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空间统计的人口迁移流分析 --以我国三大都市圈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大都市圈是中国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就三大都市圈的人口迁移进行研究,对于整个中国的人口迁移研究具有代表性意义。运用空间统计中有关方向和距离的研究方法,针对2000年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对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规律进行探讨后发现,影响地区之间人口迁移量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差距、人口规模、地理距离和气候差别。据此,参照吉佛的引力模型,可以建立三大都市圈与全国其他各地州市的人口迁移量模型。  相似文献   

2.
一、人口的变化知识梳理命题预测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增长模式的总趋势: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类型及特点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  相似文献   

3.
人口的变化     
[考点归纳] 一、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 2.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不断减小,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某些不利的方面,应对其进行辩证分析. [疑难解析] 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 首先可以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判断,一般情况下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也可以根据国家类型判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高—低—高”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三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全部属于现代型.  相似文献   

4.
一、考纲要求 1.人口的再生产: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人口的增长. 2.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 3.人口迁移与环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二、专题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 2.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1.人口迁移的类型 (1)按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国际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居住地达到一定时间的迁移活动,如15~16世纪开发新大陆,大批欧洲、非洲、亚洲人口移居到美洲、大洋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各种人员往来会更加频繁,国际人口迁移会成为常态化。国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如我国目前的民工潮。  相似文献   

6.
人口迁移自古就有。迁移,是人口再分布的杠杆。当代人口的迁移,大致可分为两种趋势:一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向狭小区域聚集,一是随着新地域的开发利用向广阔地域扩散;后者,人们一般称为开发型人口迁移。开发型人口迁移,古今皆有,但过去一般是向条件好的地方移动;当今则不然,往往是为了开发利用资源,由条件较优越的地方向条件较差的地方转移。这样,就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因此研究开发型人口迁移的特点,揭示其内在规律,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口迁移随之频繁和加快,已成为广东人口变动主流。国内有的学者指出,80年代中期以来广东所出现的人口迁移状况,90年代将在中国较发达地区出现。因此,分析人口迁移状况,揭示其特征、规律,对于加强人口迁移的宏观管理,合理引导人口迁移,规划人口发展具有普遍意义。本文所指的迁移人口,是根据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的规定,五年间常住地发生跨县、市变动的户口,即1990年7月1日0时现常住地所在县、市与1985年7月1日0时常住地所在县、市不一致的人口。迁移人口包括跨县、市的户口迁移人口和非户口迁移的流动人口两部分。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与区域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自70年代末期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的导入,激发了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活力及其由农村向城市的集中,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劳动产出效率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城市化及经济的发展。本文即以此为对象,主要考察和分析了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人口迁移态势的变化及动因、迁移人口特别是乡—城迁移劳动力基本状况及迁移特征、农村劳动力迁移效应及其对推动区域发展的意义、政府对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乡—城迁移相关制度和政策的改革及其动向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省际人口迁移与云南省人口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迁移是重要的人口现象和社会现象 ,它影响着一定地区的人口总量、人口分布和人口结构。迁移人口的持续增长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人口迁移量越大 ,反之 ,则越小。云南省人口省际迁移在数量、类型、原因、模式上有其特殊性 ,这些特殊性决定和影响着云南省人口的发展 ,针对这些特殊性提出的云南省人口控制对策 ,有利于把握云南省人口迁移的发展动向以及加快云南省人口城市化的进程 ,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人口的迁移流动日趋活跃,并愈来愈被人口学者和社会各界所重视。在1987年国家统计局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中,人口迁移被列为调查项目之一。随后在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人口迁移又首次被列为我国的普查项目。这两次大规模的人口调查,为我们了解人口迁移变动的现状和趋势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准确全面的资料。开发利用两次调查中所获得的人口迁移变动资料,对于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福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以分析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和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利用其它有关资料,力求对80年代以来福建人口的迁移变动状况及其趋势获得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人口迁移变动的规模、强度和主要形式 建国以来至70年代末期,福建省与全国一样除有个别为时不长的迁移活跃时期外,人口迁移流动均处于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之下,少有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变动。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为人口迁移变动注入了越来越强大的动力;同时,随着户籍管理制度的逐步改革,行政干预对人口迁移活动的束缚也渐趋弱化。这使得80年代成为建国以来福建人口迁移变动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人口迁移流动规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构造区域人口密度函数,分析了台湾地区6个主要都会区近30年的人口空间变动模式。分析结果显示,台湾中小都会区逐步取代大都会区成为吸引外来人口的新兴区域;而且,台北等大都会区城市中心人口增长已陷于停滞,并出现了郊区化现象,而中小都会区仍处于人口向都会区及其中心集聚态势。这样的人口空间变动模式主要与城市的集聚经济及大城市的规模不经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京津冀都市圈正凸现出其带动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地位。这一地区集聚的优质资源和巨大发展潜能给人以热望和期待,要使这种潜能充分释放还需一个“引爆点”和“增长极”。时代赋予天津滨海新区这一使命。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及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一个依次递进和逐步释放的过程。构建内生性创新体系、整合区域资源、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是滨海新区与京津冀都市圈崛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古代社会里,中央政权通过“移民实边”加强对边疆治理,人口迁移多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海南因琼州海峡阻隔而“孤悬海外”,历代政府对其治理政策缺乏连贯性,政治移民与自发迁移相伴进行;路径选择上,阶段性明显:西汉以降,中央政权开始对海南治理,移民路径有较强的官方色彩;宋元之际,经济中心的南移,移民呈现出明显的自发性;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岛内形成移民线路有两条,一是黎族人向岛的中部地区迁移,一是向海外移民。海南是典型的移民社会,对其移民迁移路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海南开发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西部大开发中如何选择和培育经济发展“增长极”是我区在21世纪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大课题。增长极理论强调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把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具有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产业、企业或区位,形成聚集经济和规模经济并通过市场传导媒介力量带动相邻地区共同发展。在新环境下选择和培育工区经济增长极必须提倡以创新、活力、潜力、效益为特色的产业和区域发展思路。利用资本市场来培育增长极、克服增长极形成过程中的问题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与伴生以劳动力供需为中介机制。受自然、社会及历史因素的影响,广西边境地区整体经济发展落后。选取靖西、凭祥、东兴三个发展基础较好的县级市为"先发次级区域",围绕边境贸易、文化旅游、农产品特色种养与休闲观光、加工制造业打造"增长极",通过发挥重点地区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目标,是广西边境地区以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的现实之径。在这一背景下,广西边境职业教育劳动力供给目前存在着规模偏小、结构失调、质量堪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广西边境职业教育应采取优化空间布局、加强政策支持、构建开放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以集团化为抓手形成合作办学格局的举措。  相似文献   

16.
湘江经济带的空间结构现状及调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江经济带是湖南省经济发展条件最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生产力要素最密集的区域,是连接珠江在角洲开放区和长江沿岩开放带的走廊和纽带。本区域的经济空间结构不仅直接影响湖南省的产业空间布局,而且对整个南中国地区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和演化有着重要影响。湘江经济带产业化空间结构的调整应从三个层面进行:(1)在地域分工理论指导下,选择合理的区域开发空间模式;(2)重点优化轴带内的“发展极”--即各级各类中心城市;(3)加强区域内外空间联系,既充分接受珠江三角洲的辐射带动,又积极参与长江沿岸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强化“大武汉经济圈”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发展,国际移民也日益频繁和快速发展,并且对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移民问题也逐渐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首先阐述了国际移民理论研究的背景,并根据国际移民产生的原因介绍了目前西方主要的国际移民理论,最后根据我国是一个移民历史悠久的人口大国的实际,结合西方的国际移民理论分析了我国当前应当如何利用好移民这一优势资源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上海大都市圈的构建及其人口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都市圈是现代城市发展空间组织的一种基本模式。在中国,上海大都市圈的构建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将强有力地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区域整合。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大都市圈人口的现状特征是:人口规模偏小;已基本进入零增长和负增长阶段;性别比下降,老龄化加速;人口化素质全面提高;外来迁移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城市化显加快等等。  相似文献   

19.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近年来高强度的西部大开发,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结构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与从前大不相同.这对民族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民族教育要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