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师:今天我们读一本书,它的名字叫《不老泉》。一、拿到一本书1.读封面。师:先来看看《不老泉》的封面,从封面上获得了哪些信息?生:这几个封面都和树有关系,恐怕是在森林里吧!生:看到题目有的是中文,有的是英文。师:你能推断出什么来?生:有可能是外国作者写出来的。师: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所以这本书最早的是英文版,翻译过来有两个版本,大陆  相似文献   

2.
[案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二课时教学片断 教师一: 师:现在我们学习第一部分,请同学们齐读1-6自然段. 师:这一大段写的什么时间?地点?人物有哪些?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1:在东北,讲周恩来和伯父对话. 生2:讲周恩来对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师:当时东北的环境怎么样? 生: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负荆请罪》是苏教版六上的一篇历史小话剧,是一个剧本. 一、用明亮的眼睛发现剧本的特点 师:剧本和我们平常读的一些文章有什么不同? 生:剧本开头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生:剧本分为独幕或多幕,这一课是两幕. 生:剧本全是人物对话. 师:只有人物对话?这样说准确吗? 生:除了人物对话,还有人物的动作、表情. 师:人物的动作、表情是不能自己说出来的,蔺相如不能在说话的时候加上一句"我笑笑说"或者"我意味深长地说".那么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用什么办法把它表现出来? 生:小括号里交代了人物的动作、表情.方括号是说这一幕发生在什么地方,人物在干什么.  相似文献   

4.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蒲松龄的《狼》,现在,请你们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什么,但是不要重复刚才老师的话,谁先说?生1:这节课上的是《狼》,是蒲松龄写的。师:这是重复老师的,只是颠倒了字。生2:今天我们上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较劲的故事。师:还有,文体的角度呢?或者是其他的角度,都可以说。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和实践呢?先来看看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师生对话:眼例一演四年级《雨中》教学片段师:苹果滚了一地,这时姑娘最希望什么?生:汽车能停下来……有人帮她……师:来帮姑娘———生:捡苹果。师:但是,姑娘———生:担心了。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皱起了眉头。师:她是怎么想的?生:他们捡了苹果会跑走的……师:这段话该怎么读呢?生:读得快一点、轻一点……眼…  相似文献   

6.
香港选手舒伟参赛之后我十分感叹,感叹其执教的《毕加索与和平鸽》虽获得了一等奖,但却十分平实,她的精彩在于一个“真”字。先看,本课的开课片段———教师课件出示“中国龙”图。师:你想到了什么?生:这代表我们中国。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师:老师再请你看一幅图。课件出示含有橄榄枝的鸽子图。师: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没有注意橄榄,只说看见了鸽子)师:你们注意一下鸽子嘴里有什么?生:鸽子嘴里有树枝。师:这是橄榄枝。这幅画就是著名的《和平鸽》。师:现在我们再看看毕加索。(课件出示毕加索画像。)师:你知道毕加索是什么人吗?生:我知道毕…  相似文献   

7.
我执教《高大的皂荚树》,本着“以学定教”的理念,与学生一起和文本、作者展开了一次“对话”。下面是课堂实录的一部分。[片段一]师: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二部分,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讨论。生“:皂荚树啊,你给了我们多少快乐,多少启迪。”这一句中的“启迪”在这里指的是什么?生“: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师:你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仔细思考可以帮助你们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意思。下面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请根据你们平时阅读的情况来说说。生:是启示、启发的意思。师:请联系实际再想想。…  相似文献   

8.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活动引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少年雏鹰争章”活动有哪些章吗?你得过什么章?生:活动有礼貌章、安全章……我得过文明章、阅读章……师: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大家看,这是什么章?(出示课件:“信用章”图片)怎样才能得到“信用章”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课《讲信用》。(板书课题)2.看课题质疑,探究学习方法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生1:什么是讲信用?生2:为什么要讲信用?生3:怎样做到讲信用?生4:讲信用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生1:读课…  相似文献   

9.
师:《拿来主义》体现了鲁迅先生思想的光辉。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加入了WTO,再读《拿来主义》,更有特殊的现实意义。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我们应该如何去“拿来”呢? 生(1):鲁迅先生说,“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他认为,“拿来主义”首先要是“拿来”“占有”,再“挑选”,我觉得应该先“挑选”再“拿来”,这样我们就不会拿来无用之物、腐败之物。  相似文献   

10.
[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第三册[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与课题对话1.师:新年快到了,老师带了一件礼物送给小朋友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师出示贺卡)师:对,老师送的是贺年卡,能和老师一起写这三个字吗?  相似文献   

11.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这节课时,张昌盛老师以他独特的语言魅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灵动的对话空间,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老师灵动、智慧的课堂,共同感悟一次美妙的对话旅程。[片段一]课前热身——为对话创造和谐的氛围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大家先猜两个谜语,好吗?生(众):好!师:谜底都是水果。第一个谜面  相似文献   

12.
<正>课堂实录一、歌曲导入,创设情境(课间播放汪峰的歌曲《我们的梦》)师: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歌名是什么?生:《我们的梦》。师:对,这是汪峰的作品,这里所讲的"我们的梦"是指什么?生:2008年奥运会。师:那我们的梦圆了吗?生:圆了。师:是的,我们的百年奥运梦最后圆了。在40多年前,有位黑人也有个梦,到底他的梦能不能圆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我有一个梦想》(板书)。光从这个题  相似文献   

13.
片段(映现对话内容) 师:这是船长与谁和谁之间的对话? 生:这是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和奥克勒大副的对话. 师:你能分一分吗? 生:从第一句到"停了",是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从"船长喊了一声"到最后一句是船长和奥克勒大副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学“,霸王式的对话“”、放羊式的对话”屡见不鲜,那么真正的对话是什么?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下面就一则教例中的“对话”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国标本(苏教版)第十册第四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师:课文满怀激情地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充满生气、美丽温馨的大自然画面,当我们身在其中,身临其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一定是感慨万千!如果是你,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生:我最深的感受是远离城市的喧闹,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尽情地呼吸那里的新鲜空气,尽情地欣赏那里的美丽风景。师:看来你…  相似文献   

15.
特级教师钱梦龙教《故乡》一文,课前让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新课开始,有一段这样的对话:师: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考一考大家:《故乡》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时候写的?生:一九二一年。师。很好。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有近千人参加的中学语文教改研讨会,上一位颇有名气的老师上了一堂鲁迅小说《孔乙己》的导读示范课。导读伊始,师生间有这样一段对话——师:孔乙书己叫什么名字啊? 生众:(七嘴八舌,有说“叫孔乙己”的,多数说“没有名字”。) 师,孔乙己确实没有名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某:从课文看出来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师:对了。孔乙己中绰号,不是名字。鲁迅作品中还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很少有人深入地揭示《拿来主义》的论证逻辑系统及其写作主旨,至今还存在着:鲁迅是对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文化遗产问题,构成分歧意见。我们认为:鲁迅“拿来主义”主张的提出,有直接的现实针对性;“拿来主义”原则施用的范围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这两方面;具体泛指“中国的”和“外国的”文化遗产;全文的落脚点是如何使“人”成为“拿来主义“的“新人”,造就了这样的“新人”才能创建的“新文艺”。  相似文献   

18.
一、谈话激趣 ,铺垫练习1 .启发谈话 ,激发兴趣导入。同学们 ,平时向别人借过东西吗 ?你们都借过什么 ?是怎样借的 ?谁愿意说一说。2 .示图设境 ,熟悉对话内容。出示多媒体课件《李华借书》,学生观看据教材插图制作的动画课件 ,倾听人物对话 ,并思考 :李华是怎样向王老师借书的 ?3.师生交流 ,明确对话方法。(1 )指名说说李华是怎样向王老师借书的。(2 )师小结 :通过学习这段对话 ,我们知道了向别人借东西时 ,要像李华一样 ;与人见面问声好 ,和人交谈说清楚 ,互相告别道再见。[评 :这一环节的教学 ,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通过设置师…  相似文献   

19.
【教学片断】苏教版(新版)三(下)第四单元《混合运算》例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生:混合运算。师: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运算?生:乘法、加法。生:减法。生:除法。师:谁再来说一说?生:加法、减法和除法、乘法四则混合运算。师:真好。现在来看这一道算式:20+5×3;观察一下,这里面有哪几种运算?生:加法和乘法。师:在这个混合运算里,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  相似文献   

20.
(投影仪显示《中国疆域图》) 师:这是哪一个国家? 生:(齐答)中国! 师:在这一疆域图上,新疆及天山又分别位于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