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数学第八册行程应用题的教学,主要是在学生已学过的有关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的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行程问题中有关“相向相遇”的问题。相向相遇求路程、相向相遇求时间以及相向相遇求一速度等三种情况。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速度和时间的相依关系,提高学生解答行程应用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同时,也为以后在分数,比例等单元学习解答此类问题打下基础。但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对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缺乏了解,且空间观念薄弱,故学习这类问题时,普遍感到困难,或乱套公式,不求甚解;或张冠李戴,数量关系模糊。根据这些情况,我在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编写意图 小学数学统编教材第八册已经学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它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而在第九册中相遇问题要研究的是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以相遇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要学好这部分内容是比较困难的。其中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典型例题为主,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学习。  相似文献   

3.
相遇应用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种,九义小学数学教材里的行程问题只教学“相遇”问题,即“两个运动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若干时间相遇”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相遇应用题及其教学。相遇问题题中反映的仍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由于涉及两个运动对象,解题时除了考虑速度、时间、距离三者关系外,还要考虑:运动方向、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和运动结果。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及其它们之间的变化和发展是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如下三个层次:一、在视例题前的教学,充分做好解相遇应用题的准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近年中考试题为例,谈谈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的几种解题思路,供参考.一、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路程= 速度×时间二、常见的几种形式及数量关系 1.相遇问题相遇前的路程=两人速度和×相遇所用的时间. 2.追及问题追及前路程=两个速度差×追及所用的时间 3.时间比较问题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前往B地,结果甲比乙早t小时到达,则它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5.
“相遇”应用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种,“九义”小学数学教材只编入“相遇”问题,即“两个运动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若干时间相遇”的问题。“相遇”问题题中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由于涉及两个运动对象,解题时除了考虑速度、时间、...  相似文献   

6.
行程问题是应用题的一类典型问题,这类问题有三个基本县:路程、速度和时间,它们的基本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应用时,必须弄清以什么速度、在哪段时间内走了多少路程.对于较复杂的题目,需要采取图示法或列表法进行分析,这样较容易找出等量关系.现就行程问题的几种主要类型分别举例说明如下:一、相遇问题1.甲、乙分别由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通时有如下等量关系:(1)甲走的时间=己走的时间;(2)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两地距离.2.甲、乙分别由两地相向而行,已比甲晚出发t小时,相遇时有如下等量关系:(1)田所…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学为什么要实施开放教学?如何由“封闭”走向“开放”?笔者试图根据时下同时并存的具有鲜明“封闭性”和“开放性”特征的两种不同教学现象加以剖析,以期探得个中缘由,不妥之处,恳请指教。请先来看下面这个教学案例:相遇求路程(时间)应用题(新授部分)1.出示课题:相遇求路程(时间)问题应用题。2.出示例题:小明和小红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明每分走60米,小红每分走55米,经过4分相遇。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米?3.师:这道题与我们前面所学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学生说出几个不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行程类问题的应用题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题型,它的基本数量关系为:路程=速度×时间.列方程时可以参考下列路程的等量关系:在直线运动中,对于相遇问题,有路程之和等于全程;对于追及问题,有路  相似文献   

9.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一单元包括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两个小节。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都是本单元的数学重点。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是本单元应用题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其中的“相遇求路程”问题又是相遇问题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认识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和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并会用不同  相似文献   

10.
用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要学好用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先要把问题和条件联系起来思考,看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再确定等量关系,然后列出程式,最后求出方程的解。 用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有两种解法。这是因为任何三者数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写成三个不同的等式,其中两个可构成方程式,另一个是算术关系式。 如: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可写成下列关系式: (1)速度×时间=路程 (2)路程÷时间=速度 (3)路程÷速度=时间 假如求时间,则(1)(2)式为方程式,(3)式…  相似文献   

11.
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等量关系隐含在题意中,由于思考角度不同,所找的等量关系也就不同。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大致有下面七种。一、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写出等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有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关系等。根据这些数量关系可直接写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例如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21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3.5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2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根据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式“速度和×相遇时  相似文献   

12.
一、列方程得应用题中寻找等五关系的方法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等量关系隐含在题意中,由于思考角度不同,所找的等量关系也就不同。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大致有下面几种。(-)根据常见数量关系写出等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有路程、速度、时间,总价、数量、单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等。根据这些数量关系可直接写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例如:“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ZIo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35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2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根据“速度和X相遇时间一总路程”可写出等量关系:每小时共行…  相似文献   

13.
为了考查同学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中考试卷中的应用题是必不可少的.现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几种常见类型分析如下:一、行程问题行程问题的类型很多,有变速问题、相遇问题、遍及问题等.解这类问题必须利用基本关系式:速度X时间一距离.寻找等量关系时,一般可从距离、时间或速度相绔着手考虑.例1某中学师生到离学校28千米的地方春游,开始的一段路是步行,步行的速度是4千米/小时,余下的路程乘汽车,汽车的速度是36千米/小时,全程共用了I小时,求步行和乘汽车各用了多少时间.(1993年吉…  相似文献   

14.
雷丽珍 《湖南教育》2005,(24):42-42
一直以来,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总是一道难题,每次考试或测验,都有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解答。尤其是在一些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行程问题中,往往只有时间这一种量(一般的行程问题中都要有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根本没有明示两个运动体的相向、相遇,或者同向追及是在多少路程中发生的,这就给解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解答的过程中,能引导学生根据题意恰当地设某段路程为单位“1”,并以此为尺子来度量两个或几个运动体在不同的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的长短,就能使数量关系明朗化,将问题化难为易。  相似文献   

15.
行程问题的基本量为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为:路程=速度×时间(s=vt),行程问题除了路程关系,还有关于时间的描述(时间关系)和速度关系.解复杂的应用题时,设未知数,列方程都需要根据相等关系进行.  相似文献   

16.
杨卉青 《甘肃教育》2014,(18):122-122
正行程问题应用题是中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很重要的一类,学生难以理解,不容易掌握。行程问题的题型千变万化,导致许多学生感到束手无策,难以适从。其实认真分析,就会发现行程问题应用题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追击问题和相遇问题,而且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基本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保持不变。下面,笔者就对这两种类型的应用题进行详细阐述。一、追及问题追及问题的特点是同向而行,在直线运动中两者路程之差  相似文献   

17.
“相遇问题”应用题具备典型的结构特征,它的数量关系富有思考性,它的解题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因此,组织好这类题的复习,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很有裨益。揭示特征,归纳解题规律。基本的“相遇问题”应用题在结构上是由两个物体相向运动而形成,且运动时间具有相同的特殊关系。基本的“相遇问题”有三种情况:“相遇求路程”、“相遇求时间”与“相遇求另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在组织复习时,每种情况我设计了一道基本题,采用先练习后归纳整理的方法。在解答后,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题目结构上进行比较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8.
“相遇问题”是六年制小学第八册应用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通过第40页的两个例题讲解了行程中,相向运动求路程和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两个问题,在复习时应抓住“速度和×时间=距离”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19.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找相等关系.不同类型的问题,其基本的数量关系不同,如行程问题有“路程二速度X时间”,工程问题有“总工作量一工作效率X时间”等.但对于某些问题,若换个角度去理解,又可能转化为另一类问题.如行程问题,当把行路视为工作,则路程便是总工作量,速度便是工作效率,这样行程问题就转化为工程问题了.在实际解题中,有一部分行程问题,其路程不确定,此时若能转化为工程问题,巧妙地设总路程为单位1,则速度为1/时间,使用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便为解题找到了捷径.例甲、乙两人各走完…  相似文献   

20.
行程问题是初中常见的应用题.它用到的主要关系式是:速度×时间=距离;距离÷时间=速度;距离÷速度=时间.在行程问题中,除特别指出外.均为匀速运动.当然,与行程问题有关的问题很多.类型多是行程问题的一大难点,主要有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流水行船问题、上下坡问题、火车过桥问题、环形行程、复杂行程等各种行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