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子性刚     
背景链接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别署龙子犹,又号墨憨斋主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戏曲家、通俗文学家。和其两兄弟冯梦桂、冯梦熊并称为“吴下三冯”。  相似文献   

2.
父子性刚     
背景链接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别署龙子犹,又号墨憨斋主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戏曲家、通俗文学家。和其两兄弟冯梦桂、冯梦熊并称为“吴下三冯”。  相似文献   

3.
冯梦龙,字犹龙,明末苏州府长洲县人。是博学卓识的通俗文学家,又是颇有政治抱负和政治才干,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爱国者。他一生著作编纂的书很多,尤以“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脍灸于世。由于当时通俗文学家不为学者所重视,所以他的生平史料很少。现有史料有的不准确,有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多年来,我们于冯梦龙生平及思想颇加留意,最近又承日本  相似文献   

4.
①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戏曲家、通俗文学家。字犹龙,原籍属今苏州市。冯梦龙出生在这座文化名城中的一个书香之家,又恰逢明朝资本主义萌芽之际,传统的孕育、时代的感召,把这位天才造就成为中国通俗文学史上的大功臣。②冯梦龙少有才气,和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为“吴下三冯”。其兄梦桂是著名画家,其弟梦熊是著名诗人。三兄弟中,以冯梦龙的成就为最大,故有“吴下三冯,仲者为最”之说。  相似文献   

5.
冯梦龙与《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似乎已为学界所认定。但是翻检一下现行的几种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以及一些比较权威的评价冯梦龙及其《三言》的文字,不难发现,在评价冯梦龙时几乎众口一词,都认为他是一位通俗文学的倡导者。他在《三言》以及其他通俗文学的编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在评价《三言》时,也往往只把它看成是由冯梦龙编选的包括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的小说集。因此,在论及冯梦龙时往往很少涉及《三言》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在论及《三言》时,也很少涉及冯梦龙的思想和小说理论。基于这  相似文献   

6.
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和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是明代拟话本小说的杰出代表。冯梦龙明确地提出了“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著书目的,表达了他“以欲反理”的观点。凌蒙初认为冯氏“三言”“颇存雅道,时著良规,一破今时陋习”,继而编写了“二拍”。他们把唐宋的空灵高雅的士大夫文学转向充实浅俗的市民文学。在“三言”、“二拍”中,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很大篇幅,这部分作品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新兴的妇女观。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7.
刺幽王弃良用邪,国事危急。集释是天疾威①,敷于下土②。谋犹回逾,何日斯沮③?谋臧不从,不臧复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④!①《集传》:“曼,幽远之意。”《译注》:“曼(mtu民)天,即皇天、老天之意。疾威,暴虐。”②《传》:“敷,布也。”《译注》:“下,指天下。”上二句言皇天暴虐无道,灾难遍布天下广《传》:“回,邪。适(yu育),辟(僻)。”《集传》:“犹,谋。沮,止。”《译注》:“谋犹即谋略。斯,助语。”二句言政策谋略邪僻,哪天结束这错误?另一说是:《传》:“沮加咀),坏也。”《传流》:“何日斯沮,言…  相似文献   

8.
《灌园叟晚逢仙女》是一篇新入选的课文。这篇课文中有几个问题,很值得探讨研究。 (一)作者、作品和时代背景及作者写作意图应该怎样介绍?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作者有个概括的了解,但不宜过多,如介绍作者时,指出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子犹,明代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他博学多能,编过不少书,但最大的成就还是在编辑短篇小说集《三言》方面。《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本文选自《恒言》。作者在《恒言》自序中说,写书的目的是想通过小说来劝喻世人、警戒世人、唤醒世人。当然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及世界观的局限,他想用以教育人的作品,并不全是进步的,所以读时应该批判接受,教师可不必引导学生去阅读《三言》。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封建时代,劳动人民普遍受着封建官吏和地主豪绅的残酷剥削压迫。他们有冤无处申,有苦无处诉,因此,作者在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而又无可奈  相似文献   

9.
<正>《灌园叟晚逢仙女》是清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一篇名作。白话小说初盛于宋,再盛于明。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1574—1646)于明天启(1621—1627)时,因“贾人之请”将其所搜集的古今小说选一百二十种先后纂辑成书,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后人简称为“三言”。它是我国宋元明三代白话短篇小说作品的总集。《灌园叟晚逢  相似文献   

10.
《型世言》词语札记丁晓山话本小说集《型世言》十卷四十回,明末钱塘(今杭州)人陆人龙著,约刊于明崇帧初年。其刊刻时间略晚于冯梦龙的“三言”,而与凌初的“二拍”差不多同时。此书问世不久,战乱即起,朝代鼎革。故而书目未见著录,学者也未提及。湮没已久,不为人...  相似文献   

11.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灌园叟晚逢仙女》,选自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编“三言”之一的《醒世恒言》。解放后曾改编成电影《秋翁遇仙记》。明代中叶,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市民阶层的壮大,为中国古代小说开拓了以描写世态人情为对象的广阔天地。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  相似文献   

12.
冯梦龙是我国明代的一位杰出的通俗文学家。其所编著的民歌集《挂枝儿》和合称为“三言”的话本集《喻世明言》(原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早已脍炙人口了。但是关于他的生平事  相似文献   

13.
“三言”与苏州、“三言”的作者冯梦龙与苏州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苏州府志》等地方志集中地反映了这种关联,并在商贸业、蚕桑业、释道、世风等方面体现了地域与文学、市民社会与市民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明朝末年湖州籍作家凌濛初所编纂的拟话本小说专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与当时冯梦龙编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个话本集齐名,世称“三言”、“二拍”.“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最高成就,不仅在当时甚至对后来的文学都有一定的影响.它们的出现,使话本和拟话本到了更有意识的编撰和大量流通阶段.凌濛初的“二拍”无论从思想性看,还是从艺术性看都比“三言”逊色,书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封建糟粕.但由于它反映了明末广泛的社会生活画面,尤其是写了明中叶开始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新兴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等种种情况,里面不乏民主性精华;且又是典型的文人模拟话本形式的书面文学,为此它仍不失为有影响和代表之作,颇受  相似文献   

15.
《三言》是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的代表作,是三部书、120篇小说的总称。《三言》中多数作品是冯梦龙在前代小说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创作的;在加工、整理前代小说的再创造过程中,冯梦龙融进了大量自己的思想观点,对以往小说表露出的妇女观有意无意地作了修整、变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四册《灌园叟晚逢仙女》一课的自读提示言:“冯梦龙编订的《古今小说》(即‘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保存了不少宋元‘话本’……”其括号中的文字已表明:《古今小说》即“三言”的总称。笔者认为,所说欠妥,值得商榷。 查有关资料可知,《古今小说》  相似文献   

17.
冯梦龙在《三言》中,对“奏雅”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的,即传统的惩恶劝善的主题.当然现实中恶多善少,所以冯梦龙在《三言》中惩恶的的篇幅是比例比劝善的篇幅比例高,本书中最惊心劝魄的最震撼人心的是信任和承诺及不朽的生命和生死不渝的友谊.书中还增加了明代一些故事这也给文章添加了一种现实的厚重力量.  相似文献   

18.
《警世通言》是明代短篇白话小说代表作“三言”中的一言,是一部题材多取自稗史或传说,有宋元旧作,也有明人拟作,经冯梦龙润色加工的世情小说。在《警世通言》中,不仅有表现侠骨义气的作品,也有宣扬封建道德的篇章,更少不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才子佳人小说。  相似文献   

19.
冯梦龙(1574——1645),字犹龙,别号颇多,有龙子犹、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绿天馆主人、可一主人、无碍居士等十几个.他是明代后期著名的通俗文学家,一生中所编撰的话本、戏曲、民歌、散曲、笔记小品等不下五十种,涉及到当时通俗义学的各个方面,因而有人称他为“全能通俗文学家”.我以为冯梦龙的“全能”,不仅仅体现在对通俗文学作品的撰写上,还因为他在通俗文学理论上也颇有建树.尤其是他提出的“适俗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可说是独标一帜的.  相似文献   

20.
“金学”研究的新贡献──评陈昌恒《冯梦龙·金瓶梅·张竹坡》陈东有在古典小说作家、作品和评点理论研究领域较有成就的陈昌恒同志,最近又出版了他的新著《冯梦龙·金瓶梅·张竹坡》(武汉出版社1995年出版)。这部33万字的学术专著把他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了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