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史记》关于范增的记事有六件:建议立楚王孙心为王;被楚王心任命为末将;劝项羽急击刘邦;鸿门宴上,要杀刘邦而未杀成;参与项羽分封王侯;陈平用反间计,使范增离走,发病而死。范增是握有兵权且卓有远见的战略家。范增与项羽的分歧,主要是对待义帝和刘邦的态度有很大不同。项羽杀义帝,破坏了范增的战略。范增始终没有获得项羽的信任,项羽很多军事行动不与范增商议而单边行动。范增的政治文化意义是国君(王)不信任忠臣,不采纳忠谏,会导致忠臣、国君乃至国家的灭亡。另一意义是贤士要择主而事,贤君要会重用有才之士。  相似文献   

2.
王勇 《学习之友》2009,(4):21-21
刘邦登上皇位后,曾这样评价项羽:“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范增辅佐项羽忠心耿耿,却为什么不能被项羽一用到底呢?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中有三处涉及到玉文化礼制,这是故事情节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不可忽视。玉文化礼制一:“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看项羽,又举着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多次示意,项羽却一直沉默不响应。范增要表示什么意思呢?结合《史记·项羽本纪》全文,项羽召刘邦来鸿门,原因有三:其一,刘邦已经攻破了咸阳,又在函谷关驻军,用来阻止项羽入关;其二,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通知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对刘邦这样的行为非常愤怒;其三,范增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  相似文献   

4.
范增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项羽集团中,范增是一个重要人物.特别是在鸿门宴上,范增的表现尤其引人注意.宴会前,他劝项羽对刘邦"急击勿失";宴会上,他先是"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继之又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宴会后,他拔剑击碎刘邦送的玉斗,气得大骂项羽.对于项羽的成败,他比项羽本人还要着急.  相似文献   

5.
许多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选了《史记》中的"鸿门宴"。该文写项羽谋士范增千方百计欲除掉刘邦,宴会前,以刘邦有"天子气"为借口鼓动项羽进攻;宴会开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犹豫不决时,又自作主张召项庄,嘱其"击沛公于座,杀之。"可终因项伯的阻挠和项羽的优柔寡断,致使刘邦逃离虎口,全身而退。范增见此情形,又气又恼,脱口骂日:"竖子不足与谋!"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历史上,“鸿门宴”可以说是刘邦、项羽争霸天下的转折点。正因为刘、项在“鸿门宴”上的种种不同表现,导致刘邦一步步由劣势转为优势,项羽则一步步由优势转为劣势,以至于公元前206—202年的楚汉战争中西楚霸王项羽挥泪别姬, 自刎乌江,酿成千古悲剧。人们对项羽的悲剧命运有一种深深的遗憾,但作为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的悲剧,人们却谈之较少,本文仅谈谈对范增悲剧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一段情节曲折跌宕起伏、重要而又精彩的文字,它叙述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霸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最终刘邦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其中的许多人物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历来为人所称道。两大军事集团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各具...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断,文章塑造了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等个性鲜活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此起彼伏,情节结构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9.
洪方煜 《高中生》2008,(2):36-37
【材料呈现】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大军进驻鸿门,准备消灭刘邦,经项羽叔父项伯的调解,刘邦亲赴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设宴相待。宴会上,项羽谋士范增命项庄舞剑,伺机刺杀刘邦,项伯见势不妙,也拔剑起舞,以掩护刘邦。"鸿门宴"后,项羽带兵进入咸阳,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相似文献   

10.
楚汉战争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场著名的战争,势力强大,拥兵四十万的楚霸王项羽,败在了势单力薄、拥兵十万的汉王刘邦手下.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如项羽优柔寡断,不能任用贤臣良将,而刘邦却能做到果毅决断,任人唯贤;项羽残暴无情,见识短浅,而刘邦却能做到仁爱保民,深谋远虑;项羽年轻气盛,好勇斗狠,刘邦却世故老成,聪明机智;项羽率直鲁莽,刘邦却持重刻深.二人的性格、品行决定了他们在用兵上能不能听取谋士的意见,暴躁耿直的项羽只有一范增为谋士.却不能听从其谋划:聪明机智的刘邦有张良、萧何、曹参为其出谋划策,时时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11.
统编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里的“玉块,课本注释为:“半环形的佩玉。‘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我认为:这条注释欠明确。因为看了这条注释后,人们不禁要问:范增和项羽事前并没有约好,项羽怎么知道举玦就是暗示自己下决心杀刘邦呢?  相似文献   

12.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秦朝末年,项羽经过钜鹿激战,歼灭秦军主力,威名大振,率四十万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开往关中。而此时刘邦已捷足先登进入关内,并派兵把守函谷关,俨然以关中王自居。面对着轻松窃取胜利果实的刘邦,项羽焉能甘心?而曹无伤的告密、范增的“望气”进一步激怒了项羽,一场大战如箭在弦。但是故事的发展却出人意料:刘邦接受了项伯的建议至鸿门“道歉”,项羽一反常态,对范增的“杀刘”暗示不予理会,对项伯的公然“护刘”熟视无睹,对樊哙的闯帐虽怒斥却又礼遇有加,对提供情报的曹无伤轻易出卖,对刘邦的借故逃脱毫不在意。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在《鸿门宴》中,让许多独具个性的历史人物出席,诸如项羽和刘邦、范增和张良、项庄和樊哙,卓立于其中者当推樊哙。诚然,别说同项羽、刘邦,即便同范增、张良相比,樊哙也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仅是刘邦麾下区区“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角色而已。然而,由于他,鸿门宴上剑拔弩张、势不两立的紧张形势才得以缓和。事实证明,刘邦与项羽的强弱胜败正是以此宴会为转折点的。所以,说樊哙身系刘邦及其军事集团的祸福安危、生死存亡,盖不算溢美。作为文学典型,其形象随着斗争或张或弛愈来愈饱满,以至光彩照人。灭秦之后,项、刘两大对峙着的军事…  相似文献   

14.
鸿门宴上,项羽不听从谋士范增的计策,致使刘邦逃脱。范增不顾礼仪,当众大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其中的“竖子”相当于现在人们常说的“这小子”,是我国古代口语中常见的鄙视或辱骂之词。  相似文献   

15.
先听喳喳讲故事~西楚霸王的故事其实是这样子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项羽与刘邦苦战5年,刘邦逐渐占势优势,公元前203年底,项羽军队遭刘邦军队围攻于垓下,在四面楚歌下,项羽军队人心涣散。大  相似文献   

16.
《鸿门宴》中涉及到有关玉文化内涵的玉(?)、玉壁和玉斗三件玉器,是故事情节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不可忽视。"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 项王默然不应。"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看项羽,又举着所佩带的玉(?)向项羽多次示意,项羽却一直沉默不响应。范增举"玉(?)"有何文化内涵呢?研读《鸿门宴》全文可以知道,项羽设鸿门宴的目的是要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的。  相似文献   

17.
楚汉之争的故事,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理想英雄,若在今日的中国,定是少男少女崇拜的对象。刘邦却是“好酒及色”连结发之妻都厌恶他的为人。但在楚汉之争中,刘邦屡败屡战,垓下之围一战而足天下,项羽百战百胜,垓下之败一战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原因何在?古有定论:项羽有一谋士范增而不能用,刘邦却能驾驭韩信、萧何、张良等能臣武将,  相似文献   

18.
从项伯舞剑谈起在著名的“鸿门宴”上项羽的谋士范增唆使项庄乘舞剑之机妄图谋害刘邦。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项伯也拔剑起舞,几次挡住了项庄的剑,使刘邦安然无恙。刘邦这次之所以能够脱险,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应当归功于项伯具有较强的注意分配能力,即在同一时间里项伯既能得心应手地舞剑,又时时注意护卫刘邦,致使范增、项庄一伙的歹毒行为未能得逞。什么是注意的分配呢?注意分配指的是人们在任  相似文献   

19.
“四面楚歌”的故事 秦王朝灭亡后,有两支势力争夺统治权,一支由项羽率领,一支由刘邦率领,刘邦和项羽的生死决战发生在一个叫垓下的地方(在今安徽境内),在经过激烈的交战后,刘邦的军队包围了项羽和他的军队。  相似文献   

20.
有人在评价"鸿门宴"时说是项羽的刚愎自用、妇人之仁导致了刘邦从他眼皮底下溜走。是的,项羽真的很刚愎自用,不然不会中离间计离弃亚父范增,也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