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报农村版经历了从80年代末的鼎盛时期到90年代的式微期,从2003年开始,陆续有了《经济日报》、《河南日报》等党报农村版的创刊,这些报纸为农民信息能力的提高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随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向全国人民指出了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工农发展,要采取以工业化来致富农民、以城市化来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来提升农业的新办法。面对这一新形势,中央主要媒体迅速采取了强化“三农”宣传的一系列举措,《人民日报》将《新农村》专刊由两个版扩为三个版,《经济日报》想方设法进一步办好《农村》版;去年12月下旬中宣部组织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和部分省、市媒体记者,集体到江…  相似文献   

3.
2005年7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出一篇新华社专稿《大学生儿子玩“潇洒”农民老父“心口疼”——一老农致信记者痛陈儿子不知感恩:不知在大学里除了学习,还能否学到良心?》稿件发出第二天,《今晚报》、《联合早报》等国内外媒体纷纷转载,紧接着新华网、人民网、新浪、搜狐等数百家网站迅速转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短短三天时间网评足足有上万条,上海《青年报》、《中国青年报》等也纷纷发表评论。8月1日《经济日报·农村版》头版转发了这封老农的来信,还加了编者按。8月24日,《经济日报》专门召开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  相似文献   

4.
2001年1月1日,伴着安徽省委沉甸甸的嘱托——在安徽这个农业大省,办好一份面向农村、农民爱看的报纸,《安徽日报农村版》在江淮大地上破土而出。11年来,作为全省唯一专门服务“二三农”的报纸,《安徽日报农村版》秉承“为农民说话,帮农民办事”的办报理念,努力做好新闻在江淮大地上深深扎根,逐步成长为全省农村地区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报纸。  相似文献   

5.
肖青 《大观周刊》2011,(18):220-220
《经济日报》在2009年年初推出“每周经济看点”专版,报道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现象、新亮点,展示地方经济发展新趋势、新动向。2011年,《经济日报》将“每周经济看点”扩版为三版。本文将从经济新阕报道策划的角度来评析改版后的“每周经济看点”成功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经济日报》于今年4月9日——5月8日,挂出了“来自基层的评论”版头,在一版显要位置连续刊发了配合武汉市国营企业改革报道的6篇评论,论点深刻,有理有据,形式生动活泼,令人耳目一新。无独有偶,《山西日报》于5月19——30日接连在头版头条位置连续推出由工人、农民、大学生、知识分子、老干部撰写的5篇大型系列评论,就当前改革、发展中群众密切关注的问题敞开心扉,各抒已见,让群众自己开导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经济日报》、《山  相似文献   

7.
程雪梅 《青年记者》2006,(18):70-70
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作为地市党报的农民版,如何“念”好、“念”活“农”字经?《廊坊日报·农民之友》版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多方尝试、大胆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传达政策我们党在“三农”问题上  相似文献   

8.
今年以来,经济日报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报道,颇有特色。比如,4月28日经济日报一版以《不吃发菜、少穿羊绒,行不行》为题,指出搂发菜、养山羊破坏大西北草原生态环境,是造成今春北方频频出现沙尘暴现象的原因之一。这条新闻被中央电视台早间新闻《报搞》栏目转播。5月25日,经济日报又在一版头条以《把发菜甘草从“五宝”中除名》为题,报道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作出的抉择:要千里草原,不要眼前小利益。他们把发菜、甘草从传统的“宁夏五宝”中除名,今后只宣传其它“三宝”,坚决取缔私人建甘草加工企业,减少发菜的供应量,并通过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记者》2013,(1):19-19
为提高报道质量,探索新传播形式下面临的挑战和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引导力影响力,本刊特与《河南日报(农村版)》合办“新形势下的农民报、农村版及三农报道”征文。  相似文献   

10.
《农村新报》作为《湖北日报》的农村版,是省委全面指导农村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自然具有省委机关报的属性。在新闻宣传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在“三农”报道中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才能真正体现“为农民说话、帮农民致富”的办报宗旨,当好“农民致富的参谋,基层干部的帮手”。那么,怎样才能唱响“三农”报道的主旋律呢? 一、唱响主旋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三农”工作新形势,理直气壮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新台阶,农产品实…  相似文献   

11.
2005年7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出一篇新华社专稿《大学生儿子玩“潇洒”农民老父“心口疼”——一老农致信记者痛陈儿子不知感恩:不知在大学里除了学习,还能否学到良心?》稿件发出第二天,《今晚报》、《联合早报》等国内外媒体纷纷转载,紧接着,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数百家网站迅速转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短短3天时间网评足足有上万条,《上海青年报》、《中国青年报》等纷纷发表评论,《经济日报·农村版》还专门召开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河北大学等全国10所高校学生参加的《儿子在大学里怎么没学到良心…  相似文献   

12.
沈轩兴 《新闻窗》2006,(6):16-16
由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丁土带队的“又好又快发展新看点”采访组一行7人,于11月7日至12月3日深入贵州采访,截至12月9日,经济日报连续在一版,二版等显著位置刊发了《生态新城显生机——贵州省贵阳市金阳新区采访记》。  相似文献   

13.
作为最基层的一级党报——县市报,“立足农村,服务农民”是其重要的职责。坚持与时俱进办好农村版,既是县市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具体体现,又是县市报应对报业竞争、巩固和扩大农村市场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作为县市报之一的《武义日报》,“三农”报道紧紧围绕“农业调整、农民增收”的主题,不断创新编辑思路,增强报纸的指导性、服务性、实用性,最大限度地贴近农村实际,满足农民所需,赢得了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武义日报》的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14.
3月3日,经济日报在一版发表记者采写的《垃圾堆里的“新闻”》,通过采访天津市两位清洁工人,说明今年春节因不是公费过年,故垃圾堆里“不但鸡鸭肉鱼没见到,就连整棵白菜都少见”。时隔两天即3月6日,《湖北日报》在一版加花边发表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公费过年真害  相似文献   

15.
新年伊始,我拿到经济日报扩大版第一期,从头看到尾,虽是草草看了一遍,也足足用了1个小时。而正刊呢,看了不到一刻钟。个中原由,用一句话来概括,可读性上见分晓。看得出,经济日报同仁们是铆足了劲来办扩大版的。总编辑范敬宜的两篇大作给一版壮了门面;发表在三版的副总编辑罗开富的《捉放蝇》也算得上是上乘之作(这里需要说明,我非常赞成总编辑为自己的报纸写稿,因为他是自己报纸的“首席记者”);吴昊撰写的《宁喝假茅台,不喝真二锅头》一文,发表在《观潮人说》栏目中,读后令人回味;《“物竞天择”与“格雷欣法”》一文,虽是《企业家语》,负责经济工作的人乃至政府要员看后,我想也会三思的……这样办报,报纸能不好看吗?再看看正刊,不少东  相似文献   

16.
如何选择新闻的“切入点”?《湖北日报》3月14日刊发的消息《青啤应城公司谢绝地方保护》的记者、通讯员慧眼识新闻,为我们提供了极有新闻价值的好新闻。 曾记否,1990年下半年,中央一些大报集中“火力”向地方保护主义“宣战”。先是《经济日报》登出了《长沙长宏乙炔公司强烈呼吁地方保护主义的“篱笆墙”非拆不可》一文,《人民日报》不甘示弱,在经济版上发表了题为《敞开大门欢迎竞争 湖州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商报》6月12日一版刊登的《兼并考验“开封”意识》一稿,是一篇批评性报道,并且是以新事为主、旧事重提的一篇批评性报道,所以对此稿的处理。特别是“提要”的写法和标题的制作,需要格外慎重,从发稿到一二三校样和最后的校红样上,改来改去,不下四五次。3年前,即1994年,《经济日报》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主题。以“‘开封人’的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为内容,利用“开封”是否“开封了”这样一个文字上可以利用的“意思”,展开了一场大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最近,国家出版局决定停售农村读物出版社重印的农村版长篇小说《我们这一代》。《我们这一代》在粉碎“四人邦”之前,于一九七六年五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由农村读物出版社选拔为农村版图书,九月开始印刷,粉碎“四人邦”整整一年后,即一九七七年十月,正式出书发行。《我们这一代》以山南农场为背景,描写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至夺权这一段的斗争,是一部按“四人邦”反动政治纲领  相似文献   

19.
《河南农村报》的前身是《河南日报农村版》,创刊于1963年1月5日,“文革”停办,1980年恢复为《河南农民报》,1993年更名为《河南日报农村专版》,今年9月1日更名为《河南农村报》.该报自创刊以来,较好地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全省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和指导作用,曾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其发行量最高时达35万份.但是,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讯传播手段的日益改进,广大农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农村市场对各类信息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使得这张报纸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民朋友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向来以他人为目标,今天发消息,明天抛特写;而新闻界自身也在发生许多很让人开眼界的事情。我们不妨来做一个扫描。开个个人专栏如何? 海外港台报纸都有很多固定的专栏作者。他们定期为报纸的专栏写文章,每个人拥有不少的读者。对于大陆的编辑记者和作者来说,在报刊上开个人专栏,不说绝无仅有吧,也是凤毛麟角。最近“火爆”地做一回的,是经济日报的几个“大腕”记者。 1992年初《经济日报》扩大版创刊,一版责任编辑毛铁倡议筹划个人专栏并付诸实际,该报的“冯并专栏”、“詹国枢专栏”、“范敬宜专栏”令报界为之一振,也使读者耳目一新。此后,专栏之风渐渐吹开。《新民晚报》秦绿枝(吴承惠)早先的“休息时断想”和后来的“不拘小记”专栏,使该报《夜光杯》副刊更加情趣盎然,意味深长。鸡年伊始,《羊城晚报》推出“花地专栏之页”,梁凤仪、伊始、迟轲等人的“勤十缘”、“落草集”、“说美谈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