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太阳作为地球的能量之源提供了地球99%以上的能源。文章简单介绍了太阳对地球的能量传输,包括太阳电磁辐射和太阳风,阐述了太阳风暴的概念、形成和表现形式以及太阳活动周期,并简要分析了超级太阳风暴可能出现的条件。介绍了太阳风暴引起的地球空间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回顾了近30年较大的几次太阳风暴对人类生活造成的显著灾害;最后介绍了人类对太阳风暴的监测和预警现状。  相似文献   

2.
正太阳让地球拥有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色,但在更近的观察距离上它却具有狂暴的一面。它的外层——日冕,是一个炎热且充满活力的地方,在那里会不断发出带电粒子流形成太阳风,更会有太阳系中最大尺度的爆发现象——日冕物质抛射(CME)发生。CME发生时,数十亿吨磁化等离子体爆炸喷发的物质会对地球产生  相似文献   

3.
作为灾害性空间天气的一种重要志源——日冕物质抛射(CME),一直是空间物理学家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另一方面,做为空间天气的最直接表现的层次——近地空间环境,随着地基探测手段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也成为日-地关系链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从空间天气这因果两端出发,对CME的对地有效性问题,以及近地空间环境的探测和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在CME的对地有效性方面,主要工作包括:(1)CME冰淇淋锥模型的建立;(2)分析了CME对地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3)分析了CME对地有效性的特大地磁暴起因.在近地空间环境研究方面,主要工作包括:(1)参与建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米-瑞利-钠荧光激光雷达,并给出其对80~110km高度钠层的初步观测结果;(2)利用流星雷达研究了中高层大气周日、半日潮汐的典型相关模式.  相似文献   

4.
根据SOHO飞船上的LASCO和EIT探测器和GOES卫星的关于太阳活动的观测资料以及ACE和Wind飞船在地球轨道附近关于太阳风等离子体和行星际磁场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日冕物质抛射(CME)、行星际磁云和地磁暴的相关性.包括具有地磁效应的晕状CME的日面源区位置分布,日冕物质抛射的中等周期分析,产生地磁暴的行星际参数的阈值等等.作为行星际复杂抛射的一种,首次提出了多重磁云的概念.通过分析观测事例,总结出了多重磁云的一些观测特征,并认为其具有潜在的强大的地磁效应.此外,利用观测资料,研究了激波进入磁云并引起地磁暴的现象.通过建立简单的理论模型,初步分析了激波在穿越磁云的过程中,所能引起的地磁暴的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据科技日报报道)通过在太阳活动周期与地球全球气候之间建立起的重要关联,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学家领导的一项科学研究发现,太阳活动的高峰期和活动的余波能够影响地球,导致地球太平洋热带出现类似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现象。这项新的研究成果有望为人类预测气温和降雨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6.
心脑血管疾病(CVD)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高血压、吸烟饮酒、糖尿病、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都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表现为大脑、心脏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病变[1]。不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心脑血管疾病病发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简析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以及膳食结构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可以有效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末太阳活动进入高峰期,它将对地球和人类带来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类普遍关心的地球环境受到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两方面的影响。太阳活动则是引起地球环境变化最重要的外部扰动源。太阳活动峰年及其后的高活动时期,正是对太阳上最强烈的活动现象及其对地球影响进行研究的有利时机。我国在过去几个太阳活动周的高峰期都曾组织相应的联合观测研究,建立了较完整的太阳物理地面观测台站网,积累了组织联合观测研究的经验。自1985年起我国科学家就酝酿组织太阳22周活动期的科研选题。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把“太阳活动和宇宙活动天体的研究”列为重大项目,太阳22周活动研究便是该项目的内容之一。本文对课题实施3年来,在太阳磁场和速度场研究、耀斑物理过程研究和组织日地科学联合观测方面取得的进展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正>当太阳进入低迷时期,向外辐射热量减少的时候,我们地球上的全球变暖会不会得到缓解呢?要是这样想,我们就错了。最近日本和美国的科学家考察了2004年到2007年太阳辐射的情况,这是太阳活动不断减弱的时期。与人们的预想相反,当太阳活动减弱时,到达地球的能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相似文献   

10.
自2003年10月24日以来,大规模的太阳风暴又多次入侵地球,给全球卫星、通信、民航等行业造成不良影响,也给人类带来了美丽的极光。每逢太阳活动极大年、太阳活动发生剧烈变化如耀斑爆发时,人们就可以看到比平常年更为壮观的极光景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月亮,地球运动和太阳活动的长周期,计算了西藏各站的逐日平均气压、500佰逐日格高度场迭加平均值并制成时间曲线分析预报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三维运动学模型模拟研究行星际激波与共转高速流(CHSS)的相互作用。通过改变模式输入条件中耀斑的强度及位置,研究相互作用对CHSS到达地球时间的影响,以及对激波的传播和激波形态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行星际激波与CHSS相互作用对彼此到达地球时间都有影响;(2)有激波比没有激波条件下的CHSS到达地球时间要早,且CHSS到达地球时间与驱动激波的耀斑的强度以及扰动源区的位置有关,耀斑的强度越大、扰动源区与CHSS前的电流片的经度距离越近,则CHSS到达地球时间也越早;(3)激波在以CHSS为背景的太阳风中传播比在没有CHSS的均匀背景场中传播得快,但激波与CHSS的相互作用对激波到达地球时间的影响远没有对CHSS到达地球时间的影响大;(4)当耀斑位于CHSS前电流片的东边时,耀斑驱动的激波与CHSS相互作用可能会使激波形态发生改变,呈双峰结构。  相似文献   

13.
资讯     
正地球或将进入迷你冰河期有科学家警告称,随着太阳活动进入"极小期",一段长达15年的迷你冰河期或将在4年内降临到北半球。这不仅会导致极寒天气的出现,地震、火山喷发也将变得更常见。美国佛罗里达太空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太阳活动极小期和地震之间存在很强的联系。这项研究探索了1650~2009年间的火山活动,以及1700~2009年间的地震活动,并且将其与太阳黑子活动进行对比,揭示了太阳活动减弱与历史上的火山和地震事件之间存在的联系。日本宇宙射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美国学者安德鲁·埃利科特·道格拉斯想找到一种能表达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影响的证据,他想自然界中应该有这样的纪录,只是具体是什么一时还不清楚罢了。 1904年,道格拉斯在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农家采访时,偶然注意到该户院子里有一个大树桩,苍黑的断面说明它已经生长多年,而且砍下来也已经很久了。他仔细观察了  相似文献   

15.
地球的一天     
马志飞 《百科知识》2013,(16):13-14
地球,是人类与动植物共有的家园,是宇宙中一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丽星球。为了使人们更直观地理解地球46亿年的演化历史,法国科学家里夫把46亿年压缩成了一天:这一天的前1/4时间,地球上一片死寂;清早6点钟,最低级的藻类开始在海洋中出  相似文献   

16.
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牵涉很广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遍及地球内部、地球本身以及在地球大气中所发生的一切,而很多地球物理现象的因素还来自空气层以外,特别是来自太阳和月亮。从今年到明年,太阳活动比较厉害。因此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决定将今年7月1日到明年年底这段时间作为国际地球物理年,对很多地球物理现象作较大规模的观测和研究。现在就特地向大家介绍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几本有关地球物理的小册子。“地磁知识”(徐静明著,1957年6月出版,定价0.11元)是一本介绍有关地磁的一般知识,地球的磁场和它的变化等的小册子。地磁这门科学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  相似文献   

17.
《科技广场》2003,(1):13-13
美国《科学》杂志2002年末公布了2003年世界科技领域最值得关注的六大热点:地球表面冰盖移动状况、太阳活动与气候变化的联系、各国科研经费投入、基因组学与物种进化间的关系、一些新天文探测卫星的升空,以及反物质研究。这份杂志在年终特刊中预测,冰川学家们正试图搞清地球上哪些冰川最有可能在温室效应下消失。目前,山地冰川、格陵兰岛及南极大陆的冰雪贮备都面临着威胁。借助卫星雷达和其他一些新型地球物理观测工具,对不断变化的地球冰盖展开监测,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全球气候的未来。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已成为不少…  相似文献   

18.
正林隽,男,1964年4月2日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云南天文台首席科学家。2001年9月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7月至2007年1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任研究员,2005年3月应聘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2005月4月至今,任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和CME理论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首批云南省高端引进海外人才。研究方向:太阳物理;在太阳爆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铁。而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在地磁场的影响下繁衍生存。然而地磁场是极不稳定的。它除了受四季变化的影响之外,还要受太阳黑子爆发时的巨大影响。很多年前,科学家就已知道太阳的活动会影响地球,每当磁爆发生时,太阳风就会携带着大量的带电质子和高能粒子,并以每秒400至800公里的速度闯入太空、袭击地球。此时,地球磁场就会发生变化并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科学家发现:每当太阳活动造成地磁异常时.心血管疾病的危象值都会最高.交通事故也会明显增多,甚至自杀率也有上升的趋势。科学研究表明,磁场强度的波动,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人体的血压、神经、经络以及细胞和各个器官。  相似文献   

20.
地球,是我们人类与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是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一颗最美丽、最有生机和活力的蓝色星球。在长达46亿年的沧桑巨变里,地球不仅创造了江河湖海、山川沟壑、高原盆地,而且滋养和哺育了万千生灵。这一切,都是如何演化的呢?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法国科学家里夫把46亿年的时间压缩成了一天:这一天的前1/4时间,地球上是一片死寂;等到了清早6点钟的时候,最低级的藻类开始在海洋中出现,它们持续的时间最长;一直到了晚上8点钟,软体动物才开始在海洋与湖沼中活动;晚上11点半,恐龙出现,但只“露脸”了仅仅10分钟便匆匆离去;最后20分钟里,哺乳动物出现,并迅速地分化;11点50分,灵长类的祖先登台,最后2分钟的时间里,它们的大脑扩大了3倍,成为人类。
  里夫的描绘就好比是一场演出,将各类生物比作舞台上的演员,它们依次登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了一场精彩晚会。接来下,就让我们仔细欣赏一下这台晚会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