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场馆研学是在场馆中开展的主动探究学习与参观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集体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聚焦场馆类地理研学,引入目标模式的课程设计操作程序,整合出场馆类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七步设计法",并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设计了"眼观历博话陕西"研学旅行课程.  相似文献   

2.
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相契合,广受全国各地中小学的关注。地理信息技术有助于研学旅行的开展,文章以长白山地区的自然地理资源为依托,融入地理信息技术,从前期准备、中期实施、成果展示与评价三个阶段开展长白山自然地理研学活动,在研学中渗透“学生主体、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增进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相似文献   

3.
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使其成为研学旅行的主阵地。文章以雁荡山三折瀑为例,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视角出发,首先明确地理研学旅行的意义,进而进行研学旅行活动内容和实施方式设计,并反思研学旅行可能出现的误区及解决途径,旨在让研学旅行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从而高效地服务地理教学和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4.
研学旅行作为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观光活动相结合的一种实践教育形式,对地理学科教学具有重要作用。研学旅行与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特点相契合,为地理教学提供了真实情境,深化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立足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本文提出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应遵循的原则及设计流程,并以长白山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方案设计为例,为研学旅行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学旅行是一项专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刘家峡水电站为例,设计了一套包括刘家峡水电站自然地理环境、大坝选址、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四大研学主题的地理研学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提升地理实践力、培养地理综合思维、形成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6.
教育均衡化及乡村振兴战略呼唤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在乡村小学的普及和提升。调研发现:北京市房山区乡村小学在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开发中存在教育目标定位有偏差、对周边资源的教育价值把握不到位、课程开发与校本文化脱节、没有将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学校缺乏对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的顶层设计和保障机制;教师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有所欠缺;远郊区缺乏比较成熟的研学旅行基地;学校与第三方机构间协作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尚不成熟。建议:学校要作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研学旅行活动的保障机制;教师要以学科实践活动为切入点,以综合实践活动为生长点,提升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加强多方合作打造研学旅行基地,引入高端智库开发基地课程;通过学校主导、第三方机构协同的方式,形成校内外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促成课程开发落地。  相似文献   

7.
梁莹莹  韩秀凤 《文教资料》2021,(2):232-234,160
本文以鄂尔多斯市研学旅行活动为例,为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的地理实践性活动对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作用,设计基于乡土地理研学旅行的方案。本方案融入课程化思路,从研学前、研学中、研学后三个阶段进行设计,为呼包鄂地区地理教师教学设计和实施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研学旅行已成为中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旅行课程设置有利于推进中小学育人方式的变革,让学校教育回归本性与初心。它具有主体在场性、具身体验性、综合育人性和开放生成性等主要特征;活动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类、人文历史类、科技创新类、生活生产类、营地体验类等主要类型;实施模式主要有主题教育活动模式、融合学科研究性学习模式、营地实践教育模式、社团整合模式等,运用这些模式有利于推进研学旅行课程常态化开设,实现其预设目标。  相似文献   

9.
根据新课改提倡的实践育人理念,结合北京师范大学房山综合实验基地特色与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从研学主题、研学目标、研学内容、活动设计和总结评价等方面,设计针对高一年级的、紧扣“土壤侵蚀”主题的单日短途研学旅行课程,以期为京津冀及其他地区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研学旅行是校内教育活动的有效补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新形式。高中历史学科的研学旅行既可为也难为,可为是基于研学旅行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契合,难为是基于研学旅行的有效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高中历史学科开展研学旅行虽然难为,但并非不可为,其有效开展不仅有赖于制度上的顶层设计,也有赖于标准上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1.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新时代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以培养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会生存能力,养成勤思乐研思维,提高综合素养水平。面向学生真实世界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包括文化认知课程、生活体验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和主题探究课程。实施研学旅行课程要把握关键因素,构建适宜可行的策略,要亲历“研学旅行”、学于“研学旅行”、做于“研学旅行”、研于“研学旅行”和惬意“研学旅行”。  相似文献   

12.
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而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在探讨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意义的基础上,选取江油市窦圌山作为研学地点,依托野外实践,从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等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展研学旅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正>地理实践力的提升离不开学生的体验活动,研学旅行是其中最佳的体验方式之一。学校开启了从青岛到贵州的"一路向黔"大规模研学活动,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到了贵州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环境,也在有序的活动中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一、做足功课,提前谋划一是确保学生安全第一。研学旅行前,分班级召开旅行安全知识讲座;与学生及家长签订安全协议;分批次、错时前往;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起分人入班。  相似文献   

14.
在地理研学旅行中,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探究和实践,培养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这与科学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基于科学教育主题,从研学主题、研学目标、学科融合、研学路线、研学活动、研学内容与研学评价等七个方面,设计地理研学旅行活动,且以河南登封市嵩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进行了实践案例设计。实施结果显示,基于科学教育主题的地理研学旅行活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201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体现了研学旅行的重要性。研学旅行体现了生本教育理念,可加强学科之间整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设立小学生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实践主题,提高教师素质,完善评价机制,以更好地发挥研学旅行的作用,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地理研学旅行有效融合了地理知识学习和旅游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也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然而,从目前地方中学研学旅行实践的实施情况来看,地理研学旅行面临着课程和师资缺乏的双重困难,并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文章以枣庄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实习点之一——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为例,从研学资源概况研学旅行实践方案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成果、评价与反思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大学和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实践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地理学科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实践性,随着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研学旅行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整合四明山地质公园已有资源的基础上,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并对以景区为基础的野外研学展开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8.
陕北地区的研学旅行资源内容丰富,研学旅行为地理实践活动提供了真实的情境针对在研学旅行中如何开展有"地理味道"的地理实践活动,文章结合亲身体验分享了在陕北研学旅行地理实践活动中设计的考察、实验、调查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赵晓英 《中学科技》2023,(7):3-5+12
<正>基于“融教育”背景的研学旅行与初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的成功构建,有助于初中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理学知识,拓展地理视野,进而发展地理核心素养。新课改背景下,研学旅行与地理综合实践融合,构建了一种新型教学活动,这是地理学科教学的有效改革。尤其是在学校的有序组织下开展的研学活动,可以衔接教材内容规划研学内容,  相似文献   

20.
家国情怀是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集中体现。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拓展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空间,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通过对家国情怀的教育价值、研学旅行课程具有厚植家国情怀的独特优势、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分析,彰显出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