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森林的法律概念是森林立法和司法的核心,也是中国建设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本文系统并细致考察了中国法律、法规、政策、司法与执法解释和法律学说关于森林的法律定义,发现其存在两个层次的表达方式,即以宪法、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级森林定义体系,和以林业部门的各种规范性文件而形成的二级森林定义体系。笔者进而分析认为中国现行的森林法律定义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形式上,森林定义的法律文本位阶较低,正式法律规范对森林的定义过于宽泛、不够具体;实质上,现行森林法律定义缺乏对森林生态价值的关注和涵摄,现行森林立法对森林的定义过于宽泛,导致森林资源、林地和林木的法律保护在主体和权利义务上的虚化。目前,中国森林立法已从森林产业法向森林资源法、森林保护法转变,因此在《森林法》修改时应当增强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取向,构建一个价值多元的森林法律概念。  相似文献   

2.
司瑞石  陆迁  张强强  于璐 《资源科学》2018,40(12):2392-2400
病死畜禽属于农业废弃物,简易处理是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前提,资源化利用则是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根本。国外立法实践表明,柔性专门法律预设是实现病死畜禽资源化利用的基础,而在中国现有法律体系中尚属缺位,学界对该领域整体、系统、深入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回顾中国病死畜禽资源化利用相关立法进程及政策演进,相继经历了以环境污染防治为主的“末端治理”阶段(1995年之前)、以废弃物治理责任延伸至生产者为主的“无害治理”阶段(1996—2015年)、以病死畜禽资源化利用为主的“循环治理”阶段(2016年以来)。考察当前病死畜禽资源化利用相关法律,存在立法目标有偏离、规则体系不完备(主体不明确、客体不清晰、关系不确定、责任难落实)及保障制度有缺失等诸多问题。适应养殖业从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发展要求,采取过渡性立法策略,在上位法修改中增加相应条款,适时制定部委专门规章,以明确立法目标、构建规则体系、完善保障制度是扭转当前现状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3.
李代江 《科协论坛》2008,(2):119-119
本文结合实际分析目前中国<森林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森林法>的一些具体规定与实际不一致,有必要修改中国的森林法规,以求完善中国的森林保护体系,针对具体条文设计方面,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路,如明确森林资源的定义等.  相似文献   

4.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有加速趋势,已对农民生命健康、农村生态以及国家粮食安全等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现行环保法律在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方面存在立法滞后、执法受制于地方、司法救济难的困境.建议立法加大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环保执法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体制,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多管齐下,遏制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相似文献   

5.
张峰  程雪 《资源科学》2022,44(3):583-594
水生态文明建设下,工业用水价格的有效调控关系到水资源管理成效的质量。基于2003—2019年的省级年度面板数据,利用联立方程解决内生性问题,估算中国工业用水需求的价格弹性。研究发现:①三阶段回归结果估计所得工业用水需求的价格弹性为-2.329,验证了工业企业的用水需求对价格变化较为敏感,即工业水价上涨,工业企业的用水需求将会呈现更为显著的下降;②当前水价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提升水价的杠杆作用可显著缓解工业用水需求的紧张度;③分区域回归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工业用水价格弹性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呈现“西部>东部>中部”的宏观空间分布格局;④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水平因素与水价不成正比,需求量不能完全决定价格,水价难以正确反映水资源价值等问题,抑制了东、中部地区工业水价经济杠杆作用的发挥。本文可为中国工业水价政策制定和水资源管理机制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杨贺  刘金平  蔡利平 《资源科学》2016,38(6):1109-1117
对于资源型区域而言,矿业开发的特殊性和地区经济发展对资源产业的过度依赖,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独特资源型经济空间特征。非均衡发展造成区域经济差异越来越明显,其必然导致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形成与演变。论文利用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法,对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171个县域的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探寻资源型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主导因素,揭示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增长空间分异驱动力。研究表明:形成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力依次是矿业、农业和交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了以郑州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核心圈层的形成,主要依靠农业来提升经济总量的豫东地区较为贫困,而交通基础建设加强了区域经济空间关联、提升了经济空间集聚速度。最后,给出了资源型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合理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柳荻  胡振通  柳金昊 《资源科学》2022,44(2):350-364
休耕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落实耕地保护政策、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探究休耕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对于评估和完善休耕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为例,运用330个农户样本的调研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分位数回归法,分析休耕生态补偿对休耕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对不同收入水平休耕农户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①休耕生态补偿对休耕农户收入整体上具有正向影响,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约24%;农户主要通过增加非农就业来增加间接收入实现增收,而无法实现非农就业的休耕农户收入会减少。②休耕生态补偿对不同收入水平的休耕农户收入影响存在差异,对中等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农户群体的家庭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低收入、中等偏上和高收入农户群体的家庭收入影响不显著。③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受到农户自身特征的影响,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平均健康程度、村干部家庭、外出务工劳动力、耕地面积、租入耕地、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完善休耕生态补偿制度,需要充分尊重农户休耕意愿,着力解决休耕区域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问题,对于低收入水平的休耕农户,可以提供公益性岗位等特殊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8.
王力康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8):后插3-后插4
法律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是社会运行的重要参照,是公民意识构建的首要指导.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因其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而改变过往的社会规范,在传承与运用部分过往法律的基础上设立适合国家发展的规范体系,法律因此而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因此,对我国历史上传统法的发展与革新之动因进行深入研究与解析有利于司法领域从业者更进一步了解法社会与法律的内涵,为国家的政策制定、思想引领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由赵晓耕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法律史》一书,作者以历史与法律知识为基础,对中国历史上法律建设成体系的朝代的法律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讲述,向读者介绍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沿革与司法观念的转变,并深入探讨其变革发生的时代要求,为我国法律史的进一步普及与研究提供了充实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对森林生态价值认识的提升,以及生态学理论的推广应用,生态价值取向正成为森林立法的基调。旨在探讨生态价值取向是如何蕴涵于我国森林立法并在法律规范中得以体现,为森林保护和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马军旗  乐章 《资源科学》2021,43(11):2277-2288
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是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设计。本文使用2007—2018年全国流域重点断面水质监测数据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对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水环境治理效应及其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显著改善了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效果,且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呈现出显著的长期治污效应,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机制分析表明,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发挥了显著的制度激励效应,通过提高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投资,降低工业废水排放,改善了黄河流域水污染状况。③从空间角度而言,与黄河流域中上游城市相比,生态补偿政策对下游城市水环境治理产生了更为显著的影响。据此,从健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重视中上游地区生态转移支付、建立多元主体联防联治水污染治理体系等角度提出改善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然资源立法的反思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龙亮 《资源科学》2008,30(4):482-488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飞速发展,自然资源立法取得了一定成效,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然而,现行自然资源法存在立法理念明显滞后、立法体系不够合理、法律规范配置失衡、立法重心失之偏颇四大突出问题。为此,要提升立法理念,把可持续发展、生态中心主义与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作为自然资源立法的灵魂;要完善立法体系,制定《自然资源法通则》、《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法》、《资源调控法》以及其他急需的资源单行法;要合理配置规范内容,增加权利性规范、程序性规范和可操性规定,完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生态系统综合保护能力方面的规范;要建立健全资源调查与评估制度、资源安全影响评价制度、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环境资源综合决策机制以及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三同时”制度等。  相似文献   

12.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之一,森林资源作为自然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资产负债表对于加强森林资源资产监督管理,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考核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森林资源核算研究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有关文献研究基础上,借鉴联合国环境经济核算中心框架和前人研究成果,从森林资源实体、具有经营权的森林资源和具有使用权益的森林资源三个层面,结合森林资源管理实际出发,提出了森林资源资产、森林资源负债的概念内涵,对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表式、核算框架进行了探讨分析,设计提出了森林资源存量及变动表、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等表式,构建了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三层的核算框架。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自然资源立法和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光伟 《资源科学》2001,23(2):93-96
美国以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中心,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构成了美国的资源和环境的法律体系。总的来说是它的资源环境立法来自应用和服务,美国的资源立法和管理经历了3各阶段:1、为自由经营阶段;2、为调整兼容阶段;3、为环境超越阶段。除了联邦立法外,还有州的立法,城市的立法,形成纵横交叉的体系。资源与环境的立法考虑的核心问题是资源的竞争,资源的分配,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体法律的制定要考虑其目的性、复杂性、公平性、实践性、科学性和公开性,要保护所有利益相关集团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14.
莫涛  ;黎建雄 《大众科技》2014,(7):211-213
林政管理是保护森林资源,维持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文章通过探讨长洲区当前林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策,对提高林政管理水平,促进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林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杜辉  陈德敏 《资源科学》2012,34(1):58-64
《矿产资源法》在立法理念、框架体系和核心制度上存在的问题给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法治化造成了阻碍。在法律模式上,修订后的《矿法》应当是一部能够兼容公共利益和私权利,兼具民法和行政法属性的完整性法律。厘清包含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三组法理关系,即所有权与用益物权关系、利益分享关系、资源开发与资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关系,是《矿产资源法》修改的前提。矿业权、矿产资源税费、矿产资源规划、矿产资源储量、矿山环境保护和法律责任等方面是《矿法》修改的重心。  相似文献   

16.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践活动已在很多图书馆开展,而著作权风险、行政法风险及图书馆法律规定不统一造成的差别待遇等法律障碍却限制了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呈缴制度,修改著作权法扩大图书馆合理使用的范围,完善图书馆立法等可以消除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法律障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劳动力转移对森林转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转型理论阐述了几百年来各国实现森林恢复的路径与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为显著、同时森林生态大幅改善的国家,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重要贡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与森林生态协调发展的规律和经验需要进一步探索与总结。本文对森林转型的理论进行扩展,基于1981—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考虑到变量间的空间依赖性,采用GMM方法和空间面板模型对劳动力转移对森林转型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森林数量与森林质量变化的驱动力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的大规模营林公共投资是森林面积恢复最主要的原因。然而,由于新造林的蓄积量较低,森林面积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短期平均森林密度的下降。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尤其是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成长,引发内陆到沿海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减轻森林资源集中的内陆林区对森林资源的生计消耗,成为促进中国森林密度提高与森林质量改善的最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朱冰 《资源科学》2012,34(10):1997-2006
主要建立在土地资源上的物权理论扩大适用于多样态的自然资源时, 资源的公共属性与私人排他支配的制度特征, 两者间的矛盾就变得紧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路径要求顺应资源兼有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双重特性, 拓展传统私法利益内涵, 将自然资源纳入物权法“物”之概念的范畴。通过对风能资源实践活动的考察, 资源公益符合法益的正当性要求, 在具备了效用、稀缺, 建立了自然资源市场体系后, 物权立法能够实现“物”之概念对资源独特性的制度回应。自然资源物权立法理论探讨的起点即不是有体物还是无体物的争论, 也不是以物之名还是以财产之名的质疑。借鉴英美法系从权利角度(某种法律关系)理解和把握财产的立法技术, 各类有形的或无形的、单体的或集合的自然资源均有成为物权客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的范式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它遵循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资源化原则等基本指导原则,在实践中包含了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区域等层次。当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亟需法律的支持和保障,循环经济立法需要注意四个法理原则:重估自然资源的价值、关注不同生态伦理的整合与提升、深化对生态阂值的研究、深层生态学的研究与追问。在这些立法原则指导下,有关部门已经就循环经济法的立法目标、指导思想、试用范围、基本框架及主要法律制度和措施做了规定,形成循环经济法草案的初步框架设想稿。  相似文献   

20.
由于长期破坏性干扰,次生林已成为森林资源主体。1998年特大洪灾后,人们认识到天然林的重要性,国家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等保护措施;与此同时,原来以木材采伐为主业的林农则面临失业。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护与恢复现有次生林生态系统、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推动林区经济转型,向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中科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简称"清原站")自建站以来,根植于我国温带次生林生态系统,开展了水、土、气、生等生态要素的长期监测,森林生态学和森林培育学等基础研究,以及次生林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和林下资源高效利用等应用研究;并通过试验示范与技术推广,为东北森林生态保护、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取得的主要进展:(1)突破林分/林窗结构精准量化技术和方法,确定了基于林分垂直分层结构调控原理的次生林恢复和林下参培育技术;(2)明确了自然干扰过程及其生态学意义,提出人工模拟自然干扰(林窗)促进次生林生态系统恢复和林下中草药栽培利用技术方案;(3)揭示了次生林建群树种共存机制,并应用于次生林林窗更新和林下山野菜培育技术;(4)确定了次生林生态系统中落叶松人工林生产力维持的凋落物机制,提出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和林下林蛙养殖存活率提高技术。上述研究成果不仅为我国生态安全建设与温带森林保护、恢复与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也使得清原站成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成果转化基地和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