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话语分析视角探讨近10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国家形象建构过程。通过对国内外主流媒体相关报道的文本分析发现,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形象与自我认知中的国家形象存在较大缺口:与国内报道塑造的追求“合作”和“共赢”的形象相比,西方舆论中的中国则是“强大与落后”、“力量与威胁”并存的复杂体。针对这一认知差距,文章提出了中方应主动把握话语权,擅于运用话语策略等建构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国家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赵宗红 《传媒观察》2012,(10):57-58
在大小政党林立的法国,报刊多服务于不同的政党,因此权威报刊通常都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特点鲜明。而在报道中国议题时,却几乎是众口一词,很多事实都被误解或歪曲报道。法国媒体此举,主要源于一直以自我为中心的西方文明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不理解与误读,而中国的快速崛起给西方发达国家造成的压力更加加深了这种敌意。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应该采取各种灵活多变的传媒策略,来化解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负面报道,重塑自己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3.
自中国制造产品异军突起,各种负面消息不少。有产品自身的原因,也有西方媒体的“妖魔化”。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因此受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则“中国制造”广告登陆CNN.为“中国制造”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也是利用广告来传播国家形象的一次有益尝试。本文对这则广告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国际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意义。面对海外新媒体语境中“传统中国”的形象日渐深入人心,西方媒体对于现代中国形象的“解构”,海外受众对于“全球化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期待,中国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有必要从传统议程设置向网络议程设置转型,依据海外受众的特点以有效的叙事策略提高传播效能,充分利用短视频特质形成整合营销传播之势,在危机公关的积极干预下化解负面舆情,促使海外认知中“可爱”的古老中国,向“传统、现代、全球”多维度认知下的“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转化。  相似文献   

5.
刘祥平  许芊芊 《新闻知识》2023,(1):48-54+94
本研究基于费尔克拉夫的三维模型,以《华尔街日报》2000年至2019年有关中国对外援助的112则新闻报道为例,分析西方主流媒体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发现,《华尔街日报》通过对关键词的选择,同时利用主位推进模式、霸权野心的预设和隐秘表达观点的话语互文,虚构出中国利用对外援助称霸世界的国家形象。报道中,中国国家形象经历从“不值一提”变为“机会主义”再到“野心勃勃”的变化,形象的建构与变迁折射出,报道中的话语修辞受到意识操纵,他塑形象的建构过程彰显西方媒体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6.
黄敏  周迪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1):103-125+128
国家形象的建构有着极为复杂的机制,“作为示例的区域形象建构”,即通过关联性紧密的区域形象以“例证”的方式来构建国家形象并“他者化”中国形象,是西方媒体的重要策略。尽管例证理论提出已有二十多年,被称为是“大众传播学中一个成熟的理论领域”,但“示例和例证的概念化和操作化”因缺乏“清晰度”而成为一个困扰学界的问题。为揭示媒体如何运用示例型塑受众所感知之现实的机制,论文以例证理论为基础,以外媒有关浙江的报道为个案,遵循功能主义的取向,采取批评性话语的文本分析路径,从内容、策略和实现方式三个维度聚焦例证的主题、方式和表达特点,探讨了报道中的单一事件是如何被关联到更大事件类别的,浙江有关的事件是如何被关联到中国相关议题的等问题。首次揭示了示例与例证在新闻中究竟是如何被概念化和操作化的,并分析了意识形态对这一建构过程的深刻影响及其复杂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同世界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都需要我们对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关系在媒体中的反映,给予应有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一些西方国家主流杂志有关中国报道的封面图片的考察分析发现,中国更多的是被这些媒体塑造成世界秩序的“破坏者”而不是“对话者”,这种状况不利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8.
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以2008年北京奥运宣传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方 《当代传播》2006,(5):84-85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最大无形资产。而文化是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笔者认为,建构我国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传播中国文化,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无疑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平台。所以,本文以奥运宣传为例,从传播学的角度,阐述了以传播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来建构我国国家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国家形象”、“中国国家形象”以及与此有关的概念“传统形象”、“结构性国家形象”、“自塑”、“他塑”等概念进行了阐释。其中“传统形象”、“结构性国家形象”、“自塑”、“他塑”等概念是作者为了更清楚地理解和塑造中国形象而独创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借鉴Norman Fai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框架,研究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全国性报纸中的“叶诗文话语”互文性建构的中国形象.“叶诗文话语”互文性成功建构了立体负面的中国形象:话语混杂性呈现极其可疑、可憎、可怕的中国形象;文体混杂性建构欺骗、野蛮、冷血、威胁的中国形象;声音混杂性塑造被边缘化、戏剧化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1.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国际影响都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但是,缘于历史沉淀,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国际社会中仍存在着较大的认识偏差,国外媒体叙述中国信息时的剔除与提炼,使得相关议题在阶段时间内被赋予了较多负面涵义,并通过占有信息霸权地位的西方媒介,扩展而形成国际瞩目的焦点.依据议程设置的理论解释,动用国内的对外传播力量,着意修正携带负面信息的相关议题,通过持续作用影响国外受众的既有观念,不失为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12.
夏芳 《新闻界》2012,(15):21-23,68
本文以《纽约时报》关于2011年故宫失窃案的一篇报道为研究文本解读该报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显示,报道存在对中国的误读,文本作者通过不严谨的叙述,以及由于对中国历史知识的欠缺而妄加推测建构出一个不实的中国形象,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负面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3.
王眉 《网络传播》2008,(1):78-79
“美国新兴的社交网站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强劲对手,而且影响力已经超越国界影响到了其它国家。因此,虽然这类网站的主要定位是交友、休闲娱乐,但它们在对外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娟 《新闻世界》2009,(3):11-13
2008年全国两会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华文媒体《侨报》发表文章称,“两会”的召开,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是参政议政的重要日子;对世界舆论来说,则是关注北京、评说中国的时机。所以,笔者从对CCTV-4 2008年全国两会报道进行分析入手,研究国家形象与新闻框架。  相似文献   

15.
"妖魔化中国"这个概念,最早是1996年新华社记者李希光等人在合著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中提出的,当时是针对美国掀起的一股反华浪潮,而美国的一些主流媒体借机大做文章,对中国极尽造谣毁谤之能事,播发了大量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负面报道.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后,便出现了富有戏剧性的一幕,美国人马上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中国妖魔化美国"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6.
毕梅 《今传媒》2015,(4):35-37
本文以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将中国国家形象划分为中国人形象、中国政府形象、中国社会形象以及中国经济形象和军事形象五个侧面进行测量,考察了德国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调查结果表明,德国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可解读为:“勤奋友好的中国人形象”、“强大腐败的中国政府形象”、“发展迅速但不平等的中国社会形象”、“价廉物劣的中国制造形象”及“有扩张野心的军事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7.
马凯俊 《新闻世界》2011,(11):205-206
随着我国国家经济实力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媒体在国际话语权中“失语”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转。尤其是自2003年“非典”以来,我国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对外报道中,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从国家话语权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层面,对我国媒体近十年来对突发事件对外报道中所积累的经验,略做回顾、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国际研究视野为参照,对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的历史和理论演进进行了梳理回顾,笔者认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研究在经历了展示国家实力、争取传播话语权之后,未来发展的愿景是“国家形象”的符号表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通过以色列各种媒体中对中国的相关报道,介绍和分析中国以及中国民众在以色列媒介中的正面或负面形象,并剖析导致这些形象的原因,同时对加强和改善中国对外宣传和公关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清末到五四时期国内外的各种政治、文化和文学派别,出于不同的目的,主要通过纸媒描绘与书写了正面的与负面的两大类中国形象,并传播和扩散开来.在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剧烈的时代,这些中国国家形象的书写与传播构成了中国语境的一部分,并极大影响了社会与文化的变革,从总体上激发了民族国家关怀和以救亡与启蒙为表征的民族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