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科技信息》2003,(10):50-51
国际能源总署今年出版一百六十页的“再生信息2002”,报导全球OECD国家从1990到2002年的再生能源使用与发展状况。同时,在其第七项报导项目——太阳光电的应用与趋势中,也分析全世界二十个代表国家的市场情形。  相似文献   

2.
《大众科技》2008,(11):6-6
近期,第一座能“追踪”太阳的太阳能电站在法国马帝亚克小城正式投入使用。所谓能“追踪”太阳的电站,是指太阳能电站的每座太阳能接收器的光电转换板都运用了“阳光感应追踪”技术,能在日照时间内自动调节太阳能光板的向光面位置,比一般的太阳能接收利用装置能多接收和转化20%至40%的太阳能。  相似文献   

3.
科举取士在国家为求人才,在个人为求入仕。沿续一千多年的科举考式。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它在形式上是公开的、平等的竞争。“呼兰教堂交涉案”被停考了五年。光绪末年因外国洋教进入中国,遍地兴建教堂、拢教民。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呼兰教案”。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信息》2003,(20):50-51
根据“再生信息2002“报告中的最新数据,德国太阳光电市场在再生能源法规宣布将进一步修订之后,在2003年会维持持续成长.然而,在太阳热能的使用上,2002年的德国市场表现并不如预期.德国联邦环境部部长表示,将透过“再生热能法规“的制定,以扩大市场需求的补助措施,将太阳热能带入新的使用与发展高峰.   ……  相似文献   

5.
吴小所  郭存鸽 《金秋科苑》2010,(20):62-62,67
在对目前国内外太阳跟踪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以DSP2812为主控芯片的太阳能智能跟踪系统。首先以地理纬度、时间为参数采用天文算法计算出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驱动带细分电路电机进行定位跟踪,如果在满足特定光强的条件下,再利用光电传感器检测进行校对跟踪。本文介绍了太阳运行轨迹的算法、光电检测方法、系统硬件设计方案和软件流程实现方法。特别是复杂变化天气条件下,该系统仍能有效的提高对太阳能的收集和利用的效率,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27(3):F0003-F0004
依托于西安工业大学的“陕西省薄膜技术与光学检测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9年。在上级和学校的支持下,实验室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成为西北地区高校光学工程学科领域条件最好的实验室之一。以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又拓展了“陕西省薄膜技术与微光电器件军民两用技术工程中心“和国家光电子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光电薄膜与器件研发服务中心“两个省级重点科研基地。  相似文献   

7.
孙金祚教授现任烟台大学光电信息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历任物理系副主任.主任.光电信息学院院长。作为光电信息学院的当家人.他克尽职守,兢兢业业,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并以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创新的时代精神自觉践行”以德治院“方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全院师生在学院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阔步前行。  相似文献   

8.
哈尔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美誉,其近代建筑在中国乃至亚洲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俄国人规划设计的城市,东正教堂在城市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哈尔滨众多东正教堂中,圣·索菲亚教堂引为荣耀的是其规模之大远东称冠,被称为“亚洲最好的教堂”。现主要从圣·索菲亚教堂室内空间的结构界面方面探讨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太阳运动的“盈缩差”概念,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基本概念;《历象考成后编》中的“均数”相当于“盈缩差”。文章从《历象考成后编》相关术文中推导出“均数”计算公式;明确《历象考成后编》中“日躔数理”所依据的天文学理论模型是“颠倒的”“简化椭圆”;在这一模型中,地球位于太阳视运动椭圆轨道上的一个焦点,而第二向径(即太阳与另一焦点的联线)作匀速旋转。  相似文献   

10.
美国29岁艾奥瓦州大学机械工程学生海尼克,3年前在一次比赛中设计出太阳能充电手袋“Power Purse”。黑色长方形的手袋除表达出环保主题,更可为手机、iPod、相机、黑莓及个人记事簿充电。据悉,“Power Purse”是利用由光电薄膜制成的太阳能面板吸收太阳光线,将阳光直接转化成电力,只要吸收充分阳光两小时,便可为一枚手机电池充电。  相似文献   

11.
贵刊2001年第八期《点子与窍门》专栏中刊登的《将地球推离太阳》一文,虽属狂想,还有些道理,但利用彗星,笔者不敢苟同。然而在2002年第二期的《争鸣与探讨》专栏中刊登的《公转线速度增大将更靠近太阳》一文,笔者认为该命题本身不成立,就该命题而言,应该改为“公转速度高的行星必定比公转速度低的行星更靠近太阳”,或“距太阳较近的行星应有较高的公转速度,才不至于落入太阳”。而文章内容则更是引用公式不当。然而2002年第八期贵刊在没有登载郑立铭先生的文章的情况下,刊登了郝建宇先生的《关于“将地球推离太阳”问…  相似文献   

12.
狗的趣闻     
美国开设首家“狗教堂”教堂门口写着:“无论什么宗教信仰,无论什么品种,所有的狗无一例外都可以进入教堂。”据《每日电讯报》报道,第一批来该教堂做礼拜的狗就多达15只。这家教堂是画家斯特凡·哈涅克为感恩自己养的那5只狗而建造的。3年前,画家斯特凡·哈涅克的眼睛患了重病,3年来,他能得到痊愈完全归功于那5只狗。教堂是用白石头砌的墙面,里面的椅子和窗户都画上头上有光环的黑色拉布拉多犬,它们都是那些救过哈涅克性命的狗。如今教堂不仅成了动物们爱去的场所,也成了人们包括那些丢失宠物的人经常光顾的地方。教堂的门口挂着一些丢失狗…  相似文献   

13.
余夫 《百科知识》2006,(5X):18-20
“至死不渝,相伴终生”,这种教堂婚礼的誓语,不单是信守“一夫一妻”的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也似乎是采用单配制的动物在婚配制度中奉行的铁律。不幸的是,在人类社会,“婚外情”从来就不是罕见的例外,而且,从十几年前开始,动物中的这些美丽的故事也被飞速发展的DNA指纹技术撕扯得零零碎碎。  相似文献   

14.
《百科知识》2007,(5X):I0001-I0003
俄罗斯横跨欧亚两洲,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它的建筑风格就在其民族特性和文化融汇中产生。最早的建筑艺术作品自然与宗教相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东正教堂。十月革命前.据说莫斯科约有2000座教堂,站在城西高处眺望夕阳下的全城,克里姆林富教堂群、圣母修道院等教堂的镀金葱头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5.
“那是太阳!”“那是红日!”“那是初升的太阳!”“那是不落的红日!”站在赤道上,柳新兰和米尼丝你一言我一语地惊呼起来。红日与太阳是一码事,可它既不向上升起,也不向下降落,站在赤道上,永远只能看到“初升”的太阳,越向南走,太阳就升得越高,人走太阳也走。柳新兰拉着米尼丝的手向南飞奔,直到整个太阳露出海平面。一群海鸥飞来,在他们头顶  相似文献   

16.
惊涛拍岸     
Gary  Lewis 《科技新时代》2005,(10):12-12
拍摄者自述:“一天我正在海滩上闲逛,太阳突然没入云层,这时红色的救生圈在灰色的天空下显得十分耀眼,我赶紧使用相机的自动模式将这个场景抓拍了下来。”  相似文献   

17.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行星研究小组的科学家日前宣布,他们发现了与我们所处的太阳系类似的“第二个多行星太阳系”,这个新“太阳系”处于北斗七星中的大熊星座,那个“太阳”即恒星叫“大熊47”,它距离地球为51光年,本身已存在70亿年,而宇宙的历史是140亿年。早在1996年,天文学家就发现了这个“太阳系”的一颗行星,该行星距离“大熊47”的距离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2倍,体积是木星的25倍。而新发现的行星大小至少是木星的3/4,它与“大熊47”的距离为地球到太阳距离的3.7倍,因此这两个“兄弟”距离很近,而…  相似文献   

18.
爱情,文学家称之为“生活中的诗歌与太阳”。然而,古往今来这首“诗歌”越读越朦胧,这颗“太阳”越看越奇妙。看来要想真正弄清楚一点个中的奥秘,减少一些疑惑,还得好好地把“爱情”仔细端详一番。  相似文献   

19.
在所有的行星中,金星最靠近地球,但长期以来金星被厚厚的云层包裹着,天文学家始终看不见它的真面目,故而它展现给我们的只是一团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正在逐步揭开金星神秘的面纱。 在所有的行星中,金星最靠近地球,但长期以来金星被厚厚的云层包裹着,天文学家始终看不见它的真面目,故而它展现给我们的只是一团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正在逐步揭开金星神秘的面纱。 金星为何如此明亮 金星从不远离太阳遨游,金星在早晨太阳出来前三小时升起,在太阳下落后三小时再一次出现在夜空。金星是太阳系里最亮的行星,其亮度仅次于太阳和月亮。它发出的银白色亮光,璀璨夺目,因而有“太白金星”之说。西方人认为美与爱的女神“维纳斯”就住在金星上。 金星为什么会如此明亮呢?一方面,金星被浓厚的大气云雾包围着,这层云雾反射日光的本领很强。另一方面,金星距离太阳很近,除水星以外,金星是距离太阳第二近的行星,太阳照射到金星的光比照射到地球的光多一倍,所以这颗行星显得特别耀眼明亮。 太阳从西边升起   金星自转很独特,它的自转方向与地球相反。换句话说,从金星看太阳,太阳是从西方升起,在东方落下的。 此外...  相似文献   

20.
<正>在《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曾有这样的描述:“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羲和,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10个太阳的母亲,掌管着安排10个太阳的轮流上岗的权力。而我国知名大科学装置“羲和激光装置”的命名灵感,也正来源于此。第一次接触到“羲和激光装置”时,王文鹏刚刚博士毕业不久。在研究所领导的支持下,他深入到“羲和激光装置”的建设过程中,打开了科学研究新的大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