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传统教学化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政府教化意志为主导,以广大民众为教育对象,在长期教化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重民”,“养民”,“教民”的教化观,在近代各种新文化思想的冲击下,传统教化思想逐渐向“国民”观,“新民”观,“民智”观等方面转变,社会教化也逐渐向近代社会教育转型。  相似文献   

2.
王雷 《中国德育》2013,(2):16-18
青少年社会教育源于青少年的“生活帮助”和“教育援助”,是政府推动、社会各界参与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具有教育性、公益性、对策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发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有助于开启民智、化民成俗,有助于解决影响教育发展的诸多社会问题。在加强社会管理的视域下,必须规范青少年社会教育领域,整理旧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与设施,创新青少年社会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3.
贫、愚、弱、私的“国民程度”,促使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教育由传统的“人才”模式向“开民智”方向转化.在“新民”观和“民智”观的冲击下,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教育的理论与事业迅速勃兴,社会教育行政的确立,社会教育事业的开展,对近代以来教育的整体发展作了许多突破性的尝试.发展了以“储才”为本的人才观,突破了以“朝廷”为重的社会观,扩大了以学校为主的教育观,深化了人们对国外教育的全面理解以及对自己国情和民情教育的深刻认识.辛亥革命后社会教育的“实现程度”以及许多尚未展开的教育效能,留给我们许多需要深化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虽然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是本体性的治疗哲学或快乐主义的伦理学,但是他也有很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伊壁鸠鲁的政治思想是围绕“社会契约说”展开的。文章主要从“社会契约说”的理论基础、思想内容及历史意义三个方面,对伊壁鸠鲁“社会契约说”政治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疫情防控需要重视社会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发展史留给我们的重要经验。从教育视角来看,许多疫情灾害都与民众的愚昧、长期的恶习、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缺陷有关。从近代历史经验来看,社会教育起源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教育对策”,发展社会教育,有助于“开启民智”、有助于“化民成俗”、有助于“得民心”、有助于改良家庭和学校的“大弊”。推动社会教育立法、推动社会教育统一行政管理、推动社会教育进行专业与学科建设是解决教育问题、预防疫情灾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三民说,把人性进化从近代引领至现代,起开一代先河的作用;鲁迅则在扬弃严复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立人”思想。鲁迅在其价值原点上,通过自己的价值实践、价值矛盾、价值选择而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历经了对“只信进化论的偏颇”的“轰毁”以及“立人”思想的修正和重铸,从而使他的人性价值观更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与深刻性,影响更为持久、深远。  相似文献   

7.
“新民”即人的现代化,严复、梁启超、五四民族精英和晏阳初都先后提出了“新民”的思想。严复道出了“新民”之声;梁启超呼唤“新民”,提出了“新民”之道;而晏阳初更是走向了“新民”之路而闻名于世;今日,面对“三农”问题,“新民”成为了令人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经历了艰苦、磨难、学习、探索、追求,他创造了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三个方面的思想。其核心是: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促进社会与人民生活向前发展。这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高等学校的“两课”教育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及教育对象的新特点,我们应该正确审视目前“两课”教育教学的困境。增强“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有效性,与时俱进,从根本上实现“两课”的改革创新,充分发挥“两课”教育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郭镛 《云南电大学报》2006,8(3):21-23,30
“两课”教师是我国高校教师中的重要群体,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力军,是切实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排头兵。在新形势下,“两课”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提高教育能力,对于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保证“两课”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具有积极的支持和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我们党又一次成功的理论创新,为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12.
按照党中央最近发出的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精神,积极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强化对大学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将是今后长时期内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根本任务。笔者认为,要使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女学观是其维新改良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独树一帜。以作新民为第一急务,开民智为第一要义,兴学校为第一政事,办女学“为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女子是可以受教育的,女子需要受教育,要让女子接受新式教育。唯有通过新式女子教育,才能造就智开、平等、自立、宜家、善种的女“新民”,而“新民”的核心素质应该为“民德”、“民智”、“民力”。  相似文献   

14.
巴赫金关于“独白”和“复调”的小说理论提供了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域的崭新视角。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域的反思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依据、思维方式、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研究者的研究姿态等方面存在着“独白”性特征。“复调”性视域将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上述诸多方面获得崭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魏源是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主要代表和资产阶级改良派先驱。受家庭环境影响和时代变化刺激,魏源在经世实践中形成了“藏富于民”的思想。魏源“藏富于民”思想内涵丰富,他主张藏富于农、藏富于商、藏富于工。他批判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藏富于民”思想,合理借鉴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藏富于民”理念,综合吸收了其师友及清朝官员的“藏富于民”观念。魏源“藏富于民”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和落后性,但这一思想仍然有着进步的历史作用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消除"意义障碍"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少年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产生的“意义障碍”严重影响着德育实效性的发挥。其中德育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德育内容脱离实际、德育评价缺乏科学性、德育环境的负面影响等是“意义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了消除“意义障碍”,促进学生对德育积极态度的形成,除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开展丰富的课内外活动等具体对策外,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基金项目重点课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系列论文10篇。该课题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初步概括了这一理论的主要框架和重要贡献;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创新”这一主题,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时代课题,从宏观思维和战略思维的高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行系统性和前瞻性的思考,在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理念、内容、载体、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新意和启发性的观点,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和借鉴。课题成果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有多篇论文转载、获奖。  相似文献   

18.
《大学》的“亲民”与“新民”之争以朱、王两家的观点最具代表性。朱熹基于理气二元的思想,演化出人性二元论,主张“自新—新人—新民”的“新民”说。“新”的三个层面次第展开,呈现为以教化手段复归“明德”之“明”。但在人性二元论中,善恶被赋予先天性,导致个体涤除身心染污的能力存在差距,最终造成主体难以自为地进行道德实践的理论困境。王阳明基于“万物一体之仁”,以人性即“至善”的天命之性,主张“亲亲—仁民—爱物”的“亲民”说。阳明消解了朱熹理论中善恶皆有先天来源的问题,将朱熹收摄于先觉者的道德自觉返还给常人,使得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自律成为可能,“明德”之明的复归则落实在“反求诸己”、去除私欲的简易方法上。  相似文献   

19.
“民彝”是李大钊为追求时代潮流、将中西方思想有机融合而提出的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它是一个国家、民族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风俗,礼仪、习惯、道德等的总和;伸张、扩展是其特性,可能被压抑、障蔽,但最终会“发扬光大至最高点”;它实质是关于“人”与政治、社会历史之间关系的理论,它尊重和强调个体——“我”的自由发展。“民彝”思想的渊源主要是中国明清以来的风俗决定论和英国十九世纪中后期出现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20.
高校"两课"教学的实践性思维刍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两课”教学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由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特点等因素决定的。目前,高校“两课”教学面临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对“两课”教学的实践性本质缺乏深刻的认识,在理论研究以及教学实践中缺乏实践性思维的引导,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与主体需求的脱节、课堂灌输与实践引导的失衡、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断裂。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使政治教育与生活教育统一起来;在教学模式设计上,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起来;在考核方式上,使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行为考核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