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合称世界三大宗教。它从公元前六世纪出现,至今仍有重大影响。其发展史可分四个时期:佛教创立至公元前三世纪为早期佛教时期,亦称原始佛教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保持着释迦牟尼生前所宣传的教义,基本上是一个整体的时期。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至公元前一世纪,由于对教理和戒律的理解与解释不同,佛教分裂为许多部派(十八部、二十部),称为部派佛教时期。从公元一世纪中叶至七世纪,印度社会向封建制度过渡,产生了大乘佛教并广为流行,故称为大乘佛教时期。公元七世纪至十二世纪为密效时期。密教乃是佛教和印度教相结合产生出的一种新的教派。之后,佛教在印度逐渐衰微。  相似文献   

2.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首先与代表封建皇权的儒家文化发生冲突,周武帝灭佛标志着印度佛教在皇权面前的失败。佛教却由此获得新生,周武帝灭佛的理论根据“即事而道”促成了中国佛教天台宗“却事而真”思想的成熟。周武帝灭佛成了印度佛教向中国佛教转位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方广锠 《家教指南》2011,(3):92-105
"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指佛教的产生固然得益于印度文化的孕育,而佛教的发展则得益于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乃至亚洲其他地区文化的汇流。本文从佛典翻译入手,先后探讨了两种文化交流中的格义现象、佛典翻译中的文化反浸现象、佛典编译中的文化加工现象,从而加深了对文化汇流背景的研究。文章进而提出新的论据,论证了文化汇流的存在,亦即中国文化传入印度,影响印度佛教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佛教的创立意味着印度自公元前7世纪以来纷乱的思想混乱状态的结束。佛陀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祭祀万能等巫术观念,并批判了体现在形形色色的“沙门”思潮中的虚无主义,从而确立了道德因果律与自由意志在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为当时的印度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信仰-价值系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佛教的兴起看作是伦理革命,本论述了古婆罗门教与道德律的缺失和沙门思潮中的虚无主义,并对佛教教义作了伦理学分析。  相似文献   

5.
就中国的民间佛教而言,它是印度佛教中国民间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既承接了印度佛教的基本元素,又吸纳了中国民问特有的成分;是以印度佛教为基础,中外多重文明不断交往和丰富的成果体现.探析民间佛教对于研究居士佛教、精英佛教、佛教历史、正统佛教、非主流宗教等相关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和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佛教美术的早期是一个漫长的引进融合阶段,很大程度上受到印度佛教美术,尤其是犍陀罗美术的影响,但中国佛教美术的基点仍是本土艺术传统。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美术逐渐融合和减退了印度佛教美术强烈的肉欲和性感色彩,消磨了希腊艺术几何概括的形式,逐渐改变了印度化的雕塑,创立了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犍陀罗式的印度化雕塑也渐渐演进成汉式造型,“右开左合”的改良式偏衫更成为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特征。这些基本形象的改造既不失佛经本意,又易为民众普遍接受,真正体现了民族性。  相似文献   

7.
印度佛教雕塑艺术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因袭印度佛教雕塑的内容、题材和形式,而是在中国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艺术的新鲜血液,融合为中国式的佛教雕塑艺术。  相似文献   

8.
印度早期佛教如何对待种姓制度是印度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资产阶级学者的印度史著作里,对于这个问题,一般所论很少,而且也未能作出深入、明确的分析。就英国资产阶级学者的印度史代表著作来看,V.A.斯密司的《早期印度史》对佛教几乎无所论述;《剑桥印度史》第一卷关于早期佛教时代的两个专章也未论及佛教政治思想。再就印度本国资产阶级学者的代表著作来看,《印度人民的历史与文化》第二卷有一节专论佛教教义,组织与早期发展史,而关于佛教对待种姓制的态度,则只是简单地说“婆罗门之对优越种姓地位的要求遭到了反对,但是种姓制却因刹帝利是高于婆罗门的种姓的教条而暗暗地被认可了”;R.C.马占达在《古代印度》一书中也只是说佛教“反对婆罗门所僭占的优越地位”。他们也说明了一些历史事实,但是由于没有联系到当时历史条件与阶级矛盾特点来进行分析,所以没有能充分阐明佛教种姓制度观的真相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东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人中国。此后经历了中原地区数百年战乱,于隋唐时期达到全盛。在这段历史进程中,《隋书》对佛教的记载为我们研究隋朝佛教提供了大量史料。对这些史料的探讨能为我们研究隋朝重佛和佛教在隋人生活中的影响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龙在中国神话中地位十分崇高,属于"天神"一类,也被视为帝王权力的象征;在佛教经典中也常被引用,龙在佛教中的定位则是归属于"畜生道"的众生。同时佛教对于龙的出生、特质、灾祸和龙王等皆有分类和对其形象的建构。依据佛教经典中对龙形象的建构观察,可知从印度传入的佛教明显带有印度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质,也为探索昔日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法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1.
南北朝佛教雕塑的艺术演变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佛教雕塑艺术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因袭印度佛雕的题材、内容和形式,而是在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雕塑艺术的新鲜血液,融合为中国式的佛教雕塑艺术,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民族化和世俗化为特点的中国雕塑艺术,这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12.
世界四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发源于印度,佛教曾对印度的生活和文化有过深远而正面的影响,但却没有在这个国家发扬光大。其中有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制约,而最重要的是其内部原因,印度特殊的社会文化及这种情况下佛教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印度佛教雕塑艺术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因袭印度佛雕的题材、内容和形式,而是在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雕塑艺术的新鲜血液,融合为中国式的佛教雕塑艺术,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民族化和世俗化为特点的中国雕塑艺术,这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14.
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在继承传统佛教慈善的基础上,认为佛教慈善是近代佛教复兴的重要标志,佛教慈悲精神对国家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在他一生多变的思想历程中,始终把佛教慈善作为其佛教革新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广泛参加了诸多佛教慈善的实践活动,并对孤儿教育、慈善医院等佛教慈善有所建言。太虚大师的人间净土理论为近代以来的佛教慈善事业作了新的理论补充,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新的媒介手段促进和扩大了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其契理契机的慈善理念同样也蕴含了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思想,佛教慈善与佛教教育的紧密结合也构成了近代佛教慈善事业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5.
《佛与佛音》是印度现代新佛教创立者安倍德卡尔的代表作,也是新佛教的圣典。文章试从这部书的写作背景、缘由、始末及引起的社会反映等方面探讨新佛教的佛教性问题,尝试回答悉达多王子的出家原因、佛陀达磨的精神实质、比丘、僧伽乃至佛教的社会性问题,并对新佛教运动的现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提并论。从公元前一世纪到第一世纪,在古印度大陆创造了平等的佛教。此后,佛教已经蔓延到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佛教在过去两个汉朝时期从古印度传来。佛教文化也伴随着经文不断引进传播。虽然中国佛教源自古代印度,但佛教在中国开始传播,佛教始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的起点。本文将对中古佛教的制度与社会生活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佛教逻辑也称为因明学,是印度逻辑和中国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逻辑的产生与古印度的激烈论辩风气紧密相关,与古因明家的学术探索相互促成,正理派的逻辑研究更是功不可没,这三方面的融合便促使佛教逻辑的诞生.  相似文献   

18.
世俗化指宗教面临外部环境的冲击,而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弱化。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中国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人间佛教”对佛教世俗化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并成为新时期佛教发展的主流,但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9.
文学,这种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传说、戏剧、影视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作为融汇了印度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等不同佛教派别、代表大智慧的五台山佛教则与文学之间自始至终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五台山佛教与文学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值得进行一番认真的梳理与探究。  相似文献   

20.
李白与佛教--印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要考察李白诗歌中的多化特征,尤其是佛教一印度化因素的多种形态。论从诗歌词语和意象考察跨化形态在李白诗中的表现,以及李白对多化身份的态度和倾向,和溶入汉语言时代的中国化时面对的尴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