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动态平衡训练对膝关节位置觉的干预效果及其预防损伤机制,比较平衡板、平衡气囊、瑞士球训练方法改善下肢本体感觉功能的效果,为预防运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41名受试者分成平衡板平衡气囊训练组(n=13),瑞士球训练组(n=14),对照组(n=14),训练时间共8周,每周3次,每次练习50分钟,8周训练前后测试膝关节主动和被动位置觉.结果:①8周平衡板气囊训练和瑞士球训练后,男女受试者右膝关节位置觉(主动和被动)比训练前减小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平衡板气囊组与瑞士球组在改善膝关节位置觉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8周动态平衡训练时间较短不足以使膝关节位置觉显著改变,但训练后位置觉平均误差减小,表明平衡板气囊训练和瑞士球训练对改善膝关节位置觉感知能力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8名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游泳运动学院的一级游泳运动员进行陆上瑞士球核心训练和水中瑞士球核心训练,探讨水中瑞士球训练对优秀游泳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和运动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8周陆上和水中瑞士球训练均能显著提高优秀游泳运动员躯干力量、背肌耐力和身体平衡性,改善运动员陆上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进而改善游泳运动员力量传导的效率,促进躯干和上下肢之间力量的有效转移,提升打腿和划手的效果,提高50 m自由泳运动表现;两种训练对运动员柔韧性和功能性表现无显著影响;水中瑞士球训练对各测试的提升幅度和RPE强度上均高于陆上瑞士球训练,且水中瑞士球训练手段可以更有效提高游泳运动员的50 m自由泳运动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备战大赛期女子拳击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方法的个案研究,旨在实现综合竞技水平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方法:以女子拳击60kg级别运动员董×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实施个体化力量素质训练计划,主要通过实验法对训练准备期、备战期实验前后等速肌力测试、综合力量素质测试、身体成分测试以及血清激素四部分内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调控力量素质训练方案.结果:等速肌力测试反映实验后膝关节峰力矩、平均功率(除右侧伸肌群快速力量测试外)与实验前同名同侧肌群比较各提高10%左右,但屈伸肌群比值实验前后变化不大;实验后躯干左右侧旋转能力有明显提高,右旋优于左旋.综合力量素质测试俯卧撑、1min仰卧起坐实验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1min击打沙袋、卧推、平推实心球、左右手握力实验前后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身体成分测试指标实验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激素指标睾酮、睾酮/皮质醇实验前后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力量素质的针对性训练,董×比赛中竞技对抗能力和击打力量有明显提高,伦敦赛场发挥稳定,取得第五名佳绩.通过实验前后相关指标比较大部分力量素质指标有了较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定的力量薄弱环节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传统力量训练结合Stat.-Coord模式训练对陕西省跆拳道运动员膝、踝关节的力量及踝关节本体感受器感觉特征的影响。方法以陕西省跆拳道运动员16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8名运动员进行传统的肌肉力量训练,实验组8名运动员除进行传统的肌肉力量训练外,还采用ISDMED2000等速测试系统的Stat.-Coord模式训练进行力量训练。在实验前后分别在60°/s以及240°/s条件下测试2组运动员膝、踝关节的屈/伸肌群的向心/离心峰值力矩、平均功率、做功值以及实验前后踝关节的本体感觉,并对训练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种力量训练方法对于受试运动员的膝关节屈伸肌群的向心力量均有显著地增加,实验组的力量训练模式对于提高其膝关节屈/伸肌群的离心力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膝关节屈/伸肌群的离心力量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不具有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力量训练方法对于提高运动员踝关节跖/背屈的向心/离心力量具有显著效果,对照组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前后实验组踝关节背屈和跖屈的回复角度差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传统的训练方法对陕西省优秀跆拳道队员的膝关节屈伸肌群的向心力量有显著性的提高,对踝关节跖/背屈的向心力量有所提高,但是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传统力量训练结合Stat.-Coord模式训练对陕西省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群的离心力量、踝关节的向心/离心力量以及踝关节本体感受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效果。Stat.-Coord模式训练最大区别在于该模式增加了解决膝关节屈伸肌群离心力量训练手段不足、踝关节训练负荷不足以及关节活动范围不足的问题,并通过该模式的训练有效改善了膝关节屈伸肌群的离心力量,踝关节跖/背屈肌群的力量,以及踝关节本体感受器的敏感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模态功能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患者肌肉力量、本体感觉功能和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45名FA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力量训练组(strengh training,ST组,n=22)和多模态功能训练组(multimodal function training,MFT组,n=23)。ST组常规力量训练,MFT组在常规力量力量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和姿势控制训练,康复训练共进行8周,2个训练周期。实验前后分别对2组实验对象患侧踝关节屈、伸、内翻和外翻肌群60°/s和180°/s等动向心收缩相对峰值力矩、本体感觉(踝关节屈、伸、内收和外翻运动感觉功能、腓骨肌反应时)和动态平衡能力(前方得分(A)、后内侧得分(PM)、后外侧得分(PL)和YBT-CS总得分)进行测试。结果:1)2组受试者患侧踝关节60°/s和180°/s等动向心踝关节肌群相对峰值力矩均显著大于实验前(P<0.05),且二者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实验后,ST组本体感觉功能没有显著性改变(P>0.05),MFI组本体感觉各项指标均显著小于实验前(P<0.005,P<0.01,P<0.05),且均显著低于ST组(P<0.05);3)试验后,2组受试者动态平衡各指标均优于实验前(P<0.05,P<0.01),且MFI动态平衡各项指标均优于ST组(P>0.05)。结论:MFT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FAI患者肌力、本体感觉和动态平衡能力,且效果更优于ST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PNF单侧下肢D1模式(屈曲-内收-外旋和伸展-外展-内旋)和D2模式(屈曲-外展-内旋和伸展-内收-外旋)以动态反转技术作用于两组受试者的优势腿,寻找两种模式在提高和改善下肢动态平衡能力和踝关节本体感觉方面的不同.方法:运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技术中的下肢对角线模式与躯干节律性稳定两种方法对20名45~59岁的中年女性进行训练,经4周训练后分别测试踝关节本体感觉和下肢动态平衡能力.结果:(1)D1和D2组经过4周训练后本体感觉均有显著提高(P<0.05);(2)D1组经过4周训练后下肢动态平衡能力有显著提高(P<0.05);(3)D2组经过四周训练后下肢动态平衡能力有非常显著提高(P<0.01);(4)与D1组相比D2组在经过四周训练后本体感觉与下肢动态平衡能力提高效果更为显著.结论:PNF动态反转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踝关节的本体感觉以及下肢的动态平衡能力;与PNF单侧下肢D1模式相比较,PNF单侧下肢D2模式在提高踝关节本体感觉以及下肢动态平衡能力方面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配合奥运科技攻关冬训备战任务(即提高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腿部力量以及躯干支撑能力).方法:采用自制振动台对6名国家队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实施振动负荷辅助训练,通过机体运动能力(即后深蹲、预蹲和膝、髋关节等速肌力矩)、身体形态指标测试记录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通过振动负荷辅助训练后后深蹲和预蹲单位体重增加7%以上,膝、髋关节单位体重肌力矩增加10%~16%左右.身体形态指标显示出体重变化在1 kg之内,体脂没有变化,局部围度变化在1 cm左右,3项形态指标变化在正常范围,对比赛和训练没有影响.振动负荷是交变负荷的一种,振动负荷从属于交变负荷.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振动负荷辅助训练可以提高局部关节周围肌腱及深层次肌肉功能,导致关节以及肌肉力量和张力发展平衡,提高了相对较弱肌群力量水平,促进机体整体机能提高.振动负荷对身体形态影响的机制探讨中得出低频振动,提高肌肉的新陈代谢能力,促进血液循环.结论: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通过振动负荷辅助训练后,身体局部及整体肌群协调性得到提高,腿部肌群力量有明显突破,躯干支撑能力明显加大.振动负荷辅助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身体形态变化不大,不会影响比赛和训练.振动负荷辅助训练使得训练有素的机体整体能力突破的可能机制为振动刺激对机体中、深层次肌群产生由小到大的交变刺激效应,以及振动显著减少了流体的内摩擦系数,增加了其流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悬吊下进阶式闭链运动训练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30);40例患者均接受常规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增加悬吊运动训练,如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膝关节健、患侧平衡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对照组健侧稳定指数中前、后轴、A2-A6轴的稳定指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健侧各项稳定指数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侧稳定指数中前、后轴的稳定指数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侧的各项稳定指数显示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下进阶式闭链运动疗法能够明显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平衡能力,可以提高患者对关节位置的控制及运动感觉能力。  相似文献   

9.
女子手球运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CON-TREX等速测试系统对广东省女子手球运动员的膝和踝关节进行等速向心测试.结果发现:受试队员两关节伸肌的相对峰力矩值均显著大于屈肌;右膝关节屈伸肌比值在60(°)/s测试速度下偏高;踝关节伸屈肌相对峰力矩的比值为39%~48%;大部分受试队员两侧踝关节同名肌峰力矩差值百分比均大于10%.结果说明:[1]女手球队员膝关节和踝关节的伸肌力量均大于屈肌力量.[2]女手球队员右膝关节屈伸肌力量比例不合理;踝关节屈伸肌力量比例合理.[3]大部分队员两侧踝关节同名肌力量不平衡,这同手球的专项特点以及力量训练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12周血流限制训练对体操专项女大学生下肢最大力量、力量耐力以及膝关节等速肌力的影响,并对比血流限制训练与传统抗阻训练效果的异同。方法:招募体操专项女大学生24名,随机分成加压组(BFRT组)和常规组,每组12人,在实验前、后均进行统一测试,测试内容包括:等速肌力指标、最大力量指标、力量耐力指标,每次测试人员与仪器均相同。结果:12周实验干预后,BFRT组深蹲1RM实验前后增值为3.17,增长率为4.47%,干预效果比传统抗阻训练好;从横向比较深蹲60%1RM次数组间数据来看,实验后两组实验对象具有显著性差异(0.010.5)。结合变化率与t检验结果发现血流限制训练对屈肌的促进效果优于伸肌相对峰力矩。结论:血流限制训练可以提升体操运动员下肢力量素质,主要体现在最大力量、力量耐力等方面,同时能提升体操运动员单关节等速膝伸展、屈曲的肌肉力量,对加强膝关节的稳定性效果尤为显著。低强度血流限制训练与传统高强度抗阻训练相比,其训练效果略显优势,尤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