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云 《学语文》2011,(2):70-70
近来讲授新人教版必修1中《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翻阅资料时,偶然发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11期刊登的一篇文章.题名为《也谈“夜缒而出”》,文中作者就“夜缒而出”中的“而”字进行了一番辨析.认为“夜缒而出”中的“而”应是作连词,表承接关系,而非修饰关系。  相似文献   

2.
背景介绍 《一千零一夜》在西方被称为《阿拉伯之夜》,在中国却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天方夜谭》。因为明朝以后称阿拉伯国家为“天方国”.阿拉伯人喜欢在夜间举行晚会,书中的故事又都是在晚间讲述的,所以就翻译成这个书名。“夜谭”就是“夜谈”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流星现象     
陆才磊 《中学理科》2007,(10):66-66
晴朗无月的夜晚,当你仰视夜空时,经常会看见一道明亮的闪光划破夜空,飞流而逝.它给寂寞的星空带来一丝生气,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就是流星现氦中国民间常把它称为“贼星”.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关于流星的记载,古书《竹书纪年》中就有关于流星的记录:“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左传》的记载,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记录.我国古代的流星雨记录达180次之多,而且对流星的成因、来历作了准确的描述,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高度聪明和智慧.[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五言叙事长诗,女主人公刘兰芝是—位勤劳善良的女性。诗中两处提到“鸡鸣”即“鸡鸣入机织,夜放不得息”和“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提起“鸡鸣”现在的人们往往会想起“鸡叫”,但这里的两处“鸡鸣”都不是主谓短语“鸡叫”,而都是时间名词,指的是“夜间一点到三点”这一具体时段。  相似文献   

5.
钱久芹 《语文知识》2006,(10):40-40
我在教《勾践灭吴》一课时,发现有学生将“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一句译为“以致使百姓尸陈原野,遭受日晒夜露”.我觉得这似乎比《教师教学用书》所译的“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更准确。  相似文献   

6.
《阁夜》是人教版高语第五册《杜甫律诗五首》之一,历来被认为杜诗中的典范。然而,教材将该诗尾联句中的“漫”字释为“徒然、白白地”,笔认为不妥,兹陈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7.
历来说《诗》者,皆认为十五《国风》是按国别分的类,《商颂》《周颂》《鲁颂》也是如此;而对《大雅》《小雅》则另有说法.总之认为不是按地域来划分的类别。本文认为."综观《诗》的分别,可以发现它们应该是以地域为依据而划分的类别。在上古语言中,"雅"与"夏"相通.或互相连续.如“雅夏”.因此.这就是现在的“亚细亚”一词的来源。“大夏”就是《大雅》.“大夏”也就是“古希腊”.“小亚细亚”就是《小雅》。周武王前的西周.面对中原.背靠大夏,成为堪称中西合璧的广袤侯国。建立西周王朝后.很注意“采八方之音”.广泛搜集各地乐章.“大夏”和“小亚细亚”一带的音乐.对他们并不陌生.这就是在《诗》中出现《大雅》和《小雅》的历史背景。所以.正如同十五《国风》、三《颂》一样.《大雅》《小雅》名称也是源于地域而分的类。  相似文献   

8.
张克言 《学语文》2013,(3):49-50
“夜能让人冷静思考自己所要的,夜也能让人释放白日里束缚在灵魂中的另一个自己。或者说让人做那个白日里不敢做的自己。”“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这是鲁迅1933年用“游光”这个笔名写的杂文《夜颂》中的句子。  相似文献   

9.
一、两处翻译质疑“然后得一夕安寝”一句,高语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2007年3月第2版)(以下简称《用书》)翻译为“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这样翻译有两个疑点:1.句中的谓语是哪个词?从《用书》的翻译看是“得”,但以句意看应该是“寝”。2.“得”字是什么意思?究竟是“能”还是“得到”?  相似文献   

10.
论普遍认为,杜审言卒于景龙二年,但杜审言的《岁夜安乐公主满月侍宴应制》诗却写作于是年以后,因为安乐公主是在这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结婚的,“产男满月”最早也应在次年“岁夜”。杜审言大约卒于景龙三,四年。  相似文献   

11.
夜泊诗中最著名的当推《枫桥夜泊》,仅寒山寺的“枫桥夜泊”诗碑,据考证自宋至今就有七块之多。这首诗体现了羁旅的愁思与枫桥秋夜凄清景色的完美融合。夜泊诗有写得清美如画的,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描写了江上  相似文献   

12.
战国是《诗》学的危急时代,危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时代对“诗礼”的排挤,二是来自诸子中的反《诗》学思潮。“竞利”“趋新”的战国时代使得传统的《诗》学被彻底的边缘化,而在战国影响最大的儒、墨、法、道四大学派中,除儒家外,其余三家或认为《诗》《书》蛊惑人心,主张焚毁;或认为《诗》是无用的糟粕,主张废弃:或认为《诗》只是一种知识,无补于治道。对《诗》均采取了一种否定态度。这使得《诗》学在战国的发展遭到空前绝后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通变”一词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的《议对》、《通变》和《知音》三篇中运用了“观通变于当今”、“通变则久”、“通变无方”、“乃通变之术疏耳”、“可与言通变矣”、“通变之数也”、“三观通变”等7处,其含义虽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有细微的区别,但基本上都是“继承与革新”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说,“通变”也就等同于《通变》、《明诗》和《物色》三篇中的“因革”。正因任何成功的文学创作都是处理好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的结果,所以刘勰才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专列一篇《通变》集中论述“通变”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朦胧迷离,是夜的色彩:暗香幽远。是夜的芬芳:蝉鸣虫吟。是夜的语言;“山明,卜秀夜来霜”,是夜的诗篇:“嫦娥奔月”。是夜的故事:《春江花月夜》(曲),是夜的旋律:《深山夜图》(图)。是夜的面卷……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挑山工》一课时,学生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本课中的“黑黝(YōU)黝的肌肤”中的“黝”为第一声,而《小英雄雨来》一课中“晒得黝(YǒU)黑发亮”中的“黝”为第三声。“黝”字在本册中连续出现两次,但是声调却不同,查《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均发现“黝”字为一个声调(YǒU),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是普通话连读变调的缘故。什么是连读变调呢?语音上在连读音节中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叫连读变调,如“不”字,单念时读第四声Bù,称为原调、本调或者单字调。如果它的后面有个音节也是第四声,则读做第二声Bú,如“不去、不…  相似文献   

16.
清代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一书,使用了大量《易》学材料来注解《诗经》,可以称为“以《易》解《诗》”。这一解经方法,是对东汉郑玄“以《易》笺《诗》”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陈奂的“以《易》解《诗》”,主要包括三种方法:一是用《周易》训诂《毛诗》字义,二是用《周易》解释诗旨,三是用《周易》补正《诗经》中的礼。陈奂对《周易》的一些申发与补正,能够推动《易》学的发展,拓宽《易》学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自然》、《科技活动》、《劳动》三科合一教学改革,是我国教育部最近制定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的一项急切任务。建设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三科合一”教学活动的改革和研究,是当前摆在小学教育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学校“三科合一”教学改革实践,对“三科合一”教改活动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请看高语第三册中的三个句子: ①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 这三个句子中的“可堪”、“哪堪”、“不堪”,从表面上看,“可堪”是“可以能够”;“哪堪”是“哪里能够”,亦即“不能够”;“不堪”就是“不能够”。“可堪”是表示肯定的词语,“哪堪”是表示疑问的词语,“不堪”是表示否定的词语。“哪堪”与“不堪”同义,“可堪”与“哪堪”、“不堪”反义。如果这样理解就错了。在这里,“可堪”要进行反训,即从反面理解,它与“哪堪”、“不堪”是同义词,它是以肯定的语气表示否定的意思,“可堪回首”,就是“不堪回首”。在教材中,需要反训理解的,还有其他一些例子,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可待”是“岂待”,就是“不待”。  相似文献   

19.
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参考答案为C)  相似文献   

20.
《幻想曲集》(OP.12)是一部由八首风格各异的小曲组成的套曲。以该曲集第二首《冲动》为研究对象,以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中“和声分析”章节中的分析方法与步骤为基础,从微观、中观、宏观分析三个层面对这首小品作全面的和声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