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教学活动应该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归宿."(邬冬星)只有科学地、恰当地把握教学目标,才会有效取得品德教学的预期效果.而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学生走向目标的重要路径.因此,我们要以整体思想为指导,正确理解教学目标;以引领学生做人为核心,正确把握教学目标;设计有效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正确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教学活动应该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归宿。”(邬冬星)只有科学地、恰当地把握教学目标,才会有效取得品德教学的预期效果。而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学生走向目标的重要路径。因此,我们要以整体思想为指导,正确理解教学目标;以引领学生做人为核心,正确把握教学目标;设计有效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正确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活动式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课程的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然而,当越来越多的品德课以一种比较热闹的场面加以呈现时,学生在其中真正受到教育的究竟有多少,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开展活动式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最应该注意的是活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提高品德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因此,品德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主题内容来确定活动目标,使活动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注意强化儿童在活动中实践体验,让儿童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模式是以活动为载体,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教  相似文献   

5.
如何实现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我在多年的品德教学中,深深感到唯有活动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感受、体验、领悟中获得道德品质的发展,才能让学生学习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才能不断提高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性。而在实施活动化教学中,必须关注和抓好以下五个特性。一、生活性——让教学活动着眼学生生活“回归生活”是小学品德的核心。课堂教学中要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习到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又能指导他们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去践行。  相似文献   

6.
刘红霞 《教师》2011,(13):66-67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些理性指导,给品德课堂带来了蓬勃盎然的生命活力。因此,很多教师在品德教学中都为学生设计一系列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丰富道德情感、获得道德感悟。  相似文献   

7.
李鸿水 《教师》2012,(17):76-77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最大特点。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中,要围绕教育主题,根据学习的内容、要求以及儿童的兴趣和水平,立足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悟践行、主动建构,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如何实现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我在多年的品德教学中,深深感到唯有活动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感受、体验、领悟中获得道德品质的发展,才能让学生学习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才能不断提高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性。而在实施活动化教学中,必须关注和抓好以下五个特性。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学活动化,旨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领悟、净化和升华,实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综合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活动性的特征,旨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的体验。新教材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是一个个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进行筛选、整合、重组。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实实在在地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断追寻有效的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教材的编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认真指导下,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参与意识、教给学生热爱生活的教学目标。本文结合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实践,来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这一学科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活动能使儿童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是品德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创设各种形式的活  相似文献   

13.
傅瑞珏 《福建教育》2005,(8A):50-5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还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可见,“活动”应该成为品德教学中的灵动音符,“弹奏”好这个“音符”必将使品德教育更富实效和高效。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理念下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让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设计灵活有效并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健康、有意义地生活,使学生在喜闻乐见或身临其境的活动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相似文献   

15.
品德课堂上的活动为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架起了一座连接的桥梁。这座桥梁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品行、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因此,把活动作为实现品德教学目标的具体手段,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必需。在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教材,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校内生活,也要关注学生的校外生活。本课程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都要在目标的调控下完成。教师应努力地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精心策划有趣味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发挥好调控和引导作用,运用各种方法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引导和调控,让"活动"真正成为品德课堂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6.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是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如何有效运用教学活动形式,以达到教学目标?这里,本人将介绍教学时常用的几种教学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树立开放理念,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努力实现思品教学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化发展,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应多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学生不是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更多地是通过动手动脑和参与活动,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亲身的体验,积累直接经验,获得对自我、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如何让课堂真实有效地"动"起来,提高《品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由此可见,体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是何等重要。而体验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感悟,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