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偏爱差生     
婷婷:孩子上学后,家长们都比较关心孩子在班级里的排行榜。而在每个班级,总有一些成绩不理想和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学生,学校习惯称这些学生为差生。怎么对待差生?我请来了南山一小的教师们,他们的口号是“偏爱差生”。差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家长朋友们,你是不是也正在为自己孩子是差生而苦脑?噢,你可要注意听听他们怎么说,如果能从中学那么一、二招,我就开心啦!  相似文献   

2.
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有句名言:“差生是由差家长和差老师联手缔造的。”所谓“差家长”.就是不重视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不懂得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不引导孩子发挥最佳才能的不合格家长。  相似文献   

3.
前一段,我校组织班主任老师学习了《少年儿童研究》杂志1999年第9期上的一篇题为《如果您的孩子也是“差生”──一封家长写给老师的信》的文章。文章虽短,但老师们感受却很深,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得到不少启发。他们纷纷以“教育需要情感交流”、“以母爱的心珍爱学生”、“像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对待学生”、“给学生一张笑脸”、“人格魅力”、“要善待每一位学生”为题写出了各自的感想和体会。一位教师这样写道:“如果自己的孩子也是‘差生’,自己不是也希望老师将爱心播洒给孩子,用耐心来教导孩子,使之成为一名能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学校的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配合。特别是差生的教育,就更需要家长的支持、配合了。转变“差生”(不包括弱智者),这是学校、家庭教育中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据笔者调查,“差生”形成的原因,97%与家庭有关。其中有家长教育观念的不正确、教育方法的不妥当、家庭环境的不佳、父母自身的不完善、家庭缺陷与配合不当等。所以转变“差生”需要  相似文献   

5.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目前许多教师和家长所说的“差生”的概念是不确切的.由于某些不正确的观念的影响,很多学校产生了一批又一批“差生”.为此我提出了“假性差生”这一概念,试图廓清有关问题,做好“差生”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前,关于“绿领巾”事件争论的焦点就在于“绿领巾”与“差生”的关联度。一些家长、记者认为,“绿领巾”就是学校给孩子的“差生”标记,这是严重的教育歧视,违反了教育规律,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了严重,  相似文献   

7.
从教十余年,所教班级中总有“差生”存在。造成“差生”学习不良的因素有许多,这里仅从家庭因素谈起。一、家长思想认识不到位目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普遍引起了重视,在如何实现孩子学业成绩提高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而一部分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要孩子入了学,学好学孬是学校的事),对孩子的学业很少过问,只忙于做生意挣钱,疏于辅导孩子,从而使孩子放松了学习。这些家长由于思想认识的偏颇,起不到“家庭辅导员”的作用,其家教水平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势必影响到孩子的学业成绩。二、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  相似文献   

8.
浅谈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尊重”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尽管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两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还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差生形成的原因心理学认为:“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但绝大多数人的差异不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经过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是:“除了百分之一的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儿童在学习智能上没有很大的差异。”差生的产生与我们的教育方法、环境因素、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第一、家庭教育要求不高。有些家长,只顾做生意赚大钱,全不为孩子着想。把孩子一推进学校,便一了百了,从此不再过问。有的家长,对孩子则过分溺爱,时时“抬头”,事事迁就,孩子进校则依然我行我素。有的家长,…  相似文献   

10.
吴举宏 《中国德育》2012,(17):15-18
没有孩子生来就是“差生”,秦朝陈胜质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宋朝汪洙更是直言“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孩子没有上学时,是不会被标识为“差生”的。可是一旦入了校门、来到课堂,就有一部分学生被称为“差生”。在幼儿园内,“差生”的称呼用得很少或者几乎不用,孩子们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在家长和老师眼中个个是天使:但是入了学,年...  相似文献   

11.
有报道称,据有关部门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5000万人。每6个学生中就有1个“差生”,他们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是有希望的,成为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对此,北京22中特级教师孙维刚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提出了质疑。孙维刚:千万不能只从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来评判哪个学生就是差生。人总是会变的,学生的可塑性更强,即使目前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要给他们克服自己缺点的机会,不能把他们简单地归到差生中就完事了。弄这么个评价,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2.
责任和幸福     
案例中的小王同学是一个让家长“无奈”、让老师“头痛”的典型“差生”,但老师始终没有放弃他,而是积极地与家长沟通,和孩子交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制定学习计划,最后孩子终于“脱胎换骨”,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成绩。教师也在此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为人师的责任和荣耀。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中有6000万名“差生”,这些孩子要么是网吧的常客,要么游荡在社会的边缘,成了未成年人犯罪人群的主体,对他们的教育也成了很多家长的心病。而北京通州二中的退休教师李圣珍却是这样一个以教“差生”出名的人,她通过教50多个“差生”,找出了这些孩子之所以差的原因,并把他们一个个由“差生”变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反映的家教理念很值得读者朋友们思考。  相似文献   

14.
教师对学生“嫌差爱优”实在是不可避免,大家也都理解。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机构,学校管理者一定严格要求教师正确对待“差生”,学校更不能“嫌差爱优”。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学校“嫌差爱优”相当严重,招生竞争也相当混乱。20世纪末,我国出现了一种专收“差生”的学校,谓之“择差”学校。“择差”学校是教育竞争的必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差生”及其家长的要求。然而,“择差”教育的效率却有悖于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择差”学校的出现也给了公立中小学校背离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行为提供了借口。家长送孩子进“择差”学校是一种“用脚投票”的行为,实属无奈。  相似文献   

15.
“差生”的问题使许多教师和家长处于烦恼之中。所以,如何转化“差生”成为教师和家长的主要任务。首先,教师和家长应该正确了解“差生”的心理,理解他们,善待他们;其次,教师和家长应该尝试运用“皮克马利翁效应”,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一种良好的期望中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6.
家访是班主任常用的工作方法,但由于学生居住分散,家长又比较忙,给老师的家访带来诸多不便。班里召开家长会,越是差生,其家长越不参加。而家长会大多数都是要针对差生解决或说明一些问题的,往往形成“拉锯战”,老师越找家长越不来,家长越不来而老师越要上门找,针对这一问题,我采取了由“家访”变为“校访”的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青年教师》2005,(9):62-64
高考过后,各地关于“高考状元”的消息纷至沓来,或苦尽甘来,成龙成风;或浪子回头,金榜题名,最后少不得要总结出经验若干、家长体会若干,总之是喜气洋洋。几乎同时,记者的电话此起彼伏,来电话的大多是焦急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出了问题”、消极厌学者有之、不会考试者有之、成绩下滑者有之……不一而足,口口声声称自己的孩子为“差生”。  相似文献   

18.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可是在新课改的阳光沐浴下的校园内,一群孩子却像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一样,被称之为“差生”,倍受老师、家长的冷落,甚至是嘲笑、斥骂。这些孩子更需要爱的阳光,教师和家长必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把信任和赞赏给予每一个孩子,用一颗颗爱心托起他们飞翔的翅膀。  相似文献   

19.
“差生”给教师、学生、家长均造成沉重的思想压力 ,让人心灰意冷 ,束缚了学生的上进心、求知欲。“差生”改称“潜能生”,大胆说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从而使人产生开掘欲、奋起心。放下包袱 ,积极进取 ,充分展示其多彩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差生问题是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无论从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认识,还是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现实着想,我们必须千方百计转化差生。国家教委柳斌副主任说:转化差生与培养优生同等重要。只要我们热爱他们,教学得法,耐心辅导,差生就不差了。差生由于学习成绩、纪律观念差往往得不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理解和热爱,一般自卑感较重。一位教育家说:“如果对待差生热情而不冷淡,亲切而不疏远,帮助而不嫌弃,那么很多差生就会转变自己的不良心境,形成良好的心态,并逐步进入合格或先进的行列。”因此笔者认为转化、教育差生的前提是热爱他们,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 表扬激励人从本质上讲都是愿意学好的,差生是各种原因造成的。不过无论多么“没有希望”、“不可救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