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袁雪琼  龙凯  熊英  高维  朱泽慧 《科技风》2024,(10):53-55
本文针对“机器人视觉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各类“技能竞赛”及“竞赛项目组”为突破点,以点带面,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考核评价方式,开拓“以赛促教”的新视野、新思路,提出“梯队小组”“认知—实践—认知”等新模式、新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技能竞赛的“红利”,为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输送更多技术技能人才,助力长沙市、湖南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升级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异质性技能劳动力变化的结构效应,理论分析显示:工业机器人技术进步促使它加快对传统物质资本以及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并与高技能劳动力形成互补关系,增加对其需求。利用21个国家和地区在1990—2015年的经验数据分析证实了上述推论:即工业机器人应用数量增加10%,则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在所有劳动力中的比重将下降0.64%。而高等、中等技能劳动力需求在所有劳动力中的比重将分别提高0.26%、0.38%。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不同类型劳动力收入份额变化的影响,并提出减少工业机器人应用负面冲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权宁  徐昆鹏 《科技风》2023,(12):22-24
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针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产业学院,传承工匠精神;对接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聚焦技能大赛,提升职业素养。这促进了工业机器人专业“岗课赛证”的融通,实现了工业机器人专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工业机器人作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中制造业转型的突破口,今后几年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需要大量掌握工业机器人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技能的高技术人才。本文以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岗位需求为基础,分析了本专业领域所需人才的特点,构建了“工业机器人原理和应用”课程教学的总体构架以及围绕课程开展的教学改革、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总结了课程建设的创新点,通过课程建设从课程考核、学科竞赛、教师教学三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日后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导致未来社会对服务机器人巨大需求,从而形成了以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代表而集成的服务机器人产业。本文对烟台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区、构建技术创新型城市群、实现从“制造优势”到“设计优势”进而实现“创造优势”的转变,必须从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角度入手,提出了发展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必要性,探讨了其可行性,并根据本地区的特点,给出了实现服务机器人产业化的途径,最终目标是形成点-链-群三层网络架构的技术创新型城市。  相似文献   

6.
轮滑高手     
《科技新时代》2007,(2):15-15
蓝牙遥控机器人“滑”起一场风暴 来自日本的这位名叫“Plan”的机器人先生会轮滑,而且动作灵巧无比,轮滑只是他多项天才技能的其中之一。被定义为“桌面学习型机器人”的“Plan”身上有18个关节,还有用于感知运动、保护平衡的陀螺仪。  相似文献   

7.
<正>“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这是我国《“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的发展目标。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訾斌教授从事刚柔耦合智能机器人理论、技术与装备研究多年,他认为机器人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随着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机器人时代进程将被大大推进。  相似文献   

8.
蔺绍勇,1972年生,中学高级教师,计算机高级工程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黑龙江省机器人学会秘书长,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学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机器人相关内容教学、科研及竞赛工作,曾主持完成“用互联网对学生进行预见和创造能力训练的研究”等多项省级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作为“基于物联网环境下服务机器人”国家课题组成员参与了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撰写并发表了《编程技术在机器人中的应用》《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教育信息化发展略谈》等多篇论文。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家庭服务机器人逐渐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例如扫地机器人、巡视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等。然而,高效的路径规划策略是移动机器人能否高质量完成服务任务的关键因素。机器人路径规划是指在包含障碍物和隔墙等已知或未知环境中为完成其服务任务而进行最优运动路径搜索的行为。该路径不但具备“成功完成服务任务”“顺利绕开障碍物”等固有属性,同时还满足“覆盖面积最大”“花费时间最短”和“能量消耗最低”等优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工业机器人投资数量增长迅猛,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劳动力结构转变之间关系值得关注。本文的模型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的技术进步会加大对工业机器人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但同时会提升对中、高技能劳动力的互补性需求,进而能够促进一国的劳动力结构转型。通过对1990-2015年间22个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数据分析表明,不断增长的工业机器人投入正在缓慢地促进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结构转型,其高技能劳动力比例在逐年上升,韩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表现尤为突出。本文给出了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促进中国劳动力结构转型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沈晔超  葛勇  黄金霖 《大众科技》2023,(8):165-168+210
围绕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1+X”证书制度试点这一主题,依托区域机器人产业结构及学校自身特色,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为机器人企业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探索高职院校促进书证融通、优化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打通“1+X”证书制度体系与资历框架的衔接路径,结合课证融通类课程开发,促进产教融合,提升师资水平,推动校企双元育人,培养企业认可的高质量人才,有效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助力高新产业快速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机器人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研究的重要意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器人技术教学的应用背景、机器人技术课程设置与教学平台的建立、机器人技术产学结合与科研开发的基本要素、职业教育中机器人技能培养的目标及能力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刘念明 《科教文汇》2014,(15):57-57
本文从教学实践入手,针对中职“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的任务和企业对电工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结合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的实际情况,对“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以期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最优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耿小兵  李洪喜 《情报科学》1991,12(6):55-59,68
当代机器人技术是集多门学科技术于一身的高新技术。机器人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应用及更新换代,以求在高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机器人是高技术、尖端技术的成果,是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假如我们现在不对机器人下功夫,最近几年还看不出有什么影响,到下一个世纪就吃大亏了。这是一个高技术问题,涉及国家前途”。高新技术对情报有着特殊的需求,如多学科性、多样性、及时性、高水平、高质量  相似文献   

15.
李曜  黄振德  韦金日 《大众科技》2023,(9):121-125+120
文章针对职业本科制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制糖综合利用与处理”在新形势区内糖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升级转型期目前存在的跨学科多行业融汇专业理论授课难度大、创新实践课题不明确以及校企深化合作力度不足等问题,提出在该课程中基于产业发展MES专业创新双模融合教学模式,采用“专业岗位技能+创新实践成果产业化”教改思路进行课程教改项目设计开发,以专业核心课程“制糖综合利用与处理”为例,通过职业岗位技能与技术成果创新来进行教学项目任务设计开发与考核评价,实现符合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职业本科制糖技术专业内涵建设,满足技术技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国家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6.
董玲 《知识窗》2010,(6):56-57
2009年,北京市通州区滓县镇马务村村民吴玉禄的机器人“孩子”与神舟七号宇宙飞船一同在河北石家庄展出。上海世博会上,吴玉禄又从三十五个“孩子”中选出了二十多个“孩子”参展,其中包括机器人狼狗、画画机器人、搅墨机器人、拖拉机器人、喷水式机器人和跳楼机器人等五六个“新人”。而之前,他曾带着这些“宝贝”,到被称作“机器人之乡”的日本作过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7.
7月4日,浙江大学“ZJUNlict队”师生与足球机器人合影 7月4日,记者走进浙江大学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探访日前在机器人世界杯足球赛中夺冠的“ZJUNlict队”。 6月30日,在荷兰埃因霍温落幕的2013年机器人世界杯足球赛中,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水之队”获中型组冠军。而经过激烈角逐,浙江大学“ZJUNlict队”在点球大战中以7:6战胜老牌劲旅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小型组冠军、,浙江大学队还获得了小型仿人机器人组季军、、据介绍,浙江大学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主要围绕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中有关控制理论与智能系统、分析仪器与生物传感器、机器人、网络与可靠性技术等科学和技术问题展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面向国家目标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一、工作公司将更加关注“技能短缺”而非“劳动力短缺”,在采用技术时更加注重人的因素。工作分享计划、更短的工作周时和在闲暇服务行业中的新职业,可避免因工作场所自动化而导致的失业上升。各式各样的劳动者,从刚毕业的大学生到退休人员,将谋求有高报酬但需要高水平计算机技能的“水上空间”和外层空间的工作。由于在海洋殖民地和空间站上的工作大都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和机器人系统来完成,这些工作人员不需要象今日的航天员那样身强力壮。到2000年,目前受雇人员的75%需接受再培训。随着在生育高峰期出生的那一代人进入老龄,会出现更大数量需要再培训的中老年职工,但达到注册年龄的后备劳动数量将下降。  相似文献   

19.
海涛  阿旭 《今日科苑》2010,(11):46-49
由日本最大的核心研究实施机构——独立行政法人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带来的6款机器人现身日本馆的活动大厅。参观者在展厅内不仅能看到“变形金刚”、“穿”在身上的HAL以及会对话的“爱不离泡克”等日本最新研发的机器人,现场还有15分钟时间,让参观者亲身体验机器人为生活带来的便利。  相似文献   

20.
彭商贤,教授,博导。1950年考入南开大学,后毕业于天津大学并留校任教。历任天津大学智能机械研究所所长,天津大学学术委员,《机械设计》、《机器人》杂志编委,全国高校机电自动化机器人研究会理事长,全国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常务委员,全国智能机器人学会常务理事,国家863智能机器人主题咨询专家、机器人装配专题专家等。于1982年在国内首批创建智能机器人研究方向,包括机器人运动力学、装配机器人及其精度、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及技术、基于网络的遥操作移动机器人系统等。他先后承担了30余项国家科技攻关,863高技术,国家、市基金等项目。曾获“国家科技攻关荣誉证书”、“市级优秀教师”、政府特殊津贴、“国家863高技术自动化领域优秀工作者”、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专利等荣誉;曾被国家863高技术智能机器人主题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授予“1996~2001年度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先进工作者”称号,多次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其事迹被国内、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美国传记研究所录入名人录,被国家863智能机器人主题“迈向新世纪的中国机器人”著作编列为资深专家。发表论文70余篇,部分论文被[EI]和[SCI]收录。与人合译了《机床振动》、《现代经营管理与机器人》、《机械技术手册-机械零件》等国外理论著作,合著《金属工艺学-切削加工》、《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机械学》、《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等,多次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和“北方十省市优秀科技图书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