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唐湜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新生代”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学术总结。他所谓的“新生代”主要是指以九叶派诗人为代表的年轻诗人群。唐湜对他们大多数人的作品进行了评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而且由此产生了“合流”诗的艺术主张。他的研究对于九叶诗派的最终形成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唐湜的十四行诗和长篇历史叙事诗的缺陷,认为唐湜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方法只有在他的南方风土故事诗中才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然后指出唐湜的南方风土故事诗有着"赤子"情结、"幻美"追求和童话思维的特点,并认为唐湜的所谓"潜在写作"并不能避免受到当时主流写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1981年出版的<九叶集>使得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九人获得了"九叶诗派"的称呼.但通过还原历史,可以发现,在20世纪40年代的诗坛并没有存在过这样一个诗歌团体.它是一个想像与建构的产物,它是诗人、研究者、文学史家的合力的结果.正确认识这一点,是对这些诗人进一步研究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4.
杜甫诗不特善于纪事,亦长于纪历,杜甫诗集中有不少以节令为题的诗歌,"九日"诗就是其中的一类.重阳节在唐代深受重视,杜甫"九日"诗广泛反映了唐代的重阳节习俗,而在主题上则明显地保留了忧郁色彩--既伤老叹悲又忧国忧民.读杜甫九日诗,犹读唐代风俗史,还能感受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相似文献   

5.
冯至先生的《十四行集》一出版就受到朱自清、李广田和唐湜诸先生的赞扬。朱先生称他的《十四行集》"建立了中国十四行的基础"。李先生称他的诗为"沉思的诗"。本文拟从哲理和诗律两方面解读冯先生的《十四行集》。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诗,又称"第三代"诗,泛指继"朦胧"诗之后的一批青年诗人的实验性诗歌.它的鼎盛时期是1986 1988年.在当时,成为风靡全国的"时尚".距今虽然已过去15年多,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仍然值得再讨论.  相似文献   

7.
曹辛之(1917—1995),笔名杭约赫,诗人、书籍装帧艺术家。1981年7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和穆旦九位诗人的诗合集《九叶集》。次年4月,曹辛之花了一个多星期写下了这封长达16000余字的至辛笛、唐湜、唐祈信,对如何评价"九叶派"和其它新诗流派、如何看待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国统区文学,十分坦率地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此信对研究"九叶派"和四十年代文学、研究中国新诗历程和研究八十年代初文学界的复杂状况,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陶麟老师在题为<"诗三百"辨>的文章(载<中学语文教学>2000.6)中对"诗三百"进行了考证,提出了"诗三百就是<诗>三百,而不是‘诗三百’,更不是<诗三百>"的结论,对长久以来认为"诗三百"就是<诗>的代称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令人耳目一新.但我觉得陶老师的论证对其结论的支配力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黄遵宪的诗人地位是人所周知的,但他的诗界革命的综合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诗界",然而,这一点却又往往是被人们所忽略.黄遵宪的大使参赞工作便于他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借鉴别国变法成功之经验,唤起民众变革现实的欲望,以"诗界革命"为突破口进行思想革命成为黄遵宪人生的主要内容.从本质上说,黄遵宪既是一位觉悟很早,自觉程度很高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师夷长以制夷"积极尝试者,还是一位兴教育、开民智的主动实施者.他的"诗界革命"几乎包涵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有的进步因子,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次预演."诗界革命"以及围绕诗界革命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渠道和措施成为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李春平的官场小说与"权力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陕军"的新生代中,李春平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一系列作品使他在全国文坛声名日隆.新作长篇小说<步步高>着重表现了执政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智慧这一主题,出色地塑造了一位富有执政智慧的现代领导者形象,而小说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首先提出了"权力美学"的概念,并进行了各个角度和层面的艺术表现.这部小说似已引发了新一轮的官场小说热.  相似文献   

11.
汤显祖是晚明戏剧宗师,也是一位杰出的戏剧理论家。他的戏剧观的核心是“唯情说”,强调创作要以情为主,高扬“唯情主义”的大旗。他非常注重作品的内容,强调作品的“意趣神色”,蔑视外在形式的束缚,从而确立了自己浪漫主义的戏剧创作原则,成为后世戏剧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也"、"就"、"又"这些起到语用标记的词在文章脉络发展,反映人类对话语控制,体现人类元语用意识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人类对自己的话语会进行有意识地监控,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交流沟通,让听话人明白自己的目的、态度,而这种元语用意识就通过这些小品词体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在仕途失意之后,继承古代士大夫发愤著书的传统,用创作来宣泄自己的苦闷、寂寥的情绪,从中寻求慰藉;另一方面他坚持"文以明道"的思想,积极关注现实,用文章来阐明圣人之道,反对忽视内容、只重外在形式的创作。因此,其文学创作才会在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中唐文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诗作家,唐顺之与心学人物有着密切的交往,并在心学思潮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在哲学上,唐顺之提出了“天机说”,在为学宗旨上主张“欲根洗尽”的同时,又强调“天机自然”。在学上,唐顺之则提出“本色论”,要求诗创作表现建立在作家自然本性基础之上的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5.
在汤显祖不到30岁时,曾根据《霍小玉传》作《紫箫记》,但未成,十年之后,汤显祖在南京身居闲职,又作《紫钗记》。时隔十年的两部作品相比较,彰显了汤显祖的文学创作在审美原则、创作手段、艺术语言上所发生的重大转变,而《紫钗记》在他的戏剧创作史上也成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相似文献   

16.
储光羲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其山水诗虽不能与王、孟比肩 ,却具“清而适”的艺术审美特征 ;尤其是他的田园诗 ,既多且好 ,深得陶渊明“真朴”之精髓。在中国田园诗史上第一次描写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农耕事象与民俗村风 ,扩大了田园诗的表现范围 ,丰富了田园诗的美学意蕴。同时 ,诗人以田园生活抒情言志 ,开创了比兴体的田园诗格。储光羲与王维、孟浩然在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中的地位当是鼎足而三的  相似文献   

17.
杜甫是唐代伟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被后人所传诵。在诗学理论上,他提倡“健笔凌云”的诗风,主张“清词丽句”,并以此和为个人诗歌创作的艺术借鉴标准,构筑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从《梧门诗话》看法式善的唐诗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式善是乾嘉时期重要的文论家。《梧门诗话》是法式善历时多年所撰成的一部诗话著作。在这部诗歌理论作品中,法式善评点了清代乾嘉诗坛的众多诗人诗作,提出了自己的"唐诗观"诗歌理论。法式善的"唐诗观"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法式善在对唐诗的接受中,其诗论主体意识一旦形成,便产生了一种向后延伸的历史积淀,为自己及其后诗作追随者对唐诗的接受和评价定下了一个主调。二是诗话中对王孟诗渊源的探讨及其"清"、"淡"艺术风格的寻绎。  相似文献   

19.
陆山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11):102-107
中唐诗人韦应物,在一般读者心目中的印象总是“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至于韦应物的诗,学者们几乎都评为风格平淡。所谓“意致简远超然,似其为人”。平心而论,韦氏之诗的确有不少平淡简远的作品可与他立性高洁之行互为表里。不过,如果仅仅用“平淡”二字来概括他全部作品的风格,显然是片面的。因为我们在韦氏的作品里,除了看到他平淡的一面,还看到他激愤的一面。本文旨在论述韦应物如何将其愤慨之情形诸于诗,同时也将举证他确有上乘的平淡之风的诗篇,并略论他愤慨与平淡这两方面之外的一些作品,以证明韦应物诗歌不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