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CO 还原 CuO取一支长20 cm 的大试管,用棉签沾取 Cu(NO_3)_2溶液涂于试管中部。加热试管中部让 Cu(NO_3)_2完全分解,这时试管中部会沾上一圈黑色的 CuO。用长滴管或长颈漏斗将甲酸和浓硫酸加入试管底,使之混合并产生 CO,加热 CuO部位1 min,再微热混合液,可见黑色 CuO 慢慢变成红色的铜。尾气因含 CO,可通过燃烧处理掉。装置如图1所示。二、木炭还原 CuO用上述方法在试管底沾上一层 CuO。将木炭研成粉后  相似文献   

2.
1 将少量杂质转化成原纯物质 1.1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将混和气体通入盛适量CuO的试管内,然后加热CuO,即将杂质CO化为原纯物质CO2和易分离的Cu单质,反应式为:CuO CO△Cu CO2  相似文献   

3.
一、实验原理CuO+CO(?)Cu+CO2;Fe2O3+3CO(?)2Fe+3CO2。二、实验仪器及药品石棉网、集气瓶、玻璃片、酒精灯、剪刀、毛笔、表面皿;CuO、Fe2O3、CO、澄清的石灰水。三、实验装置实验装置见图1。四、实验步骤1.取一块保温性良好的石棉网,用剪刀剪取长约10 cm、宽约3 cm的石棉网条。2.取少量黑色CuO粉末和红色Fe2O3粉末分别在表面皿  相似文献   

4.
1将少量杂质转化成原纯物质1·1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将混和气体通入盛适量CuO的试管内,然后加热CuO,即将杂质CO化为原纯物质CO2和易分离的Cu单质,反应式为:CuO CO△Cu CO2此实验应注意:这少量的CO能否将混和气体在O2中用点燃的方法除去?分析讨论,回答不能,原因是:混和气体中  相似文献   

5.
一、固体物质的反应1、绿色变黑色:Cu2(OH)2CO3△2CuO+H2O+CO2↑2、紫色变黑色:2KMnO4△K2MnO4+MnO2+O2↑3、黑色变红色:2CuO+C高温2Cu+CO2↑4、蓝色变白色:CuSO4·5H2O△CuSO4+5H2O5、红色变白色:2HgO高温2Hg+O2↑6、红色与黑色变白色:2Fe2O3+3C高温4Fe+3CO2↑二、固体与气体的反应1、黑色变红色:CuO+H2△Cu+H2CuO+CO△Cu+CO22、红色变白色:Fe2O3+3H2△2Fe+3H2OFe2O3+3CO△2Fe+3CO24P+5O2点燃2P2O53、红色变黑色:2Cu+O2点燃2CuO4、白色变黑色:3Fe+2O2点燃Fe3O45、白色变红色:2Hg+O2△2HgO6、黑色变白色…  相似文献   

6.
一、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类型判断的考查例1下列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2Na 2H2O2NaOH H2↑B.Fe2O3 3CO高温2Fe 3CO2C.Cu 2AgNO3Cu(NO3)2 2AgD.2Cu(NO3)2△2CuO 4NO2↑ O2↑解析:四个反应均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所以均为氧化还原反应,但A、C为置换  相似文献   

7.
一、气体制备1、发生装置的选择主要从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时是否需要加热来选择。(1)凡是给固体加热或固体跟固体反应加热,适用于制取氧气装置(a套装置),即试管横放、管口略下倾,如加热Cu(OH)CO、H还原CuO、胆矾分解均采用此装置。  相似文献   

8.
物质推断题是中考必考题型之一.解题的关键在于寻找突破口,然后顺藤摸瓜,进而完成全部未知物的推断. 一、推断题常用的突破口1.以物质特征颜色为突破口(1)固体颜色:Fe、C、CuO、MnO2、Fe3O4(黑色);Cu、Fe2O3(红色);Cu2(OH)2CO3(绿色); CuSO4·5H2O(蓝色).  相似文献   

9.
初三学生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面往往存在着种种问题,现将同学们平时存在的错误,归类分析如下,请同学们注意.一、错写或漏写反应条件错例:(1)S+O2ΔSO2(2)CuO+CO点燃Cu+CO2(3)CaCO3ΔCaO+CO2↑(4)C+O2燃烧CO2(5)2H2O电解2H2↑+O2↑(6)CO2+C=2CO(7)Cu2(OH)2CO3高温2CuO+CO2↑+H2O错因分析:(1)加热不一定燃烧,反应条件应改为“点燃”;(2)“点燃”的结果是发生燃烧,而该反应并无燃烧现象发生,反应条件应改为“Δ”;(3)CaCO3分解需高温煅烧,故反应条件应改为“高温”;(4)“燃烧”是指发热发光剧烈的化学反应现象,不是反应的外…  相似文献   

10.
新编初中<化学>上册93页有如下反应: Mg+CuO=加热MgO+Cu 须知,这个反应十分剧烈、危险,稍不注意,所付出的代价可以说是十分惨痛的.比如,按Mg与CuO的质量比1:3.3相混合,取混合物于试管中加热:  相似文献   

11.
常温下 ,镁条不仅能在酸性盐溶液 ( NH4Cl,N H4NO3)里反应 ,而且能在中性盐溶液 ( N H4A c,N a Cl,N a2 SO4,N a N O3 )甚至在碱性盐溶液( N H4H CO3,Na H CO3,Na2 CO3)里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笔者曾做过如下实验 :1.在室温下 ( 2 0℃ ) ,将 NH4Cl,N H4N O3,N H4A c,N a Cl,N a2 SO4,N a NO3,NH4H CO3,N a H CO3,N a2 CO3配制成 1m ol/ L的水溶液。2 .取 9支试管 ,分别盛放 4 m L 上述 9种溶液 ,再取 1支试管盛 4 m L蒸馏水做参比 ,然后分别放入 2根 3cm 长光亮的镁条 ,观察镁条上逸出气体的速率为 :N H4Cl>N H4N…  相似文献   

12.
题目一包黑色粉末是由氧化铜和木炭粉混合组成的,取其15克放入试管中,加热至不再生成铜为止.冷却后,称量固体物的质量为11.7克(冷却过程中,生成的铜没有再被氧化).试求原混合物中木炭粉的质量分数. 错解1:设原混合物中有x克CuO  相似文献   

13.
一.实验装置二.实验操作1.在硬质试管底部平铺一匙研细的木炭粉,中部平铺约0.5克FeZO3粉,试管口稍向下倾斜,夹在铁架台上.2.在广口瓶中装入澄清石灰水,按上图与硬质试管联接好,组成一封闭体系.3.用酒精喷灯对试管底部的木炭粉加热,同时用酒精灯对试管中部的FeZO3粉加热.注意不要让喷灯烧融试管.三.实验现象木炭粉红热后3-5分钟就可见红色的Fe。O。粉逐渐变为黑色的Fe;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当广口瓶中无气泡冒出时便可结束实验.四.实验原理木炭粉在密闭装置中加热至红热,开始,木炭与封在试管中的空气中的OZ气反…  相似文献   

14.
初中化学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 ,按教材要求实验完毕后 ,在试管壁上总附有一层被还原出来的光亮的红色铜 ,不管用酸碱及洗涤剂怎样处理 ,仍难洗净 ,这是使用粉末CuO来做这一实验带来的不快。如果在做实验时 ,不使用粉末CuO ,而是作如下改进 ,则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方法一 :实验步骤 :1、用砂纸将细铜细擦亮并绕成螺旋状 ,用镊子夹住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至表面变为黑色为止。 2、将其放入干燥的试管底部 ,按教科书上的实验要求进行实验 ,我们便可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黑色的CuO逐渐变成具有金属光泽的紫红色铜 ,同时试管口有水珠出现。方…  相似文献   

15.
按照初中化学课本的演示步骤 ,采用实验 [1-6] ,实验 [1-7] ,实验 [1-8]三个实验验证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作用 ,继而归纳出催化剂的概念 ,操作复杂 ,花费时间长 ,观察现象不连续 ,对比不直观鲜明 ,而且还有副反应发生 ,若将上述三个实验同时演示 ,改用CuO作催化剂 ,可避免或减少这些缺点。图 11 试管加工将三支 10mm×15 0mm的试管合并在一起 ,具体操作可用玻璃棒加热熔化滴入三支试管的间隙中 ,使它们连在一起 (三支试管口处要加热 ) ,见图 1,图中的铁架台、铁夹、酒精灯等略去。2 操作步骤一支试管装CuO ,另一支试管装KClO3,…  相似文献   

16.
实验排列顺序题,是实验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类题在中考中并不少见。其常见题型可归纳为如下几种:1 关于实验操作的顺序 例1 在H_2还原CuO的实验中,有以下四步主要操作:a)加热盛有CuO的试管;b)向盛大CuO的试管通入H_2;c)移走酒精灯停止加热;d)继续通入氢气使试管冷却。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 (A)a→b→c→d (B)b→a→c→d (C)a→c→b→d (D)c→d→a→b 分析:H_2是可燃性气体,因此,实验开始时应先通入纯净的H_2,排尽试管内的空气,然后加热使CuO还  相似文献   

17.
选择题.将一定量铝粉和氧化铜混合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O 2Al高温3Cu Al2O3.反应结束后,为了检验氧化铜是否完全反应,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将铁片插入溶液中.下列叙述的现象中,能够说明氧化铜没有完全反应的是( ).  相似文献   

18.
宋玉奎 《中学理科》2005,(10):79-79
【例1】用木炭还原CuO的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试管中仍然有黑色固体.为确定反应后黑色固体的成分,请你提出确定黑色固体的所有可能猜想,并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证明你的猜想.  相似文献   

19.
无机化学中,在介绍 H_2和 CO 这两种可燃性气体的还原性时,是以它们能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为例进行说明的。其中 H_2还原 CuO 的实验是先通入 H_2,待试管中的空气完全排除后才能加热 CuO,原因是 H_2与空气中的 O_2混合,在一定温度下会发生爆炸。而 CO 还原 CuO 的实验却先加热 CuO,然后再通入 CO,这样并没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在教学过程中常有学生提出,H_2和 CO 都是可燃性气体,为什么在同样条件下 H_2和 O_2的混合气体易发生爆炸而 CO和 O_2的混合气体却不会发生爆炸呢?对这个问题应该从混合气体爆炸反应的机理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NO是一种古老的分子,早在1772年普列斯特里用8mol·L-1HNO3和Cu反应首次制得无色气体NO:8HNO3+3Cu=3Cu(NO3)2+2NO↑+4H20NO暴露于空气中会转变为NO2.此后人们用还原剂还原硝酸、硝酸盐及亚硝酸盐溶液都制得了N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