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贸易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冲突的双方都要把自己的东西便宜卖给对方,如果有一方输了,结果有两个:第一,自己的东西必须贵一点卖出去;第二,对方的东西可以便宜一点买进来.这样的结果有什么不好呢?在经济学上,这叫做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改善.  相似文献   

2.
是什么东西在驱动“新浪网”?是什么东西在运行8848网站的电子商务?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的天气是用什么预报出来的?波音777飞机是用什么设计出来的?什么东西能让大庆油田看见地下的油床构造?各国用什么去模拟和监控地球环境状况?世界五大国签署禁止核爆炸条约后,如何继续研制和保存核武器?人类基因的无穷片断是用什么拼接在一起的?制药公司用什么东西减少化学合成实验次数,以加速新药的研制?  相似文献   

3.
绘制插图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谁有图片使用的最后决定权?汉字难以设计吗?版面变化的底线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1 我是谁?——这是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差不多也就是人类的亘古天问。古希腊有人面狮身怪物斯芬克司设谜考人:一个东西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问是什么?谜底是人,人却多有不知,为此被怪物吃去者不计其数。可见“我是谁”并不好回答,然而却事关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5.
魏明革 《新闻三昧》2006,(10):49-50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长沙晚报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雕琢、催人泪下的新闻精品。这篇消息具有以下特点:一、用心思考深挖题材“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但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那是不会有什么发现的,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写出新闻精品,还需要有一颗能随时思考的心。用心思考什么呢?用心思考题材的新闻价值。新闻界前辈郭超人说过:什么人当不了记者,什么人能当记者,什么人当好记者?别人看到了想到了的东西,你看不到想不到,这样的人当不了记者;别人看到了想到了的东西,你…  相似文献   

6.
采访奥运会与世界杯这样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什么东西是最不可或缺的?100个记者中有99个会告诉你是一张正式的采访证.  相似文献   

7.
《出版经济》2006,(3):8
王小波身后出现了一个奇特而略带神秘感的现象,那就是,有不少读者不约而同表达过这样一种感觉:王小波就像一个接头暗号,这些人从别人对王小波的喜爱程度辨别对方是否同类.我们当然知道,这些人并不是什么圣殿骑士,他们也没有什么关于圣杯的秘密盟誓,那么,这些人所感觉到的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他们引为同道的是些什么样的人呢?这个问题使我陷入深思.  相似文献   

8.
蓦然回首,光阴茬苒,流逝的韶华伴随我走过工作的40年经历,有什么情结难以释怀?有什么心愿尚未了结?又有什么东西需要我们去一脉承传?我想,这部《岁月行思》是我人生思考的最好答案。  相似文献   

9.
生命的希冀     
人的最大愿望莫过于求生.当死之将至,人无回天之力时,人的最大愿望就变成了能为世人或子孙留下点什么珍贵的东西.这里说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癌症病人对生命的渴求与希冀.  相似文献   

10.
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生活品质了. 于是,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买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答案是理直气壮的——"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 生活?品质?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记者的主要任务是采访、写稿,年复一年,天天如此.有人会说,哪有这么多东西可写?这对刚刚入行的记者要好一点,他们刚入社会,见到什么都觉得新奇,见什么写什么.但是,工作了几年以后,许多记者会感到,好像能写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因为,见的东西多了,对什么都不感到新奇,反倒觉得没东西可写了.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精神?有很多人拥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结出的硕果却并不是很多,真正有独立的哲学思考,有生动的东西也并不是很多,怛无疑周国平算是一位代表人文精神的学者,这位学者既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用哲学思考来贯穿他的文学写作。  相似文献   

13.
《视听界》1993,(5)
乡镇广播站是面对什么人说话?有同志说:“是农民”。这说法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又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县级台、站的听众,不也是农民吗?难道乡镇广播站的听众与县级广播台、站的听众一模一样,一点点差别也没有?最近听了彭丽媛唱的“我的父老乡亲”,受到了一点启发,感到乡镇广播岂不就是面对父老乡亲广播吗?我感到这种说法可以使得乡镇广播站与自己的听众  相似文献   

14.
编辑写点东西,我觉得应该提倡一下。有的同志讲得很形象:编辑成年累月“为他人作嫁衣裳”,也可以抽点时间给自己做几件新衣裳-写点东西,这有什么不好? 编辑写点东西,确有好处。这倒不是为了装饰门面,或追求什么名利,而是有利于繁荣创作和出版事业。从编辑角度看,还有这样几点好处: 一,有助于克服笔力退化、眼高手低的毛病,提高写作能力,动手改稿、编审都不难,可以帮助作者提高书稿质量。  相似文献   

15.
<正>能想象"肉铺老板"和"诗人"这两个身份同时落在一个人身上吗?我就是这么一个人,白天挥刀——卖肉,夜晚挥笔——写诗。凌晨2点的上海是什么样子?这个时刻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每一天的工作,就从此时开始。我是一名安徽籍农民工,在普陀区华池路菜场经营着一间肉铺。每天凌晨1点多起床,接着就是跑批发市场、运货、分割、配送;临近过年,再给有需要的散户预备些香肠、腊肉,一忙就到了下午1点左右;见缝插针眯一会儿,又一拨任务来了……直到晚上8点,才能歇歇脚。  相似文献   

16.
幽默与笑话     
请客吃饭丈夫:亲爱的,明晚我要请一位同事来吃饭。妻子:什么?!你疯了吗?房子已经很久没有打扫过了,我也很久没有去超市买东西了,家里的三十个碟子都还没有洗,我也不愿意下厨房去做点什么像样的晚餐!  相似文献   

17.
温州是一个改革试验区,温州农民闯出了一条发展商品生产的独特之路。这就使得温州农村改革带有超前性。作为温州地区的党报,如何较好适应所面临的新形势,怎样及时准确地反映、支持和推动这种带超前性的改革?我们的作法是:唯实是问,紧贴改革,让报道也带上点超前性。文件上没有的,敢于大胆肯定新闻工作有个传统习惯,就是每碰到一个新的东西或新的提法,往往总要问一句:有没有根据?什么  相似文献   

18.
凡事都如此,有所为,有所不为,方可成就大业。报业经营亦是如此。除了开拓主业之外,在考虑多种经营之时,应在决策之前确定一些“有所不为”的原则,方可保证决策不失误,投资见成效。  那么,报业开展多种经营应有哪些“不为”的原则呢 ?笔者认为至少有五点:  不熟悉不为。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因此,在考虑开拓新的项目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这个行业我们是否熟悉 ?也就是说,在考虑经营领域时,一定要以战略的眼光来考虑问题,即本报业的事业是什么 ?顾客想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 ?在顾客眼里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 ?这应该是各…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主要是什么人在读经济报道?答案非常令人吃惊;不是占人口绝大多数、与经济发展利害相关的普通公众,而仅仅是那些政府人员、经济工作者和与经济打交道的企业界人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说白了,就是我们当前的许多经济报道不“大众化”。这主要表现在:从工作、政策角度报道的东西多,从群众生活角度报道的东西少;就事论事的东西多,提出问题的东西少;爱咬文  相似文献   

20.
超出眼界的热衷有个人抬着右臂,仰头站在路边,好像在向天上看什么东西。这时有个过路人看到了,以为他在看天上的什么东西呢,就站在他的旁边,也向上望着。接下来,又来了一个人,也站在旁边向上看;又来了一个人——不长时间,路边聚集了很多人,一起仰头向上看着。这时,第一个人放下手来,看了看周围的人,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