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教学内容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学思想 :教师创造性地教学 ,学生研究性地学习。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2、技能目标  (1)通过对能源的学习 ,培养学生辨证、全面地认识问题的科学态度。(2 )在研究性作业的分析、设计中 ,初步认识一些研究问题的思维角度和方法。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开发能源、有效利用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重点 :1、化学反应过程中 ,能量的转换。2、加深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教学难点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2、研究性学习思维习惯的培…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初中化学四年制教材”和“人教版初中化学三年制教材”中 ,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两个实验。但这两个实验在操作上以及对“质量守恒”原因的说明上不够完善。为此 ,特作如下改进 ,并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探讨 ,效果很好。1 实验改进 (一 )[实验 4 - 1]“白磷在氧气中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弊端 ]该实验由于在第一次称量后 ,还要把已经封好的橡皮塞重新打开 ,这样不能很好的说明问题 (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该反应前后瓶内的物质没有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并且 ,该实验在实际操作时还有一定的难度。①白磷必…  相似文献   

3.
1 探究背景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化学第五单元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利用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此之前,学生通过对原子、分子的学习和微粒观的建立,已经能从微观角度上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认识到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但是还不能将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的"三不变"(种类、个数和质量不变)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守恒这一宏观现象联系起来.特别是在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中,当学生看到由于浮力的影响而导致天平失衡时,更是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质疑质量守恒定律.鉴于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消除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消除空气浮力影响的专题探究.  相似文献   

4.
孙四梅 《物理教师》2000,21(4):13-14
本文就试验用高中《物理》新教材中“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一实验初步谈谈教学设计的问题.1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是一验证性实验,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通过重复前人的发现,认识建立物理定律的过程,使学生懂得物理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在该实验的教学中应着重于引导学生明确怎样控制规律成立的适用条件. 学生实验的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希望通过学生实验的教学,使学生不仅会做实验而且会研究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几个教学…  相似文献   

5.
1教学设计思想“机械能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讲解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按照这样的流程操作,虽然也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守恒定律来处理相应的题目,但不难看出这种教学模式仍为“师传生受”,学生还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即使学会了,也不能算会学,而且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亦难以得到进一步培养。如今,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信息资源的整合等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面对新课…  相似文献   

6.
1 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上科版教材 (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四节 ) ,属于社会课题类章节 ,课程内容不多 ,难度较低 ,但却有很大的教学弹性 ,课时安排为一节课。我认为 ,这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好机会。1.2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设计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某种情境 ,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活动。可以以“疑”入境 ,以“理”入境 ,以“趣”入境 ,以“情”入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 ,增加学生的参与性 ,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师在其中仅起到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它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揭示化学反应规律,是中考的必考热点.本文试就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探究实验和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中考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考查方向.一、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例1(2004年潍坊市中考题)实验室用图1的装置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依据实验回答问题.实验步骤:先将装置放在已调平衡的托盘天平上称量.然后取下,小心地把碳酸钙颗粒加入稀盐酸中,待全部反应结束后,再称量装置的质量.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实验结论:.解析:本题通过严密的实验,再现这一定律的发现过程,旨在考查质量…  相似文献   

8.
卢康 《生物学教学》2002,27(11):19-20
1 教材分析义务教育《生物》(人教版 )第二册中的“免疫”一章 ,新概念 (免疫、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计划免疫 )较多 ,而学生对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却很少 ,课堂教学存在一定难度。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从感性知识入手 ,由浅入深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1.1 教学目标 着重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 :(1)知识方面 ,了解免疫的概念及免疫对人体的作用 ;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了解免疫器官 ;理解计划免疫。(2 )能力方面 :通过观看图表 ,阅读教材 ,培养…  相似文献   

9.
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给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师生克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1 ] 。本文以“楞次定律”一节的教学为例 ,介绍作者如何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过程 ,使磁场、电流形象化 ,物理过程动态化 ,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思考 ,达到突破难点的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1 )通过演示实验及多媒体模拟 ,帮助学生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使学生明确楞次定律是判断感电流方向的有效方法。(2 )利用多媒体手段 ,帮助学生运用楞次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学生对该定律的理解。(3)培养学生在…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注重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让学生经历推理、证明的过程。(2)通过“转化”及“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3)在探索直线平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在实践中总结规律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深深体会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二、教材分析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讲解的平行线…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20.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