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行线     
醒来的路,我却不知它已成平行线。它寂寞而冰凉地躺在我胸口,它要让火车从这铁轨似的平行线上驰过,它要偷走我藏在心冢里的一脉清香,那么残忍地溜走!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平行线时,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画直角、画垂线有专用的工具三角尺,一次就能画出,而画平行线却这么麻烦呢?为什么没有平行尺呢?”学生的这个问题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我就势说道:“同学们,那你们就发明一种画平行线的尺吧!”  相似文献   

3.
都说数学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一些有趣的,或者是发人深省的事情。或许,这些事情的发生,不在你的意料之内,让你有些难堪。但它却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做个有心人,把它记录下来,冷静下来后重新对它审视一翻。教学内容:平行线的认识知识背景:学生在前一堂课刚学习了垂线的相关知识,本课时教师将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另一种关系——平行。为了更好地理解平行关系,我让学生回  相似文献   

4.
彼岸的景色     
有人对我说:"彼岸的景色总是最美的。"我想,这是对的。虽然作为一个数学班的学生,我长期受到的教育是对一个问题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任何理论事实都可以有一个优美明确的证明。但我同时也被教导,公理是不需要进行论证的,而这句话对我来说,就像平行线不会相交一样显然,似乎在我听到它之前,我早已接受它了。  相似文献   

5.
平行线这部分内容很最要.它是我们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平行线的有关内容.为帮助同学们学好这部分内容.特归纳如下几种题型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们曾经学过这样的一个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这就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对于这个定理我们还可以让它系统一下.  相似文献   

7.
时间老人毫不留情地把我推上了初三的征程。在这条路上,它,成为我初三生活的主旋律,成了我形影不离的伙伴,它就是——忙碌。它让我想对初三说爱却口难开。  相似文献   

8.
在认识了平行线和借助已有物体画平行线之后,老师教学生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先边讲边示范了一遍,为了让他们能记住操作步骤,又举例(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介绍为什么要如此操作:先把三角尺的直角边对准已知直线,再把直尺与三角尺的另一条边紧贴在一起,把三角尺沿直尺边平移,然后画出平行线。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很认真、很谨慎地  相似文献   

9.
问题如图1,已知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且AE=EC,DE交BC延长线于F.求证:BADD=BCFF.这是一道典型的证明线段成比例的几何题,由于图中没有相似三角形,也无平行线,因此要作平行线,那么怎样作平行线呢?在教学时我把它呈现给学生,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下面两种作平行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金梦 《新读写》2012,(2):20-20
上帝派给我一个任务,让我牵着一只蜗牛去人间散步。蜗牛吃力地爬呀爬,却总是才往前移动那么—丁点儿。我皱起眉头,有点嫌弃它。蜗牛突然问我,懂不懂什么是幸福。我竟然一时语塞了。一只小小的蜗牛竟让我哑口无言,一气之下我离开了它,心想一定要找到个幸福捉来让它看看。  相似文献   

11.
《华章》2008,(2)
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它却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时时让我想起,提醒着我去宽容地对待我的每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12.
病人对医生感恩,学生对老师感恩,百姓们对好领导感恩,而我却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感恩。对“酸”的感恩爸爸妈妈要去深圳出差,我却不知情,照常不带钥匙出门。中午回家吃了个闭门羹,才懊悔万分。“楚翘,爸爸妈妈去深圳了,午饭自行解决!”这张令人措手不及的字条出现在门缝里。无奈之中我蹲在门前,脸上那两行本是咸的泪水,不知不觉地已变得酸了。数天后旧戏重演,令人讨厌的纸条又在门缝中摆出那张丑脸,可我早就有所防备,带好了钥匙。感谢那酸楚的泪,让我学会接受生活的挑战。对“甜”的感恩写字台上又是妈妈精心准备的糖水,正如妈妈的爱一样,这味道甜美极了,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今晚甜蜜的糖水,明天快乐地学习,将来幸福地生活……感谢那甜蜜的爱,激起我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对“苦”的感恩我不是个爱生病的孩子。妈妈说这是因为我小时候从来不怕吃药,就算再苦的药眉头不皱一下就能咽下去。可是人长大了,却对这小小的药丸产生一种强烈的畏惧感,因为那苦味让人久久难忘。所以面对它的时候,只想到了要将它服下会很苦,却未曾想过服下它后病痛会减轻。前天,我鼓起勇气吃下了那颗难以入口的药丸,现在就可以轻松、认真地打字写作文了。感谢那苦涩的药丸,让我懂得了生活的艰辛...  相似文献   

13.
《紫罗兰之死》是初一下册中的课文。它的原名是《虚荣的紫罗兰》。我不知道编者为什么要给它改名,或许是害怕误导了我们这些学生?还是为了让我们能更透彻地“理解”这篇课文?不过无论如何,我还是喜欢它原来的题目。在我看来,这株紫罗兰的确虚荣得很。这株紫罗兰的要求确实有点超乎实际了。它本应心安理得地做它的紫罗兰,它应该明白,每种事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它们各有各的独到之处。紫罗兰可能娇小,但它却能躲避风暴;玫瑰虽然美丽,有时却隐藏着不可预期的灾祸。紫罗兰为了玫瑰的美丽而想要变成玫瑰花,却恰恰忽视了最最重要的生命。为了…  相似文献   

14.
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有许多人一辈子都在做着自己不愿意做却也不愿意去改变的事,这就是人类可笑的地方--永远矛盾。看猪,活得多么简单,如此地容易满足,生活安逸。有一天,我的右手会思考了。它不再听命于我的大脑了,变得倔强却也聪明。我要打开电脑的时候,它却怎么也不去按那颗蓝色的按钮;我要出去透透气,可面对门把手我却拉不动它;我学得筋疲力尽,右手却还是不肯放下笔,继续地笔耕不辍。我开始记恨我的右手,它  相似文献   

15.
今天,是一节新授课,讲台上的我热情洋溢,下面却有两位学生在眉飞色舞窃窃私语--这是我最不愿遭遇的尴尬,师生的这两种状态就像两条平行线,他们各自向前,看似互不干扰,可做教师的却不愿是其中的一条.  相似文献   

16.
时光,总是踱着它特定的步伐,悠闲却也匆匆。我恨时光。小时候,梦想长大,我恨时光的不紧不慢,让我的梦想总是遥不可及;现在,我又不愿长大,但时光却固执地不肯放慢脚步,它一声不响地走着,让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以后。  相似文献   

17.
定比分割仪     
我在讲授高中平面几何时,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一种简单的几何作图仪器。利用它,能够很快地分一条不十分长的线段成若干部分,使它们的比等于已知的比。这种仪器,我把它叫做定比分割仪。定比分割仪是根据关于比例线段的一个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被若干条平行线所截,那末这两边被这些平行线分为成比例的线段”的原理制成的。根据需要,它可以用木条、竹条或赛璐珞等制成。它的构造很简单,可以用下面的略图来说明。(图1)  相似文献   

18.
魏巍 《青少年日记》2006,(11):25-26
时间老人毫不留情地把我推上了初三的征程。在这条路上,它,成为我初三生活的主旋律,成了我形影不离的伙伴,它就是——忙碌。让我想对初三说爱却日难开:  相似文献   

19.
<正>开学初,学校开展预约推门听课活动,徐老师的一节课让我明白了课堂是"缓"的艺术,它的真谛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知识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知识特有的兴趣。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平行线判定的综合运用》,是对前面平行线判定知识的归纳、复习和提升训练,对于刚刚接触几何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唤醒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忆,徐老师设计了几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互补"的  相似文献   

20.
今天,是节新授课,讲台上的我热情洋溢,下面却有两位学生在眉飞色舞窃窃私语——这是我最不愿遭遇的尴尬,师生的这两种状态就像两条平行线,他们各自向前,看似互不干扰,可做教师的却不愿是其中的一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