育课程的整体性,注意隐性课程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