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西藏特有的宗教习俗、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是西藏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吸引海内外旅游者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以西藏旅游者文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在参考和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提出了在西藏文明旅游的一些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2.
伦理心态是以道德的认知方式、道德的情感方式、道德的行为方式构成的道德心理反应机制,认知形成信念,情感形成爱憎,行为形成人格,伦理心态既从道德反应和道德态度两个方面构建道德行为,也从道德反应和道德态度两个方面完成对自己的构建。伦理心态在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扮演了四个构建角色,即:构建自我的共同体的道德态度、道德思维,构建自我的道德本性、伦理本性,构建自我的非"绝对自我例外"的道德态度,构建自我的道德创造能力。伦理心态对道德行为的构建作用来自三大资源的支撑:认知、情感和意志资源。  相似文献   

3.
人的行为的特殊性在于有选择的理由,有一定的理性支配。从更高层次看,它又具有道德意义。而理由、理性与道德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起着不同层面的支配意义、控制作用和调节功能。它们为人的行为自律提供基点、支持和生成作用。分析理由、理性与道德的特点和关系有利于大学教师群体在实施行为选择时相信“理由”,重视“理性”,体现“价值”,把握“应当”,使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让有理由选择的人更理性,让理性的人更理智,让理智的人更智慧,在此基础上的道德行为才更有利于人的完善和人类的文明。  相似文献   

4.
旅游者购物研究已经成为旅游研究领域内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对国内外旅游者购物研究进行梳理,从旅游者购物行为与决策、旅游者购物动机、旅游者购物体验与满意度、旅游者购物影响因素与旅游者购物市场细分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和综述。研究表明,以旅游者购物为研究内容的旅游研究具有实证性与多学科参与的特点。最后,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刘萍  李平 《现代企业教育》2008,(24):142-143
本文主要从旅游空间行为模式、特定旅游目的地旅游空间行为、细分市场旅游空间行为、旅游空间行为的量化研究四个方面对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总结评价。提出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应该注重动态分析研究,建立动态模型,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注重散客和农村旅游市场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胡映  刘轶 《成都师专学报》2007,26(5):111-112
目前,我国的旅游业仍以观光性旅游产品为主,作为旅游主体的旅游者具有大众性、流动性、消费性的特点,他们大量进入旅游目的地来求新求智、陶冶情操、充实人生、扩展视野,其行为举止与其旅游追求在总体上是相符的。但不容忽视的是,有部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常常表现出道德水平降低即道德弱化,这些道德弱化行为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下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关系上,从本人意志出发自主选择的行为。在当代社会中,儿童的不良道德行为频发,家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思想行为和教育方式无一不在影响着儿童的道德行为养成,作为家长应该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示范,并且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训练。  相似文献   

8.
所谓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持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一个人道德意识的产生和他用来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是从小学时期开始的,在教育影响下逐步实现的。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道德行为还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青岩古镇游客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前来青岩古镇旅游的旅游者的决策行为、空间行为、时间行为和消费行为等行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旅游者的属性特征、旅游心理特征和对景区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揭示了青岩古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存在共性的行为特征,例如旅客以贵州籍游客最多,游客的总体旅游时间短,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一般等.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学生道德行为的层次结构为核心问题,从社会道德规范、道德冲突情境和道德抉择能力三重基础,以及道德认知加工和情绪加工相互竞争的心理机制,分析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逻辑层次。研究发现,学生在不同日常冲突情境中会表现出差异性道德行为,包括外在情境催发的情绪性道德行为、基于利益权衡的理智性道德行为和道义观念主导的信念性道德行为,并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特征。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层次性逻辑结构及综合性影响要素要求学校应基于学生心理特点、道德冲突和规范层次三种依据,掌握知识、生活和教育三重逻辑,沟通符号、意义和生活三个世界开展系列化德育活动,逐步引导学生理解道德行为规范并将之应用到日常道德冲突之中,顺利实现道德情绪的稳定和道德认知的深化,从而在个体和整体层面实现道德行为的有序提升。  相似文献   

11.
基于旅游者角度的海岛旅游安全防范意识研究能为海岛旅游安全管理提供切实参考和有效依据.该研究将海岛旅游安全防范意识区分为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采用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旅游者对于不同的海岛旅游安全事故的安全防范意识并不相同;安全防范意识在性别和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旅游者认为越有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越有必要进行防范,更乐意采取防范措施,且采取防范措施越不会影响游兴.  相似文献   

12.
旅游伦理论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旅游伦理是人类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对人类如何完善自身、创建新型文明思考的产物,是人类对旅游道德现象进行的哲学反思.旅游伦理不仅要对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进行考量,向人们宣示旅游的道德规范准则以及怎么用这些道德准则去指导、规范旅游者个体和群体的旅游行为,还应当以伦理学的视野来理解复杂的旅游活动,并对其进行伦理的诠释,通过对旅游内在规律研究而提升出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实现旅游和伦理的精华的融合,使旅游从伦理理论中获得支持,进而也使伦理理论在旅游领域得以延伸和发展,实现伦理的旅游功能和旅游的伦理价值的和谐整合.  相似文献   

13.
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仅仅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这种认识和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一个人的道德面貌主要是在他的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来。因此,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旅游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状态,深入探究旅游与压力的关系,让旅游消费活动成为更直接的解压途径,充分体现旅游的民生意义。湛江市是一个具有多元旅游产品的旅游目的地,可以满足旅游者多种旅游消费需求。通过对湛江主要景区旅游者的抽样调查,采用聚类方法得到不同压力源的旅游者类型,发现不同压力类型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在旅游花费、出游方式、获取信息渠道三个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分异色彩,在出游目的、目的地类型、旅游住宿、交通工具四个方面的分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道德意识的产生与用来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是从小学时期开始,在教育影响下逐步实现的。而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往往会出现不稳定、不一致的情况。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调控,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网络旅游信息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旅游时空行为的研究综述,分析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从旅游者事件对旅游信息内容的影响;旅游者旅游信息搜索行为影响因素及其机理;旅游者时空路径与移动网络信息之间的关系以及旅游者时空行为的过程化等四个方面进行旅游者时空行为方面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发展,中国公民出境游人数屡创新高,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在世界范围内颇受瞩目。然而,在出境游市场繁荣的背后,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其中较为严重的就是出境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研究从旅游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从旅游动机、旅游者个性和从众心理三个方面分析了出境游不文明行为背后的原因,并运用自我管理原理,针对旅游前、旅游中和旅游后三个阶段,进行旅游不文明行为的管理闭环设计,以期管理公民出境游行为,进而提升国家形象方面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说服旅游者态度朝既定方向发生转变,对旅游经营者来说意义重大。旅游者的行为受到态度的调控。以态度为基础形成的旅游偏好指导了人们的旅游决策。研究旅游者态度就是要通过影响旅游者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引导旅游者行为。外部信息的刺激方式和旅游者心理抵抗程度影响着旅游者态度的改变。把握旅游者内心利益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传递及表征方式,用旅游者最信任的信息源——旅游者自身为说服渠道,让其在自我说服中接受说服者的意图,并产生相应旅游行为,不失为一条可取思路。以“信息情境——自我说服——态度转变”为主线,结合旅游者诉求特点,创设必要的利益引诱信息情境,实现旅游者自我说服,是转变旅游者态度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出境旅游的迅速发展,中国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也成了海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既有生理心理因素、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也有自然经济因素和环境教育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矫治这些“不文明行为“,应该:坚持常规教育,培育文明素养;健全法制体系,增强监管力度;做好广泛宣传,尊重别国习俗;搞好旅游管理,增加旅游设施.  相似文献   

20.
道德行为或称道德行动,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人们面临的行动方案有多种,主体可按照自己的道德信仰选择,做出符合一定阶级或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所以道德行为具有选择性。那么,主体怎样选择道德行为呢?道德行为的选择受一系列心理因素的制约,本文就影响道德行为选择的心理因素进行一些分析。归纳起来,影啊道德行为选择的心理因素主要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首先,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选择的基础。道德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