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常听一些中学生说:“我们学习语文,最怕的就是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作文课老师一般都作指导,讲的是一套怎样选材,怎样剪裁,怎样开头和结尾等,老师越讲,我们就越不知道怎么写。”为什么学生觉得无话可写呢?为什么老师越讲学生越不知道怎么写呢?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生活的真实体验,缺乏对客观事实的独特感受。最近,笔者尝试用“作文三步法”中的“感知”去指导学生写作,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感知”的确可以成为提高学生作文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2.
这天,阿拉布丁满脸“困难”地来到无名书屋,正好文文、芊芊也在。原来老师让他们写“快速作文”,布丁没有写出来。同学笑话他是乌龟布丁、蜗牛布丁!“老拳师,我……我想……跟你学‘快速作文’的秘诀!”布丁闷闷不乐地说。“快速捉蚊?这可是上乘的功夫啊!快速捉蚊的秘诀嘛,就是‘三到’。”老拳师一听有人想跟他学功夫就乐,就像明星被人请去做广告。“‘三倒’?是不是倒立、倒退、倒打一耙?”老拳师的孙子文文一副懂得很多的样子。“这和作文有什么关系嘛?”布丁不懂就问。“怎么没关系呢?你想,蚊子那么小,飞起来快,在空中…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在听语文课时,经常有这句话萦绕耳际:“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起初听到这句话,感觉很新鲜,觉得这话特别尊重学生,特别具有亲和力。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有的“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却成为新课堂中一句空洞的口号、一张漂亮的标签。  相似文献   

4.
我校举行了“家教论坛”活动时。一位嘉宾在回答(你是怎么教育子女的?)时说:“其实,我对孩子根本就没有进行教育,我也不知道她怎么就具有那些所谓的‘优点’。”奇怪!不教育,孩子怎么就成了同学的榜样,怎么就成了老师心目中的“宝”?当仔细看这位家长时,我顿时发现,她孩子的言谈举止与她简直就是出于一个模型。我想:这个家长其实就是无形的教育资源,她其实施行的是一种“无声教育”!  相似文献   

5.
方老师:我发现一个难以解决的麻烦,那便是做事情如何掌握好“度”的问题。所谓“度”也就是分寸。最近妈妈总是叮嘱:为人处世一定要有‘渡”。数学老师告诉我:“提问题要把握‘度’,否则结果不会好的。”语文老师较神秘地对我说:“语文中有模糊知识,认真细致但不能‘钻牛角尖儿’嘛!”班主任总是和风细雨地跟我们讲:“玩也得有个‘度’呀,到一定程度不要再往前走啦。”…‘··听着这么多老师和家长的教诲,我就想呀想,足足在写字台前坐了四个晚上,但怎么也不明白他们所说的“度”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一定程度”到底该如何做呢…  相似文献   

6.
学生是富有变化的群体,每一届学生,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每个群体中的个体也是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的,个体与个体干差万别是很正常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同的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就是因材施教。学生是“脚”,教育是“鞋”,教师就是造鞋人。造鞋人如果不了解“脚”的大小、形状,怎么能造出适合“脚”的“鞋”呢?  相似文献   

7.
前段时间,笔者听了几节初中语文课,令人诧异的是,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向学生提问,而看不到学生提问。这种情况值得反思:三四岁的小孩都会围着大人不停地提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我们的学生就没有问题了呢?这不由得使人想起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比,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是什么因素促使你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的?”  相似文献   

8.
《青年教师》2004,(1):51-54
长大成人后,对少年时的受教育的记忆早已淡忘了许多,剩下的也都是美丽的“珠串”了。但现在有关中小学教师的报道,充斥着“暴力”:从“冷暴力”到“性犯罪”无所不有。不禁令人心生疑惑:我们的教师怎么了?教育怎么了?出了什么问题?症结又在何处?针对此,有人指出了问题;有人提出了解决办法,但是类似事件仍在不断发生,前两天在安徽泗县又有一名初中男生遭老师殴打后自杀。无辜的孩子仍在不断成为“暴力教师”手下的牺牲品。面对此,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又该做些什么,怎样让孩子尽量少受伤害呢?  相似文献   

9.
“好孩子,要听话……”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到底现代家庭教育应该怎样确定好孩子的标准?在我们许多家长心目中,评价孩子好不好的首要标准是“听不听话”。听话,则是好孩子;不听话,则不是好孩子。您听有多少家长这样说:“这是个好孩子,真听话。”“那孩子不好,真不听话。”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听话教育”。听话教育是我们千百年来的家庭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不错,孩子小,家长需要多加引导,教育孩子尊敬父母也是正理。孩子听话,往往懂事早,学…  相似文献   

10.
前几天,笔者到某小学听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人教版第九册的《青山处处埋骨》。听后觉得不太理想,朗读没有感情,讲解支离破碎。课后交流时,我问那教师:“上课前,课文你读了几遍?”那青年教师说:“记不得了,七八遍肯定有的。”“你是怎么读的?”我追问。那青年教师有点惘然,似乎想说:读书还有怎么读的?她想了想解释说:“就这么一遍遍读过去,想过去,有时还做些记号。”  相似文献   

11.
王美容 《云南教育》2001,(17):27-28
古往今来,语文课堂是由教师所主宰,学生只能洗耳恭听,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学,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有碍学生个性发展。因此,目前许多教育专家都极力倡导语文课堂应该“议论纷纷”。大文豪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我仍就是各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讨论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然而,有的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效果往往不尽理…  相似文献   

12.
<正>陶行知老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必须做得好"。这一理论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就是要在做中教,做中学。以往我们的学生都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也是蜻蜓点水。科学是一门具有鲜明特点的学科,它的教学需要学生动起来,需要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操作,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变"坐"为"做"呢?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在科学课堂中  相似文献   

13.
李伟 《今日教育》2010,(9):43-43
“随意”中的创新 在LutherBurbank中学的一个课堂上,老师也不讲课,课堂中也没有那种严肃的氛围,一个学生手里拿着自己做的作品一一机器人,向老师和同学讲解着他的机器人吃什么,有什么功能,怎样走路等等。其他学生一边在摆弄自己的东西,一边随意地听着同伴的讲解,有的随意地向同伴发出提问,如:“怎么睡觉?”“会唱歌吗?”等。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他的回答是:“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坟哦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先生的话虽是就怎样做父亲而言,却同样适合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除却进化的观点不谈,鲁迅先生所说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把它放进当下的中学语教育中来看,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全国各地的作文都不约而同地提出“我手写我心”,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有些作文更是鼓励学生大胆袒露心迹,张扬个性。此举在于根治大话套话等充斥学生作文的顽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可到底什么是真情实感,怎么想就怎么写就是好文章吗?是不是可以完全抛弃古人“文以载道”的遗训,只要“文”好就不用管内容是否健康积极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指导思想几乎成了教育界的共识。的确,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应该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宿。但当这些理论回到它的本身关照,即回到教育生活中去的时候,当我们试图把这些操作的理论变为理论的操作的时候,忽然发现许多问题实在值得我们去做更全面深入的思考。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听到学生对学校教育抱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怎么就不多理解我们一点,多为我们想想”?而我听到老师对学生抱怨最多的一句恰恰又是“这…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阅读了《江苏教育》(2007年第11期)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陈进春老师写的《“小题”也要“大做”》,文童主要谈习题开发,陈老师讲了两点:一是“小题”能“大做”吗?二是“小题”怎样“大做”呢?文童最后是陈老师的思考:“小题大做”要注意些什么?主要写了三点:一是教材中哪些习题需要开发?二是所开发的习题难易度如何把握?三是开发的习题怎样组织学生练习?我认同陈老师的三个注意点。但我认为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习题开发时。价值引领不可缺失。下面结合我听的一堂课,谈谈对这个问题思考。  相似文献   

18.
“怪”表哥     
……表哥无奈地摇摇头,开口说道:“我是机器人,所以不需要睡觉。”明明被表哥的话吓了一跳,他继续追问:“机器人?你怎么可能是机器人呢?”“明明你先别急,听我慢慢给你讲。去年,我得了一种不治之症,医生说我只能活30天。就在这之后第二十九天的晚上,有一个飞碟停在我家窗外。从里面走出一个外星人,对我说,如果不想点办法,到明天一早我就得死。可是我不想死!我还要学习,我还想做许多自己喜欢做的事。听了我的话,他平静地告诉我,必须跟他上飞碟。没办法,我就跟着他上了飞碟。外星人给我打了一针,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相似文献   

19.
中午,张老师在教室里和同学们聊天。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读过许多书,看电视、听广播,也增长了不少见识。你听,有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时髦的话题:“告诉你吧,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他刚说完,立刻就有同学请教:“信息时代是怎么回事呀?在进入信息时代以前是什么时代?”这位同学想了想,但不知怎么说好,露出一副难为情的表情。看到这种情形,张老师立即把话头接过来,对大家说:“想知道有关信息时代的事吗?咱们就以‘走进信息时代’为主题,搞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吧。”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好耶!孩子们欢呼了起来……张老师和同学…  相似文献   

20.
万安峰 《江西教育》2007,(10):45-45
最近,一段学生在课堂上侮辱教师的视频在各门户网站和论坛上广为流传,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一名高中生在课堂上抢走老师头顶的帽子,并当众辱骂老师,被羞辱的老教师坚持讲课,台下传采的却是阵阵嘲笑场和谩骂声,甚至还有学生用DV机把这一场景录了下来。这一事件让许多有良知的人不禁要问:今天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师道尊严”哪里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