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就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改正错误,总结经验,获得真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故笔者就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典型试题的错解原因拟文分析,以求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
读书与悟道     
杨旸 《山东教育》2004,(21):20-20
近日读《庄子》,书中有一段话颇令人深思。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有一个在堂下正在做车轮的木匠过来问道:“请问国王读的是什么?”桓公说:“是圣人的书。”木匠又问:“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木匠听后不禁感叹地说:“既然圣人已死,那你昕读的东西就不过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听他的话中对自己所读之书竞如  相似文献   

3.
探究纠错策略 改进教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如果教师能进一步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在错误上“做文章”,就可以变“废”为“宝”,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为教学服务.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各种类型错误的错因分析、纠错策略及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4.
一堂小学语文公开课,老师问学生:“花为什么会开?”A孩子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B孩子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C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D孩子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突然,E孩子问了一句:“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脸笑了!”老师的回答,让人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5.
教学中有两种糊涂方式:一是假糊涂,即清楚问题糊涂教;二是真糊涂,即湖涂问题清楚教。本文就这二种教学方式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一、清楚问题糊涂教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和可能出现的错误,如果只从正面反复讲,对错误之处进行教学辨析、归类、评讲,其效果不一定好,讲过之后,学生往往会重犯错误。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不能充分暴露错误的过程,学生不能获得错误的心理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假糊涂”方式:根据学生易忽视、易错误之处,佯装“不露声色”地讲错,待出现问题,再和学生一起去分析错误的原因,纠正错…  相似文献   

6.
在高三的数学复习中,经常会看到学生在解题中犯一些“低级错误”,明明是会做的题目却偏偏做错了.而我们在总结时往往归结为马虎、不认真,下次注意就过去了,但到下次做这样的题时还犯同样的错误.其实解题错误的原因很多,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关,与教学环境、习题本身条件有关,与学生心理状态有关,它也可能是学生基本技能问题.找出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既能提高复习的质量与效率,又是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能力的一个好的途径.那么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有哪些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四川教育》2008,(4):47-47
社会心理学家有这样的观点:“我们甚至‘期望’学生犯错误”,“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但长期以来,我们更多的是把学生的“错误”当成了教育的”敌人”,以致于“不犯错”便是“成功”,“不犯错”成了教者不懈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平时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题:或条件多余,或条件不充分……,且这些错误一般较难被发现。教学中,若能利用这些题目的一些隐晦的错误,设置悬念,启发学生去分析错误的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良药”,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发现错误,从中吸取教训,而且能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从而培养他们严密思维的良好习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下面仅举两例,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9.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一般要给予指出,并帮助纠正.使他们以后少犯或不犯此类错误。但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能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在错误上面做些文章,就可变“废”为“宝”.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为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0.
对同一个问题,由于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提问内容。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学生围绕“阳光千万缕”一句的质疑就展示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思维方式的问题:有的问:“什么叫‘千万缕’?”这是以“什么”为形式的直问;有的问:“阳光无处不在,为什么会出现‘千万缕’?”这是以“为什么”表达的深问;有的问:“既然千万缕的阳光能射到草地上,  相似文献   

11.
袁隆平院士曾说:“我最喜欢外语、地理、化学,最不喜欢数学,因为在学正负数的时候,我搞不清为什么负负得正,就去问老师,老师说:‘你记住就是’.学几何时对一个定理有疑义去问,还是一样的回答.我由此得出结论:数学不讲道理,于是不再理会,学数学兴趣一直不大,成绩不好.”从他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我们在讲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引入时,如果不讲原因,甚至只简单的让学生“记住就行”,那会对刚刚系统接触数学的七年级学生今后学习产生多么大的不良影响!这也完全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2.
分析应用题要多问“为什么”有些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不去教给学生分析方法,而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类型。这样,学生就打下了机械分析应用题的烙印,当遇到条件和问题有变化的题目时,就会出现错误。特别是两步应用题,不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他们就不能正确解答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我上《远行靠什么》一课时,照例让学生自读质疑,当问题解决接近尾声时,忽然有个孩子对我说:。老师,我还有个问题想问你,为什么飞机叫飞机呢?”啊?他把我问愣了。这也算个问题?那只不过是一个代号而已。我随口说道:“可能是因为它会飞吧。”他跟着就问:“小鸟也会飞,为什么不叫飞机?”“问得好!”  相似文献   

14.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常常不能一下子就获得正确认识,在很多情况下要经历错误和失败,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失败中找出原因,从而再次尝试并不断创新。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与成人相差甚远,在学习过程中更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敏锐的眼光、较强的加工整合能力,巧妙利用这些错误,充分挖掘其“闪光”之处,将这些宝贵的“错误”的教学资源,变为有利的学习资源,让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现在,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学生做”的教学模式,如果一下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自学自悟,就觉得学生茫茫不知所措:或无问所提,或问无边际。而老师自己也会觉得课堂教学难以把握:学生问得多,但不切要点;解决了问题但不着重点。过去的“满堂灌”又变成了“满堂散”: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预期的目的达不到,教学任务完不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心理学家盖耶语.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在平时学生的练习中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很多始料未及的错误,对于这些错误,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辅之以策略处理,充分利用“再生”资源,让“错误”美丽起来.  相似文献   

17.
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差,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学的?”、“不知道他们整天忙些什么?”……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学生如何学,怎么想,他们的疑难会是什么?他们到底喜欢什么等问题,而不能自己成了老师便忘了自己也曾是学生的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在  相似文献   

18.
对于学生习作中观点错误的病句,应当分析其思想病源,“对症下药”,达到既改正病句,又转变学生思想之目的。 如有的学生写了下面的句子: “由于天冷了,小李上学又迟到了。” 我问学生:“天冷是小李迟到的真正原因吗?”学生答:“不!真正的原因是缺乏为革命勤奋向学的思想。就是离校还要远的同学,也没有因天冷而迟到呀!”我再问;“那么,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句子呢?”学生一时议论纷纷。这个说,可  相似文献   

19.
徐洁 《成才之路》2012,(21):15-I0012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最觉得气馁以及最大的难题,就是不管自己如何强调,很多学生同样的题目或知识点错误还是一犯再犯。这就如同一个人经常在同一个地方摔几次跤,主要原因其实就是不及时吸取教训、分析原因,学生的这种表现,则是因为忽略了做题后的反思、整理和归纳。  相似文献   

20.
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是一种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资源.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错误宽容对待.并且引导学生主动研究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让错误为成功铺路,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让错误“美丽”起来,让课堂演绎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