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等光学设备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它们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工作的。中考主要考查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性质、虚像和实像的成因及光路作图。考点速览考点1: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性质照相机的镜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幻灯机和投影仪的镜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相似文献   

2.
求解透镜组成像的有关题目是有一定难度的,即在对透镜组中各透镜依次成像时,前次成像的像距与后次成像的物距之间关系的确定;对成实像或成虚像的判断;对实物成像和虚物成像的物距处理等问题上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所以一直是教学中的难  相似文献   

3.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部分在中考命题中出现概率达90%,多以填空、选择、实验、作图等形式出现. 例1 把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0 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的主光轴上距透镜30 cm处,则在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倒立等大的实像解析:太阳光可看作平行光,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一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物距大于焦距时,我们用光屏承接实像。当光屏到透镜的距离适当时,从光屏上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所成的实像。在此,我们要探讨的是:如果不用光屏,又能否看到实像呢?为此,我们做了如下实验。  相似文献   

5.
我们用函数图线来讨论透镜成像的规律。先将透镜成像公式(1/u)+(1/V)=(1/f)变换为:V=((fu)/(u-f)),取焦距的绝对值为坐标轴的单位长度,作出函数图线,其中曲线 OA 及BCD 表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虚曲线 OE 表示凹透镜成像的规律。由图线可知透镜成像时有如下的规律。(1)凸透镜成像时,u>f成实像,物和像在透镜两侧,物距、像距均为正。u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影响凹透镜成像而产生会聚作用的几种因素,如介质折射率、透镜球面曲率半径等;给出了薄凹透镜发散/会聚临界角;辅助透镜临界物跑与两透镜焦距、两透镜距离的关系,从而澄清了凹透镜不能会聚产生实像的概念及产生实像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我们知道,凸透镜可以成实像,实像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把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还能成像吗?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很简单:当然不能成像!然而我们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暗室中把凸透镜固定,把点燃的蜡烛放在透镜的一侧,在透镜的另一侧用光屏观察烛焰的实像。当烛焰由远逐渐移近透镜时,所成的实像由近变远,且越远时像越大,当烛焰恰好移到焦点处时,在屏上仍能看到相当清晰的倒立实像,不过一般实验时用的光屏较小,而成的像却很大,不易观察  相似文献   

8.
1透镜作图作特图点:依据:实验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透镜后,经过焦点或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简称平行到焦点;根据光的可逆性,从焦点发出或延长线经过焦点的光线,通过透镜后,将变成平行光线,简称焦点到平行。另外,经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常原见因错是误没:有注意平行到焦点,焦点到平行这样的形状,后两图的错误是没有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即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2规律的理解及记忆2.1、实验结论(1)u>2f倒立、缩小、实像f2f(3)u相似文献   

9.
题例1(2013·扬州)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1)如图1甲,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透镜向(上/下)调整.(2)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能成倒立、的实像;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左/右)移.(3)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乙),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左/右)移.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影响凹透镜成像而产生会聚作用的几种因素,如介质折射率、透镜球面曲率半径等;给出了薄凹透镜发散/会来临界角;辅助透镜临界物距与两透镜焦距、两透镜距离的关系,从而澄清了凹透镜不能会聚产生实像的概念及产生实像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第十二册中凸透镜成像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做好此实验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a.实验对蜡烛与光屏间距离的要求。 此实验是在保持蜡烛与光屏不动的前提下,当凸透镜离蜡烛近,距光屏远时成放大的实像;反之则成缩小的实像,并且两次成像要清晰。根据几何光学中的相关规律,能够成两次清晰实像的条件是蜡烛与光屏之间的距离大于 4倍焦距。 b.蜡烛与光屏间距离的确定。 ①粗测凸透镜焦距: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形成一个与凸透镜等大的亮斑 (而不是成像 );然后反复调节透镜和光屏位置,当光屏上所成亮斑的大小不随光屏的移动而…  相似文献   

12.
透镜成像规律是“光的直线传播”一节中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光屏上为什么只能接收实像而不能接收虚像,成像的虚实、正倒、放大及缩小情况的判断,成像过程中物移动速度与像移动速度的比较,以及将透镜遮去一半则成像情况如何等问题往往要么束...  相似文献   

13.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告诉我们:位于一倍焦距上的物体经透镜折射后不成像,在一倍焦距以外的物体经透镜折射后成倒立的实像,这个实像既能呈现在光屏上,又能被眼睛观察到。然而,进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发现:眼睛通过透镜能观察到位于一倍焦距上的物体的像,在靠近透镜处观察到的位于一倍焦距以外的物体的像不是倒立的而是正立的,眼睛在成像处观察却不见像,这是为什么?是成像规律有误,还是  相似文献   

14.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我们常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教学,使烛焰、光屏置于透镜两侧,调整其高度,使三者中心置同一高度,改变物距,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利用光屏中央是否能接受到清晰的像来确定像的虚实,根据光屏上所成像的大小来判定像相对于物是放大还是缩小,这样做既形象又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在处理当“u=f”时不成像;“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时,其实验的精确程度很难控制(因“火苗”晃动,仪器本身的精度等原因),为帮助学生记忆,并加强对其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我们也可以利用透镜成像作图法(初中不作要求,但通过作图能有效地帮…  相似文献   

15.
透镜的焦距决定了其成像的品质和规律,是反映透镜特性的基本参数之一.对于凹透镜焦距的测量则是物理光学实验中的一项基本实验内容.本文中利用透镜的高斯成像公式来测量凹透镜的焦距,即借助一凸透镜得到所测凹透镜的虚物,该虚物经凹透镜成一实像于挡光板上,通过测量该凹透镜的虚物距和实像距,代入高斯成像公式求得焦距.改变凹透镜和挡光板...  相似文献   

16.
“透镜成像公式”课题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推导透镜成像公式,在教学调查中发现,不少教师只是按照课本的顺序,以凸透镜成实像为例,从透镜成像的光路图出发,利用光路图中的两对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关系,推导得到公式1/u 1/v=1/f,然后介绍符号法则,将公式推广到凸透镜成虚像及凹透镜成像的情形中.  相似文献   

17.
张勇 《考试周刊》2014,(92):144-144
<正>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倒正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3.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过程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能在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中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参与物理课堂教学,并能够让学生体会探究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8.
凸透镜成像实验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实验,也是中考热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操作,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判断凸透镜成像时有两个分界点:一倍焦距是凸透镜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即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不成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的实像;物距小于一倍焦  相似文献   

19.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及其成像规律的应用历来是中考光学命题的重点,主要考查透镜的焦距测量及探究,实验的调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数据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等.现以2007年中考题为例说明.一、猜想假设型例1(河南省)冬冬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  相似文献   

20.
凸透镜成像是教学中的重点 ,在实际中应用也很广泛 ,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这一知识有深刻的理解 ,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以便较准确地解决有关的问题。一、凸透镜成像有多少课本中主要讲了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这是必须搞清楚的 ,但为了对凸透镜成像的过程有更全面的了解 ,本文再谈一二。1 .当物体在无限远处 ,它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射在凸透镜上 ,经折射后会聚在透镜另一侧的焦点上 ,这就是物体的像 ,其实它只是一个点 (见图中物体 1和实像点 1′)。2 .当物体逐渐向凸透镜靠近 ,待其移到距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时 (见物体 2 ) ,经凸透镜后形成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