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年读书     
一说起读书 ,就让人想起自己的童年。因为人第一次接触书 ,总是在童年时候。记得我童年时候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是《我要读书》 ,里面写了一个穷苦孩子对知识的向往和读书的不容易。我小时读书 ,也是我外祖母拿五块钱救济金把我送进学堂的。记得学堂是一个牛屋 ,四面掏了几个洞 ;课休时从洞里爬出去 ,就到了麦草堆里 ;记得老师叫孟庆瑞 ,慈祥年长 ,常留在我的记忆里———仔细算一算 ,那时他也就 30来岁吧 ,带着一个俊俏的老婆 ,还有两个孩子。我现在仍然记得第一次发书时 ,我闻到那书的清香和油墨味 ;放学回家 ,还放到外祖母鼻子下让…  相似文献   

2.
我一直这样认为,青春季节的阅读,是人生之中最为美好的状态。说起读书,我常常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那时如饥似渴读书的情景还恍若目前。尤其是进入了高中,在高一的那一年,我像是一个胃口大开的大肚汉,整天钻进图书馆里。那时,我去的主要地方是学校的图书馆和文化宫图书馆。我们的学校有着100来年的历史,图书馆里的藏书很多,许多解放以前出版的老书,更是吸引着我。只是那些书藏在图书馆的另一间储藏室里,被一把大锁紧紧地锁着。管理图书馆的老师大概看我特别爱看书吧,便破例打开了那把大锁,让我进去随便挑书。我到现在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走…  相似文献   

3.
从上学的时候起,我便喜欢读书,开始迷恋书中那泛着淡淡清香的油墨味。刚上一年级,我的书柜里便排满了各种各样的小人书。每天写完作业,我就趴在书桌上读书。我经常是埋头读完一本书后,又缠着妈妈去书店买新书。什么故事书哇、科技书哇……我都能在一两天里一口气读完,并且书中的具体内容和情节,到现在我还能记得  相似文献   

4.
书缘     
小时候,我是一个书迷。然而那时家里穷,没有余钱买书。想读书而又没书可读,那滋味就如同肚子饿了却无东西可吃一样让人焦躁难耐。我常常把那一分两分的硬币积攒起来,到书摊上租书看。无钱可租的时候,我就去翻我家的书架,那上面的书都是爸爸早年买的、适合大人们看的书,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有的深奥如天书。可我饥不择食,胡乱逮着一本就一口啃下去。我记得当时看过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那是一本有关教育学理论的书,也许师范院校的学生看更合适,可是这本书的语言很生动,我第一次深深地体验到了语言的魔力。那时我还看过书页都…  相似文献   

5.
我童年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书读,而现在最大的痛苦就是书太多读不过来。我总结出一条经验:当书越多的时候,实际上人读书的热情就越淡薄;当书越少或者找不到书读的时候,人渴望读书的热情就会越高。在这里,主要讲一下我读书的经历以及阅读对于创作、对于人生的影响,希望同大家一起分享。在阅读中快乐地成长我是1955年出生于山东的一个农村,十  相似文献   

6.
倪潜梅 《江苏教育》2008,(14):54-55
我留意那些爱读书的孩子,发现他们读书时,时而会微笑点头,时而会蹙眉叹息。我也留意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他们总是很快地把一本书翻完,神情是倦怠的。我从观察中推测:有的孩子在阅读的时候,脑海里会相应的再现书中所描述的形象,走入书中所描绘的情境,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但有的孩子在阅读的时候,脑海内不能再现文字所描绘的形象,或再现形象的能力有限,那读书就会味同嚼蜡。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言 《中国德育》2008,(10):8-12
我童年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书读,而现在最大的痛苦就是书太多读不过来。我总结出一条经验:当书越多的时候,实际上人读书的热情就越淡薄;当书越少或者找不到书读的时候,人渴望读书的热情就会越高。在这里,主要讲一下我读书的经历以及阅读对于创作以及人生的影响,希望同大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8.
巴金是我的叔父,我叫他四爸。我还是孩子时,一次做了本“纪念册”,请四爸给我题词。没想到他欣然同意,用毛笔给我写下这样四句话:读书的时候用功读书,玩耍的时候放心玩耍,说话要说真话,做人得做好人。最初我只是对“玩耍的时候放心玩耍”有点理解。因为它和外祖母的教导完全背道而驰。外祖母只要一看见我在玩,就要问我:“为什么不读书?”如果我回答已经读过了,她就要教导我古人是如何发奋学习的,结论总是“一有空就要读书”。我想,一有空就要读书,哪还有空?什么时候才能玩呢?我不敢公开反对她,但心里很不高兴。四爸说“玩耍的时候放心玩耍”…  相似文献   

9.
外祖母     
我外祖母在她年轻的时候,在我们那儿方圆——我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几十里是个"明星",有点像现在的张曼玉.无非张曼玉是一个演电影的,我外祖母是一个扛长活的.她扛长活在方圆几十里特别出众.她身高一米五几,但是她晚年告诉我,三里路那么长的麦趟子,她从这头割到那头不直腰.她给我留下的遗产就是这么一句话,她说,割麦子的时候可不敢直腰.如果你直第一次腰,接着想直第二次腰,第三次的时候你就不想再弯下腰割麦子了.  相似文献   

10.
我一直以为,读书和听歌有许多非常相似的地方。在生命不同的阶段里,一个人喜欢读的书和喜欢听的歌,都是不一样的。它们仿佛是你生命历程里留下的脚印,见证着你走过的每一段路。大学时候,爱好文学的我是图书馆的常客。只是由于我学的是理科,从来没有受过文学老师的任何指点,读书自然也就十分盲目。记得那时,我到图书馆里简直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想看什么书完全是跟着感觉走。学生时代,我一直偏爱读中国的小说和散文,直到今天,我对外国文学依然十分陌生,这对我个人的文学生涯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大学里读的文章尽管很多,但曾经深刻…  相似文献   

11.
<正>我童年最大的痛苦是没有书读,而现在最大的痛苦是书太多读不过来。我总结出一条经验:书越多,实际上人读书的热情就越薄;书越少或者找不到书读的时候,人读书的热情就会越高。在这里,主要讲一下我读书的经历以及阅读对于创作以及人生的影响,希望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2.
交通路是汉口最繁华的商业街江汉路旁的一条文化街,街上有许多书店,古旧书店是其中最大的一家,现在改称古籍书店。那时,古旧书店全部的书籍都是开架的,没有柜台阻隔。由于书架从地板到天花板形成了书墙,所以书店还特意配备了书梯,方便顾客选择接近天花板的书籍。我到这里来一看就不想走了。我至今还怀念那时古旧书店的经营氛围,整个书店里有一股浓浓的儒雅的书香。我就在这静静的书店里静静地看书。像我这样只看不买的学生,还有很多,而营业员也不干涉,让你静静地看。因此,古旧书店就成为我童年的第一个“图书馆”。有一次,我看到一本书,书的…  相似文献   

13.
老唱片     
那种旧的塑胶唱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记得了,取而代之z的是像银子一样闪闪发光的CD唱片。记得我第一次拿到CD唱片的时候,感到很惊异,因为我在唱片中看到了自己脸的影子。它就像是传说中未来世界里的东西,银亮、纯洁,在灯光下折射出一道道变幻莫测的七彩光芒。想不到,旧唱片这么快就被淘汰了。我很小的时候,随父母住在乡下。父亲那时是民办教师,家里的条件比较艰苦,家什中惟一说得上高档的东西,就是父亲到城里买的一部座式唱机,很简陋,音质也不太好。我记得那时我家每天晚上都不开灯,皎洁的月光从窗子里透进来。等唱针像犁一…  相似文献   

14.
小猫史莫奇     
第一次见到史莫奇的时候.它正在大火中。那时我和我的三个孩子到小镇外的垃圾场去倾倒垃圾。当靠近垃圾坑时,我们听见旁边浓烟滚滚的砾石堆里传来一声声猫的惨叫。  相似文献   

15.
与书结缘     
<正>说起读书,鄙人颇有感触。小的时候,我就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迷上了"小人书",只是记得第一次拿着一本图书翻阅时,我所在的故乡的天空就响起了第一声鹁鸪站在枝梢的呼唤,我也就从此看到了第一朵苦菜花在身畔留下火的记忆,第一片云彩答应为你带去幸福的微笑,也看到了第一棵相思树在凄风苦雨中流泪……此后,我便天天迷恋于图书和小说之类的图书杂志。经常一个人悄悄地躲  相似文献   

16.
吕新平 《班主任》2012,(5):60-61
正有一次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李小萌访问杨红樱:"你有一个怎么样的童年呢?"杨红樱说:"我小的时候,很自由很快乐。就因为不爱说话,自己才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想像。我记得读幼儿园时,中午要睡午觉。那时候墙是木板墙,上面有个洞眼儿。我的位置刚好在那个洞眼儿边。我每天吃完饭,很乖的,  相似文献   

17.
喜欢读书,始于上小学,为师后更是嗜书如命,一有闲暇,便手不释卷。数十年来,与书为伴读书成癖,这不能不感谢我儿时与书的三次结缘。是“缘”把我和书连在一起。抢书上小学的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那时不像现在,学校里有那么多的报纸杂志可以阅读,除语文、算术两本教科书外,没有任何课外读物。对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不幸。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对我一生影响很大的一本书。“破四旧”是文化大革命这部大戏中的一折重头戏。一天,我们家刚吃晚饭,突然进来四个戴红袖章的小伙子,说什么要“破四旧”,还问我们家有没有旧书。我们…  相似文献   

18.
说起我对语文的喜爱,还要追忆到我的童年时代。那时我的两位"老师"深深影响了我。一位是我的父亲,他没什么文化,但他喜欢有文化的人。他特别关心我的学习,天天督促我读书,而且见书就帮我收集起来,书多了就索性把家里那老式碗柜改造成我的书柜。印象最深的是,读五年级的时候,父亲要我拟春联、写春联。我对父亲说:"对子在街上一块钱一副,又省钱又省事,现在还有几个人写对子贴的呀?"父亲脸一沉:"家里有读书人,对子  相似文献   

19.
范霖 《初中生》2017,(9):8-9
在孩子一岁半时,我就开始读绘本给她听.坚持下来,到她6岁时,我已经读了3000多本绘本了.现在孩子8岁了,如果有时间,我仍会坚持陪她阅读,如果忙不过来,孩子就会自己沉浸在书的海洋之中. 当孩子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就会有深入的思考.这个时候如果家长通过和孩子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可以引导孩子走向深度阅读.我的经验是可以从下面几个层次来逐渐深入.  相似文献   

20.
每个受过一定教育的人都有过读书的经历,读书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一个作家而言,读书不仅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作的需要。每个人都会因为读书或多或少地改变自己的命运。我读的第一本书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但印象深刻的一本书仍记得的,那就是《水浒传》。那时我小学还没有毕业。当时毛主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