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袁艳 《新闻大学》2007,(1):20-27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核心报纸上289多篇以“城中村”为标题的新闻报道所做的内容分析,试图揭示主流大众媒体在“城中村”这一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社会空间的社会建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当代中国社会权力关系对于这一媒介建构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文章主要回答了中国主流媒介如何再现“城中村”这样一个社会空间、“城中村”如何从一个被忽视的空间演变为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问题,不同的社会权力如何影响着媒介对于“城中村”的报道内容、不同的社会权力在“城中村”这个话语场中呈现出怎样的关系,又是如何相互咬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黄梓芳 《东南传播》2022,(4):97-100
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孤独”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病。为探讨互联网时代下,媒介技术对“孤独”这一心理问题的影响,本文创新性地引入存在主义心理学对“孤独”的解构——“人际孤独”“心理孤独”和“存在孤独”,从这三个层次分别探析新媒介技术的影响。同时,本文还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在互联网时代下人的这种孤独对社会的影响,呼吁当今时代的人们不要过度依赖媒介技术,要做技术的主人,恢复人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3.
王妍璐 《东南传播》2022,(2):120-123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互联网媒介消费文化中存在着价值疏离和价值拒斥的特征,笔者称之为互联网媒介消费文化的“价值缺陷”。这一价值缺陷使得人们在媒介消费中缺乏一定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产生出主体性的“异化”“削弱”以及“被让渡”等问题。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当唤醒和重构人在媒介消费中的主体性,加强主流的社会文化景观建构,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统一,从而弥合互联网媒介消费中存在的价值缺陷。  相似文献   

4.
“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是新闻传播学(或新闻学)的两个术语。所谓术语,就是各学科中的专门用语,俗称“行话”。每一个术语都有确切的含义。“媒介”是个普通词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媒介的含义是“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苍  相似文献   

5.
解读电视媒介在"三农"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信息中枢"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多层次关系下的“媒介三农”对三农问题的分析、判断可以分为四个层面:来自政府的“政策三农”,来自“知识人”的“学者三农”,来自媒体的“媒介三农”,真实、客观存在的“事实三农”。在社会的元场域里,四个子场域形成一种相互制约、彼此互动的关系。随着媒体自立的进一步凸显,媒介对三农问题的社会唤醒作用不断强化,“媒介三农”向“事实三农”逼  相似文献   

6.
王志 《今传媒》2005,(11):13-15
后现代思想家福柯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当今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由大众媒介主导的信息时代,人与世界之间的话语关系逐渐演变成一种媒介话语关系,媒介话语成为人与世界建立关系的中介。进  相似文献   

7.
在“媒介化”的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判断乃至行动,都会受到媒介的影响。“客观现实-媒介现实- 受众的心理现实”是传播学的核心命题,也就是说, 受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媒介现实为依据的。  相似文献   

8.
和曼 《青年记者》2006,(4):51-52
媒介监督是通过媒介传播的形式,以公众知情为前提,以曝光为关键手段,进而形成一种客观效果——对监督对象造成精神上的道德压力。正因为如此,在一般人看来,媒介监督能够对人们的认知及社会行为产生影响,能够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打上属于自己的“渠道烙印”①。但是多数人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假如媒介监督在传播过程中没有得到受众的认可,没有被受众所接受,其结果又是怎样?就像2004年春节晚会中的相声《让一让,生活真美好》所表现的:在发生交通拥堵的时候,大家都用尽办法想要先通过,朱军对李志强说:“让我先过,难道你不认识我吗?我是电视主持人!”…  相似文献   

9.
西方"媒介可信度"研究述评(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媒介可信度”不仅是个体对于媒介的态度和评价,更是一种与特定的社会结构、媒介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媒介可信度”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科乃至相关社会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本文旨在对西方丰富的“媒介可信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为中国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西方的相关研究划分为源头、端倪、创始、发展、繁荣和整合6个发展阶段。“媒介可信度”的概念也随之经历了重大变迁,从当下的界定来看,主要指受众对于媒介机构、媒介信息及媒介渠道可信赖属性的评估,包括多个维度。相应地,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主要包括了来源可信度、信息可信度、渠道可信度三个主题,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媒介可信度”概念/指标探讨、“媒介可信度”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某种媒介的可信度、对比不同媒介的可信度、比较从业者和受众的可信度认知、“媒介可信度”传播效果研究等六个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早期的研究以调查法、单一维度测量和定类变量为主,当前则呈现出多元和融合的态势,但定性方法仍嫌不足,量表的指标条目模糊雷同,调查对象单一,制约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0.
缝一个"网络计算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说“网络就是计算机”?要想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认识网络上的“针线”——远程过程调用中间件。  相似文献   

11.
人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是一个再强调也不过分的问题,尤其是从媒介这个角度.所有的传播都因人而起、随人而终;所有国家形象都要在经过人这道最基本的媒介的过滤、折射并在人心目中结晶."人媒介",即那些穿越不同国界、行走在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人群,所负载、所见证的国家形象的现实图景,本来就是国家形象传播中最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2.
(续上期 )(二 )“品格”提升的意义及评价如果说“效率”主要着眼于市场、经济、有形资本与资产 ,那么“品格”则主要着眼于人文、社会、无形资本与资产。电视传播艺术的功能追求 ,既要足够关注“效率” ,也要足够重视“品格” ,应当使二者协调实现。有学者对中国电视传媒研究中 ,尤其是产业改革研究中的问题发表了这样的评价 :“……在方法上基本没有足够的经济学模型的论证 ,在价值观上往往又将媒介经济学凌驾于媒介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美学之上 ,单纯强调媒介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 ,媒介在产业化、市…  相似文献   

13.
媒介形象的"三重资本"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轶玫 《今传媒》2006,(12):18-19
媒介形象是指媒介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能够吸引注意力的品相,是受众对媒介组织的印象集合,具有“有价性”、“被评价性”、“技术表征”及“唤起联想”等特点,是媒介符号化的社会体征。形象的价值在于形象对于个体与社会的有用性、有价性。媒介形象是媒介组织获取社会行动者注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各种数字媒介的广泛应用,随着媒介整合的愈演愈烈,传统的对于“媒介”定义的理解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本文在回顾和分析媒介演进过程的基础上,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对媒介的定义做了新的解读,指出了“媒介”的内涵逐渐走向“软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当世界杯和博客首次相遇……——2006年"博客世界杯"管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媒介即信息,人类传播的历史表明任何一种传播媒介的出现都会对传播内容和人类信息传受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作为传播形式的“博客”与作为传播内容的“世界杯”首次“相遇”在同一时空,从形式到内容,都与历史上任何一届世界杯显著不同,本文尝试着分析这个堪称史无前例的2006年“博客世界杯”。  相似文献   

16.
我对于音乐全然是外行 ,作为媒介工作者 ,对“谭卞之争”我更关心的是媒介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阅读了相关报道 ,对于“谭卞之争”的前前后后有所了解 ,我的结论是 :媒介是这一事件的制造者与放大者 ,这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媒介事件”。北京电视台的“国际双行线”节目邀请谭盾做嘉宾 ,自然是看中谭盾因《卧虎藏龙》的音乐制作而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新闻效应。节目制作方同时邀请了对谭盾音乐持批评态度的卞祖善 ,更是希望对话双方因为意见相左产生观点的冲突。对节目来说 ,矛盾、冲突是最大的“卖点”。马路上两个人吵架 ,还会有一…  相似文献   

17.
郝雨  马蕴 《今传媒》2006,(2):23-24
我国的媒介正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做大做强”成了各媒介竞相追逐的目标。在这个时候提“媒介批评”,有些人可能不理解,认为那是学者们、批评家们的事情,与媒介经济发展何干?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批评媒介经济是“媒介批评”的题中应有之义,媒介批评能促使媒介经济沿科学化、理性化之路发展;另一方面,媒介自身的管理者也应成为合格的媒介批评家;而且,媒介批评最终应形成理念,成为媒介经济发展自觉遵守的规范,促进媒介经济良性循环。一、媒介批评的内涵和外延要说明批评媒介经济是媒介批…  相似文献   

18.
"知情权"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虹 《新闻记者》2002,(5):29-31
随 着时代的发展 ,“知情权”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而其中“新闻知情权”是起源最早和受公众关注较多的。本文试图从介绍“新闻知情权”的简要背景入手,剖析笔者所观察到的西方“知情权”现状,并对中国的“知情权”问题加以分析。知情权的背景最近,“知情权”这个字眼似乎变得越来越时髦了。患者要求医生尊重自己对疾病的知情权,被告要求法庭重视自己的知情权等等。但这些都是对“知情权”这个概念的泛化。其实“知情权”这个概念源于新闻界,最初是作为新闻自由的一部分被提出来的。1945年前后,美国著名新闻记者肯特·库柏…  相似文献   

19.
“媒介化”(Mediatization)概念主要是用来理解媒介对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性。挪威传播学者郎白①指出,“媒介化”是指在这个高度现代化社会中的社会变迁以及在这些转型中媒体和中介传播的作用。在晚期现代性阶段,“媒介化”几乎影响了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20.
媒介使用与青少年闲暇生活--"离网离视"活动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0年代初,美国佩恩基金会开始着手于媒介与青少年研究。在讨论媒介究竟向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内容,以及其对青少年社会态度、情绪、道德行为和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时,青少年的媒介使用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施拉姆提出儿童是电视的“使用者”,集中探寻了年龄、家庭关系、社会规范和青少年娱乐与社交需要等对其电视收视行为的影响。"!在众多西方学者的研究当中,尼尔·波兹曼将童年这个概念与大众媒介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印刷媒介有效地隔离开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让儿童得以享有身心健康的童年,而电视则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世界,导致童年消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