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 8 1 2年 5月就任英国外交大臣的卡斯尔雷执行英国的欧洲均势外交政策 ,联合欧洲大陆的俄国、奥地利、普鲁士 ,打败了拿破仑帝国 ,恢复了欧陆的势力平衡。卡斯尔雷又从英国的长远利益出发 ,力促反法同盟与法国签订温和宽大的《巴黎和约》 ,并大力支持波旁王朝复辟。在维也纳会议上 ,他联合奥法 ,挫败沙俄的扩张野心 ,解决了波兰 萨克森问题。他倡导国际合作 ,组织“四国同盟” ,使之定期会商 ,以解决国际纠纷。由于种种原因 ,他创立的“会议制度”虽然归于失败 ,但这种在处理国际事务时的协商精神为处理近代国际关系提出了可供探索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1772年、1793和1795年,欧洲最反动的三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了波兰,“曾经是一个比俄国和普鲁士更有文化更强盛的大国”灭亡了。但是,在苏联的各种教科书和专著中却说什么瓜分波兰是普鲁士“建议”的,沙皇政府是“长期反对瓜分和消灭”波兰国家的,而且俄国参加瓜分波兰、侵占波兰大片领土还“有进步意义”。历史真是这样的吗?不。本文就是试图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揭穿沙皇俄国是瓜分波兰的罪魁祸首,说明波兰被瓜分的严重政治后果。  相似文献   

3.
一八四八年,欧洲大陆:从巴勒摩到巴黎、从柏林到华沙、从维也纳到布达佩斯、从布加勒斯特到布拉格的广大地区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这场横扫欧洲的革命运动把一顶顶王冠打落在地,把反动落后的封建制度打得落花流水;这股波澜壮阔、迅猛异常的革命洪流冲垮了维也纳体制和“神圣同盟”,一直冲击到俄国的边境,使封建农奴制的俄国为之震动。  相似文献   

4.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出生的时代,欧洲正面临着法国革命失败,英国贵族资产阶级走向反动,整个欧洲大陆陷入“神圣同盟”的反动统治时期.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的领袖.他曾以刚毅纯洁的心灵之火点燃过几代人的思想.他又是欧洲的政  相似文献   

5.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是对英国历史有极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它废除了英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用“法治”代替了“人治”,彻底摆脱欧洲大陆天主教对英国的统治,并开创了一种在对抗中融合的历史运动模式,使英国此后一直处在和平渐进的环境中,为英国向现代化国家迈进创造了良好和谐的政治条件。  相似文献   

6.
王玉英 《历史学习》2003,(10):20-21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定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国际方面,关于《马关条约》的纷争,主要集中在割让辽东半岛的问题上。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的当天,俄国政府就正式向法、德两国政府建议:三国联合“劝告”日本退还辽东半岛。俄法德三国为什么“干涉”?日本为什么“还辽”?“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是什么呢?俄国是一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工业比较落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同英美等列强竞争,企图通过进一步扩大领土的办法来弥补经济力量的不足。列宁指出:俄国“军事力量上的垄断权,对…  相似文献   

7.
课本第19页:“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与战败国媾和的会议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笔者认为课本对“巴黎和会的召开”解释不妥。因为“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的只有战胜国即协约国集团(不包括沙俄,因沙皇俄国已灭亡,被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取代),而战败国没有参加。其依据如下:其一,按《世界近代现代史》旧课本下册第25页的说法:“1919年1月18日,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了缔结和约的会议。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有27个,苏维埃俄国和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没有参加。”这说明苏俄和所有战败国都没有参加巴…  相似文献   

8.
“七年战争”后,英国出于转嫁财政压力的目的而向北美殖民地征税,危及了殖民地的经济利益和自由;同时,其他欧洲大国势力退出了北美,使殖民地没有了外部的威胁,他们敢于和母国对抗。在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中,其他欧洲国家出于削弱英国以达到恢复欧洲“势力均衡”的目的,支持了殖民地的独立战争。“七年战争”对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的爆发和胜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命令德平进攻波兰开始,到1940年6月22日法国沦亡,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纳粹德国在欧洲发动了疯狂的军事行动,先后侵占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把英国的势力赶出了欧洲大陆,1940年6月Ic日意大利参战后,德、意还人侵巴尔干半岛,染指北非。欧洲战局的这种剧变迫使英国摒弃了原有的对德政策,重新调整其对外战略。希特勒在西线发动进攻,宣告了欧洲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在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政府下台。丘吉尔出任首则,组成了联合政府。5月13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向全体…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说的“东风”,是温暖的,能使草木萌芽.仿佛和春风似的;中国人说的“西风”,是“寒冷的”、“伤感的”、“凄凉的”意思。英国是个岛国。东风来自欧洲大陆北部,故而寒冷,而西风则由大西洋徐徐吹来,温暖宜人。  相似文献   

11.
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欧洲均势结构是欧洲大国强权政治的结果,它建立在欧洲大国彼此牵制、宰割弱小民族和国家的基础之上。一百年来,均势结构由1793年之前的极为脆弱到19世纪末走向“稳定”,其间经历了平衡——失衡——新的平衡的反复历程。从《彼得堡协定》、《肖蒙条约》,到神圣同盟、四国同盟,再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清楚地表明了这种历程  相似文献   

12.
蓝强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1):149-151
“大陆封锁体系”是拿破仑为战胜英国而联合一些欧陆国家所建立的军事性经济体系,它在拿破仑帝国史上有着极其显著的地位,但不多年就瓦解了。本文从对手英国的反击、体系内部的矛盾、体系内在的非科学性及1812年俄法战争等角度阐述了该体系崩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波兰事件与欧洲政治格局的嬗变胡洽坤马克思指出:“波兰是实现俄国对世界霸权的贪欲的最重要的工具。”①从18世纪波兰被俄、普、奥三次瓜分以来,至19世纪中叶,“欧洲不死的勇士”②的波兰人民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不畏强暴,前赴后继,多次发动武装起义,...  相似文献   

14.
1933年7月英、法、德、意四国“谅解与合作公约”的缔结,是希特勒上台后欧洲大国间第一次外交互动的产物。英国出于挽救裁军大会的考虑,对意大利倡议的“四国公约”极力推崇,并在协调法德分歧、促成公约的缔结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虽然“四国公约”最终因法德两国政府拒绝批准而成为一纸空文,但英国在“四国公约”问题上的表现,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德国纳粹势力上台初期,英国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即力图通过促成普遍裁军来实现欧洲大国间的和解,从而避免可能的战争风险。  相似文献   

15.
大陆学者把鲁迅加入“左联”说成是共产党视鲁迅为“同路人”、派人做鲁迅工作的结果。反鲁派则把这说成是“招降”、“投降”。以此对鲁迅大加挞伐。事实上,鲁迅之加入“左联’,有着多方面的深刻而复杂的原因,是鲁迅对1927年国民党“清党”后黑暗现实的一种反抗,是他面对日益白热化的阶级斗争形势的必然选择,也与其向往集团作战的一贯追求、重视培养文艺新人的战略眼光有关。总之,鲁迅加入“左联”是自然而然的,是对历史进步怀有热切期望,并愿意为此尽个人之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是欧洲列强争夺波兰的一场战争,英国在这场战争中没有直接的战略利益。为了保护英国的商业利益,避免卷入大陆冲突,英国在沃尔波尔的领导下,采取中立政策,拒绝援助奥地利。英国的政策符合当时的国家利益,但对欧洲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欧洲联合是二战结束后最为引人注目的大事之一。而作为欧洲强国之一的英国,从欧洲联合一起步,就有着与欧洲其它国家不同的态度和做法——拒绝参加,做一个游离于欧洲联合之外的旁观者。从二战后英国的世界地位、战略构想以及欧洲联合起步的历史、现实原因来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英国为何拒绝加入“舒曼计划”。  相似文献   

18.
一战后,英国为了维护强国地位,操纵欧洲大陆政局,采取传统的“均势外交”策略和敌视苏联的欧洲外交政策,幻想利用德国压制法国和进攻苏联,以此达到称霸欧洲乃至世界的目的,结果造成欧洲局势恶化,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是应吸取的外交教训。  相似文献   

19.
在法国著名大学巴黎大学创建800周年之际,法国大学校长联席会于1998年5月24—25日在巴黎(索邦)大学举行题为“面向欧洲大学”的研讨会。法国及英国、德国、意大利四国教育部长出席会议,并联合发表声明,表示要加强四国大学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促成大课程和文凭的对等与协调。  相似文献   

20.
梁占军 《历史教学》2006,2(5):33-38
1933年7月英、法、德、意四国"谅解与合作公约"的缔结,是希特勒上台后欧洲大国间第一次外交互动的产物.英国出于挽救裁军大会的考虑,对意大利倡议的"四国公约"极力推崇,并在协调法德分歧、促成公约的缔结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虽然"四国公约"最终因法德两国政府拒绝批准而成为一纸空文,但英国在"四国公约"问题上的表现,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德国纳粹势力上台初期,英国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即力图通过促成普遍裁军来实现欧洲大国间的和解,从而避免可能的战争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