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刘震云的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以"故乡"为背景,进行乡土审视。出身于乡土的他对"故乡"审视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对有着重重糟粕积淀的乡土现实的批判;一种是对乡土古朴的道德情操和生存方式流露出丝丝温情。作为一位有着深刻历史责任感的作家,其批判的力度远远大于温情。  相似文献   

2.
乡土文学实质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介入和中华民族自身立足"本土"对乡土经验进行修理调整后的一种表述形式,其核心是乡土意识这样一种文化或心理结构,因此乡土意识对乡土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本土价值,也应具有新内涵。"乡土意识"是现代性冲击下的20世纪乡土中国变迁的有效研究范畴,在此视角下,可以更为合理地审视20世纪中国的文学与文化嬗变、思想演进等。基于"乡土意识"对应"现代性"的本土意义,无论在方法论和价值论上,都应重视并拓宽"乡土意识"研究范畴,这对文化艺术研究和乡土中国变迁的阐释将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中国小说的都市经验中存在一种"吾乡书写",它是都市异乡人的"乡土经验"被"都市体验"改造的过程,也是乡土城市化的过程中,"乡土意识"向"新都市体验"的演变过程。这也表现为都市体验中的吾乡书写的历史感大大加强,代际体验更丰富,艺术观念和手法不断创新,并努力探讨都市文明和吾乡书写的审美契合点。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育》2014,(10):11-12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杨周教师回答:一、乡土文化融入地理教学的实践性"乡土"是一个广义的综合性区域环境资源实体,"乡土文化"是居住于某一地区居民思想感情上的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乡土文化资源"有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体系,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  相似文献   

5.
风景描写历来是乡土文学艺术魅力的重要构成,乡土散文亦不例外。1980年代以降的乡土散文中的风景描写出现了与1930年代迥乎不同的艺术风貌,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风景"的呈现因"行走"方式而改变,归根结底是因作家的心灵视野与感悟方式而改变;对"风景"的陈述、议论代替了对风景的感觉、体悟,导致了风景描写的理念化;在本质层面上,乡土散文中的风景描写的弱化、异化意味着乡土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变化,乡土风景从散文家的精神同一体异化为了散文家的沉思"对象"。  相似文献   

6.
死亡一直以它的神秘性和不可把握性吸引着人们对它的探讨和表现。不同于传统的"未知生焉知死"的回避心态,五四乡土小说家积极地正视死亡。其死亡叙事就展现了乡土社会中"以巫代医"思想的愚昧、"吃人"风俗的残酷、宗法礼教观念的顽固,以及乡土社会平静的生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家冷峻的批判性和深刻的思想启蒙精神。通过论述,论文意在揭示五四乡土小说死亡叙事的思想价值,从而找到更深入更本质的理解五四乡土小说的某种视角。  相似文献   

7.
诗人海子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大量关于乡土中国的优秀作品,他从乡土中抽象出"麦子"、"村庄"、"土地"(包括麦地)等元素作为诗歌意象,在诗歌和生命行为中实践了他对"生命存在本身"的执著关注;并结合个体生存经验,使乡土在诗歌中得到了真实且富于诗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贡献颇多。该文以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乡土小说和左翼、东北作家群、京派等创作的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仅就启蒙的文化批判主题、左翼文学中乡土小说的社会政治视角、精神家园的追寻三个方面阐述中国现代小说中"游子还乡"母题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屯堡乡土小说主要以屯堡文化为背景,通过对屯堡人的生产生活、社会交往、人情风俗的描写,反映他们的文化观念、心理情感以及集体性格。屯堡乡土小说创作展示了屯堡文化的自觉、屯堡民俗文化"常"与"变"以及屯堡乡村文化精英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10.
千年古镇桥林在岁月的洗礼和沉淀中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其中的精髓乡土精神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明因"文化就是古镇与校园融合提炼的特有文化。学校尝试让"明因"文化多渠道、多层次地在学校教育中适性植入,逐步形成了"打造校园、开展活动、建设课程、渐染课堂"并行的"明因"文化的校本建构与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瓮安县为例,从挖掘乡土史资源的尝试入手,介绍笔者在教学中运用乡土史教学的案例,并对此进行一定的探讨,望同行不吝赐教。 乡土史教学案例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人民版必修—专题—第四课)一课中"改土归流"的讲解。  相似文献   

12.
养父与生父两种不同性格的影响,加上故乡的地缘文化和北京、济南的都市文化的双重滋润,使李广田在处理乡土散文的创作题材时,常常表露出"认同"与"反叛"这两种具有强烈对比的情绪。对乡土的认同常常同反叛乡土的情绪对立、冲突,形成了李广田内心一种情绪的张力,这也成为李广田30年代散文创作中乡土想象的源起。  相似文献   

13.
陈焱 《贵州教育》2012,(21):44-46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由此可见,"乡土地理"内容的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近十多年来一直身居教学工作第一线,探索于区域乡土地理教学实践研究,经过这些年来在教学中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和不断创新,在学生参与度高、自主性大、情感体验强的"乡土地理探究式实践活动"这一课型的教学方面有所心得。  相似文献   

14.
姚艳玉 《现代语文》2014,(7):155-156
"20世纪乡土文学研究"是给大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课。课程研究中国乡土文学在整个20世纪的发展变迁、各种理论学说。其中要特别注意辨析诸如"乡土与都市"的时空关系,"乡土文学"概念演变、"现代化、全球化与民族化、本土化"的关系厘定等教学关键词至关重要。一、乡土与都市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是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现代性冲突中凸显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的,因此作为相对于都市这一特殊地理空间的乡土具有重大的存在意义、辨析价值。乡土在此具有多重指涉意义。一般而言,乡土指的是作家出生、成长、曾经离开的出生地或原居地。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2007—2010年曾主持甘肃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地理乡土教材开发———成县地理"的研究工作,该课题于2010年10月通过鉴定,主要成果是编写了《成县地理》乡土教材。通过编写乡土教材,课题组同仁一致感受到对于帮助自己的专业成长大有益处,具体有以下三方面体会与大家分享交流。  相似文献   

16.
陈静  李晴 《地理教育》2011,(6):51-52
乡土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乡土地理教材是落实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载体,其作业系统作为地理教材必要的子系统,在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掌握和巩固知识以及强化学生地理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以津、沪、渝三个直辖市乡土地理教材作业系统为研究对象,侧重对其数量、类型及其与课文系统的结合等进行分析,以期对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与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进城与返乡体现了一种双向的"嵌入"过程:进城——带着"乡土惯习"嵌入城市生存环境的过程;返乡———带着"市民惯习"嵌入乡土社会环境的过程。其中,进城过程体现了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规训与再社会化,而返乡过程体现了农民工对乡土社会的重塑。这一双向的"嵌入"过程能否成功进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化进程能否顺利完成。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研究农民工群体在这一双向的"嵌入"过程所面临的"社会屏蔽"与障碍,关注其在城市和乡土中的两个不同的生存世界,呼吁社会更多的关注农民工群体,并努力解除对农民工的结构性排斥,营造一个和谐共生的生存世界。  相似文献   

18.
顾志平 《现代教学》2014,(12):39-39
乡土课程的学习情境有很多种呈现方式,许多学校也有不同的尝试实践。崇明县裕安小学是乡土课程建设比较有特色的学校之一,他们创设的乡土情境,是如何保障了乡土课程的有效实施呢?以下是本人在裕安小学的一次学习经历,与大家分享。今天是裕安小学"快乐活动日"时间。在该校顾校长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位于教学楼后方的学生种植体验基地,只见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分布于近一千五百平方米的"农田"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干着"农活"。  相似文献   

19.
路遥小说聚焦于"城乡交叉地带",反映了乡土中国在社会现代化转换中表现出来的质疑与困惑。在逃离与回归的轮回中,路遥对"现代性"行为作一种"合理而不合情"的道德批评,实质上反映了乡土作家面对社会变革所产生的现代性焦虑。  相似文献   

20.
阎连科小说中的乡土世界具有鲜明的异质性。它不再是沈从文、贾平凹笔下的美丽的乡村"乌托邦",也不再是绝大多数作家心目中那个贫穷却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乡。阎连科以自己"对乡土中国的现代性书写将鲁迅式的"国民性批判"、沈从文式的"乡土恋歌"以及《古船》或《白鹿原》式的"文化秘史"送上了"上一世纪"。在他笔下,无边的黑暗和无尽的苦难笼罩着大地,贫穷和苦难成为乡村的底色,传统的诗意性描写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农民生存困境极端酷烈的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