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绥靖政策及其破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帝国主义营垒中的法西斯国家与民主国家两大集团之间,展开了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企图使用武力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英、法、美则推行绥靖政策,企图以姑息办法,缓和与法西斯国家争夺霸权的矛盾;以退让办法,求得与法西斯国家的和平,结果反而加速了战争的到来,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本文拟就绥靖政策的产生、演变及其破产的过程,作一扼要论述。  相似文献   

2.
郭文深 《华章》2007,1(5):94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经历了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妥协退让,到"华北事变"的强硬、"七七事变"的联共抗日,再到相持阶段的避战自保、消极抗战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戏剧客观写实的戏剧形态产生于二十世纪初,发展于二十年代,形成于三十年代.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政府所推行的绥靖政策,以其对侵略者姑息、怂恿,委曲求全,妄图以邻为壑、嫁祸于人的动机和鼠目寸光、自食其果的结局而被永远钉上世界历史的耻辱柱。即使是为绥靖政策进行精心辩护的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们,也不能不承认“英国默默地怂恿德国在欧洲东部和东南部扩张”,“英国打算使德国和俄国作战以指望出现‘持久的均势’”。于是祸水东引几乎成了张伯伦绥靖政策的同义语。近年来,我国史学界有人经过仔细研究和考证,发现祸水东引的说法原来“并不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而是基于对某些事实的判断和猜测”。还有的同志认为,从三十年  相似文献   

5.
李玮  李瑞 《文教资料》2010,(36):12-14
本文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期现代书局的出版选择进行分析,发现三十年代整个文学出版具有从青睐左倾文学到推崇纯文学的变化动向。这种转向是当时的文化政策作用于文学出版发行的结果,与三十年代书局的投机性亦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6.
丘吉尔作为英国现代的重要政治家,他的外交战略思想和实践受到各国历史学家们的关注,出版了大量论著。这些论著主要集中于二次大战前后──即从反对绥靖政策起直至冷战时期──的这段时间内。可是,如果我们综观丘吉尔一生的外交活动,就可以看出,他的外交思想早在一战后就已初步形成,经过三十年代,二次大战和战后初期的逐步完善发展,最终形成其完整体系的。因此,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三十年代初丘吉尔的外交思想,对研究丘吉尔的一生乃至整个英国现当代外交史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7.
苏联远东战略问题是二战史研究中的一大课题。我国史学界对此虽有广泛的阐述,但大多忽略了其与绥靖政策的关系。所谓绥靖政策是指本世纪三十年代世界战争策源地形成后出现的纵容侵略者,以牺牲他国来维护本国利益的政策。大量的史实证明,苏联从本国利益出发,在实施远东战略的过程中,苏联和某些西方国家一样执行了“姑息、纵容侵略者,对它退让、支持,不惜牺牲他国的领土、主权……”的政策。因此,苏联也是个绥靖大国,对纵容日本法西斯侵略扩张同样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结合苏联远东战略的主要内容,试对二者的关系作一具体考察。  相似文献   

8.
关于三十年代英国的绥靖外交,国际史学界大都把英德关系做为研究重点,而对英日关系的研究则比较忽视,直到七十年代才加强起来。但英国的绥靖外交实际上是从东方对日本开始的,而非从西方对德国开始的。对日绥靖是整个绥靖外交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认真分析英国与“九一八”事变的关系,对于认清绥靖外交的推行过程及其反动本质,是十分必要的。 英国、国联与“九一八”事变  相似文献   

9.
绥靖政策,是形成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种国家安全理论,它的核心是民族利已主义.二战前夕,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幌子下,欧洲各大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推行了这一政策,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回顾这一教训,对当今调整地区冲突和反恐斗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改变自己的战略思想,德、意、日法西斯的建立,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法西斯在各地挑起战火,而英、法却采取绥靖政策,乞求用绥靖换取和平.那么,罗斯福政府的战略思想是如何转变的呢?在孤立主义势力的干预下,罗斯福政府首先采取了中立政策.世界局势的发展,使美国四次改变其中立法案.当世界大战将降临美国之时,罗斯福政府改变了其立场,颁布了“租借法案”.这一战略思想的转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一九三九年的德波战争,是在三十年代末国际阶级斗争错综复杂、十分尖锐的环境中爆发的,是西方英法政府长期执行“绥靖政策”的产物。无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发展过程来说,还是从德波战争对波兰国家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以及对欧洲国际关系和世界反法西斯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外交政策在欧洲国际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史学界尤其重视对30年代英国绥靖外交的研究,并习惯于将整个的30年代英国对德政策都归结为“祸水东引”的绥靖政策。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笔者认为,英国30年代的外交固然以绥靖为主,但在前期却主要是围绕“均势”这一基本原则展开的,英国由均势过渡到绥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是随着整个欧洲局势的变化而转变的。本文现将这一转变过程加以评述,并阐明所以会发生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李月红 《文教资料》2007,(35):95-96,106
由于现行幼师教材对绥靖政策的相关材料并没有明确的表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绥靖政策的认识心存不少疑惑。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整体性的研究不多。笔者主要从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对德意日实行绥靖政策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看法。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14.
刘静 《考试周刊》2011,(31):191-192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学男女同校制度曾引起激烈争论,本文从理论、政策和推行三个层面对此时期中学男女同校制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中期,国民党政府处理内外事务关系的基本国策。这一政策的推行,给当时中国的政治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但这一政策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探讨这一政策的转变过程,客观分析其内容及影响,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弄清"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本质,对于深入研究蒋介石的政治思想、中日关系史和国共关系史也将有所裨益。一、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  相似文献   

16.
《大连大学学报》2021,(4):66-72
在我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抗战时期出现的"名著改编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学史现象。当时名作家的畅销小说被改编为舞台剧与电影剧本的案例层出不穷。此类"名著改编"实践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出现,然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大量出现的同类改编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相比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转变,这种转变的背后透露出抗战环境下文艺实践活动与时代社会思潮的互动关联。在这种改编热潮中,巴金《家》的改编具有较为典型的代表性,将《家》的改编纳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样一个相对宏观的历史范畴中进行考察,不仅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出《家》的改编在同类改编中处于何种位置,同时还可以勾勒出这一文学史现象在特定历史时段中所体现出的基本逻辑脉络。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40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苏联从民族利己主义出发,步英、法之后尘,推行了一条苏联型的绥靖政策。在列举大量史实的基础上,探析苏联型绥靖政策出台的背景、特征及其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有多种原因的,其中绥靖政策的不断推行是一个直接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到底是战争的宣泄所引起还是和平的溢流而导致?促使二战爆发的是法西斯的叫嚣还是和平主义者的妥协?抛开众所周知的客观因素——英法实力衰退以及经济危机的爆发,从当时民众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氛围来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20世纪30年代英国和平主义运动的极端进行为绥靖政策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温床,是绥靖政策推行的直接因素并最终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是凡尔赛体系瓦解,新的国际格局尚末建立的激烈变动时期。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国家旨在彻底打破凡尔赛体系,确立德国的欧洲霸权,发动更大规模战争。英国推行绥靖体制;法国追随英国;苏联提出集体安全政策。三方力量经过六年错综复杂的斗争,最后以苏联和德国结成准同盟条约而结束。这一结果无论对苏联或者英法都是灾难。新的国际格局只好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来重新构筑。三十年代欧洲国际格局的激剧变动说明,国家利益是各国外交政策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法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主要参战国之一。号称"欧陆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周内被德国灭亡,原因何在,颇值探讨。第一,绥靖政策结恶果。20世纪30年代,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后,面对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