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说长道短     
趿拖鞋与精神文明大主题并不一定要用大文章来表述,有时选一个角度,叙述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且人人都能做到的小事,指出问题,提出忠告,告诉人们改正一些陋习,往往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北京迎亚运街头扫瞄:“小节”不小》(见8月8日新华社新闻稿)就是从小处入手,反映精神文明这一较大主题的报道。文章开头处北京街头的几个小镜头,使人感受  相似文献   

2.
龙和南 《网络传播》2007,(11):34-35
十七大召开期间,大江网充分发挥报网互动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为网民展现了党的十七大盛况及江西代表团的活动,圆满地完成了本次盛会的报道。 这也是大江网继2007年全国“两会”之后,再次赴京直击重大会议现场。可以说,大江网在十七大报道过程中敲定的每一个选题,撰写的每一个文字。捕捉的每一个镜头、拍摄的每一个视频都凝结着网站所有采编人员的心血。  相似文献   

3.
通讯的大话题。可以通过选择小角度、小侧面进行诠释,即“以小见大”、“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经过选择的事实,作为一个“剖面”、一个“片断”,可以是一个典型的细节、一个典型的镜头、一段真实的故事,但叙述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苏俊 《声屏世界》2014,(6):21-22
“我的镜头会说话”。就是通常所说的镜头语言,也是每一个摄像师所追求的意境。人们可以通过摄像机拍摄出的画面看出拍摄者的意图。从其拍摄的主题及画面的变化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思想。从专业角度看.镜头语言大致可以从景别、角度、运动方式、长度等方面区分和归类,不同形式的镜头会有不同的语言定义。在实际操作中,新闻摄像可以用理论去尝试解释每一个镜头背后的含义。可往往很难用这套分类去拍摄每一个镜头,因为过于的依葫芦画瓢、简单的照搬,镜头都会呈现一种机械化和程式化的语言,使得镜头缺乏生命力,缺少色彩。  相似文献   

5.
每部电视作品都由若干段落组成,每一个段落又由几组画面组成,而每组画面则由几个不同韵镜头组合而成。镜头是作品中最小的单位,但无论多大的片子都是由一个一个镜头组接形成的。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是有规则可循的。在实施这个规则时,有几个起码的先决条件值得注意: 1、按作品的思想内容来组接镜头。所组接的镜头要符合事物的规律,有逻辑程序。各种事物的运动都有规则,在编画面时应按规则组接到合适的点上,这样的镜头组接才有效果。2、按拍摄方向组接。镜头移动的总体方向要一  相似文献   

6.
周明华 《今传媒》2004,(3):38-38
陕西省委副书记、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花了一天半时间,与一名电视台摄像记者一起,走街串巷,抓拍到十多个“污点”镜头。5月17日在一次会上放出那些录像:某街头摆满麻将桌;政府某部门办公室公务员上班打瞌睡、嗑瓜子聊天等。这些“污点”令会场一片寂静,有些部门领导看到自己所辖单位的不光彩镜头,头上冒出了汗珠。(据《人民日报》5月20日报道)  相似文献   

7.
在无锡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开办仅半年的《街头掠影》是最受观众欢迎的栏目之一,它通过摄像机镜头,从观众所见到、甚至熟知的事实中觅出新闻,内容取材于街头所见。栏目的开办是从一偶然的事件中得到的启发。去年5月,无锡市进行市容市貌的整顿。星期天,一位记者在北栅口广场观察了半个多小时,发现驶过的十五辆公共汽车竟有十辆车身上沾满了泥土,不少车厢玻璃被灰尘蒙得厚厚的。由于车辆的流动性大,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中的镜头是指摄像机每拍摄一次所摄取的一段连续画面。镜头是由画面构成的,但镜头并不等于画面。“在电视屏幕上,有时一个画面就是一个镜头,有时一个镜头由许多画面组成(傅桃生《电视新闻采编技巧》)”。不难理解,所谓电视新闻“第一镜头”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播放的电视新闻片中出现的第一个画面或者属于一个镜头的多个画面。读者阅读报纸杂志,首先阅读的是文章的标题,不管文章写的怎样,一个新颖、形象、深刻的标题就会引起读者的注目。同理,观众收看电视新闻,进人观众眼帘的“第一镜头(画面)”恰恰具有文章标题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美国夏威夷群岛有一家《火奴鲁鲁广告者》报。该报为了纪念创刊125周年社庆,特地创作了一期版面足有四张乒乓球桌那么大,可供8000多人食用的“大蛋糕报纸”。高明的糕点师用面粉、奶油、巧克力、糖霜等原料,在大蛋糕上制作出该报创刊纪念日那天的专刊版面,新闻评论、消息和标题都清楚可见,每一个标点符号均是一棵樱桃。纪念日那天,人们在读了上面的新闻,大饱眼福之后,又开始吃“报纸”,大饱口福。参加纪念的人吃了一中午,连“报纸”的边都没有吃完。法国巴黎曾出版过一种叫《美食》的小报,小报上的新闻是用可食用的印刷染…  相似文献   

10.
<正>在所有电视镜头中,特写是景别最小的一类,画面中被摄主体大、环境范围小、被摄对象的局部充满画面,对人眼产生的视觉冲击最为强烈,由此作用于人的心理震撼力量巨大。所以,特写被认为是最具表现力和冲击力的镜头。以拍摄一家花店为例:在全景和中景镜头中会出现琳琅满目的花卉,有玫瑰、百合、郁金香等等,而特写镜头则只是一朵玫瑰花或者玫瑰花的一个局部。我们很难在大景别镜头中注意到玫瑰花上的水珠,而在特写中一粒水珠  相似文献   

11.
冷暖人生     
镜头一:重庆忠县,一个忘了名字的小村庄的田梗上……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是在2003年2月的某一天。我们扛着机器一脚深一脚浅。  相似文献   

12.
电视艺节目的录制大都是由多台摄录设备一次合成的,他们把每一个艺节目按照人们的视觉欣赏习惯,分割成了各种各样的画面并重新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可看性很强的电视艺节目。由此,也就产生了一个电视行业的专职岗位——导播。导播的任务是要尽一切的能力和手段去实现节目编导们的创意和构思,并且还能锦上添花。他在节目的录制过程中要充分理解节目的创意;熟悉节目的形式、内容、舞台调度、灯光效果;熟悉艺术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设置相应的拍摄机位;调动摄像员变换机位、镜头、景别;在体现节目的构思和总体创意下进行镜头的切换和组接。所以,一个节目导播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导播的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的高低,他的切换直接体现了这一个节目的艺术质量。  相似文献   

13.
周鸿 《声屏世界》2001,(11):53-53
笔采写过一条狗咬人的新闻。1998年10月,我在南康市街头采访,正巧看到一环卫工人被一条狼狗咬伤,于是立即扛起摄像机,拍到了环卫工人疼痛难忍、110迅速赶到将环卫工人送到医院救治、将咬人狼狗击毙等镜头,并就此采访了市民以及环卫、防疫部门负责人,制作成新闻评论《城区养狗,贻害无穷》。新闻播出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4.
《电子出版》2003,(12):14-14
越来越挑剔的客户让越来越多的数码相机粉墨登场,在这个大潮汹涌的数码时代,一个极富个性的“精灵”出世了。索尼公司出品的DSC—U50数码相机默默登台,却迎来了众人的欢呼与赞扬,特别是一群群时尚mm的尖叫声。这个古怪的“精灵”改变了索尼一成不变的以往呆板的镜头设计,全新的旋转镜头,秀出了个性,提供了。  相似文献   

15.
《现代声像档案》2005,7(6):56-57
热感相机通常能辨别出镜头中人是否在撒谎——被恐怖事件吓怕了的美国人正考虑将这一新技术用于机场安检。在一次小范围测试中,高清晰度热感相机测谎的效果几乎能与传统测谎仪媲美。但也有部分专家对这一实验结果表示怀疑。美国霍尼威尔实验室和Mayo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共同设计了一个实验项目,希望通过它证实,人在撒谎时眼睛周围温度将快速上升,在热感相机或夜视仪镜头中体温升高部分将变成明亮的红色或橙色。  相似文献   

16.
在新媒体时代,普通人越来越多地成了可以活跃在电视上的主角,电视与普通人之间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互动.其中街头采访便是实现普通人走上电视并与电视进行互动的一种渠道,这种街头随机采访把镜头对准普通人,让他们能在一些媒体前面说出自己想表达的话,颠覆了媒体以往高高在上、我说你听的传统被动接受模式,使媒体更加"接地气".本文以央视和塔里木大学学生的街采作品为例,探讨电视街头采访实操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晓坚 《今传媒》2005,(9X):31-32
江苏某早报新一轮改版,在“改版宣言”中,有这样一段令人心动不已的、颇具煽情意味的话:“挥刀割断传统‘街头小报’的精神脐带,用‘都市大报’嘹亮的啼哭叫醒六朝古都活力的清晨。它艰难但却是勇敢地扬弃‘街头小报’的习性:浅显却缺乏深度、  相似文献   

18.
1998年7月6日,在夏威夷檀香山的一个大型展览馆展出了夏威夷土居民于1897年致美国参议院的申诉书,反对拟议中的美国对夏威夷群岛的吞并。申诉书长达556页,包括有21169名当地居民的亲笔签名。这个数字超过了当地居民的一半。这份历史件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法律件中心借来的。展览会开幕不到半年,就有成千上万的当地居民络绎不绝地来馆参观,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寻找着他们各自祖先的签名。  相似文献   

19.
杜娟 《新闻窗》2015,(3):38-39
一个好的电视画面需要编辑工作者将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主题进行全面的编制,组成一幅具有欣赏力、美感较强的电视镜头。电视节目在编辑完成后,观众通过对每一个镜头的观赏看到整个故事的发展情节,使得每一位观众在欣赏时获得各种美感的电视节目资源,同时也感受到隐藏在电视节目画面里面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情感信息。因此,电视节目画面在后期制作编辑时必须要保持节目画面具有一定的逻辑贯穿性和完整画面性,  相似文献   

20.
《新闻前哨》2006,(11):F0002-F0002,F0003
湖北日报“焦点”摄影专版100期了。这是一个在波澜壮阔的中国报业改革大背景下诞生的新栏目,两年来,记者将镜头对准国计民生的焦点,想读者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将镜头赋予更多思想内涵,力争做“思考的相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