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那天,备课,我看见这样的一道题目:《羚羊木雕》这篇课文里万芳的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顺手翻了一下参考答案:万方的妈妈是一个粗暴,蛮不讲理的人,和我的爸爸妈妈一样,也是一个重财轻义的人。那一刻,我震惊:难道张之路先生的《羚羊木雕》要告诉学生的就是这样的主题?难道孩子眼里的爸爸妈妈们除了重财轻义就没有别的什么了?  相似文献   

2.
“坠”出的伟大《生命桥》中有这样一句:“老羚羊笔直地坠入山涧。”师:请同学们读这句话,想一想,“坠”是什么意思?生“:掉”的意思。生“:落”的意思。师:(举起一张纸条,手一松,纸条轻轻飘落)是这样落吗?生:不对,应该是“笔直”地坠下来的。生:老羚羊不会那么轻,有重量的。师:(举起一支粉笔,手一松,粉笔从空中笔直地落了下来)老羚羊是这样坠入山涧的吗?生:老羚羊坠下去要比这样重得多。因为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蹬了一下,所以老羚羊应该是重重地摔下去的。师:(一只手举起一支粉笔,另一只手重重地一拍粉笔坠了下去,摔成了很多段,然后沉痛…  相似文献   

3.
《光明日报》2005年2月23日《明天发展什么》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据报导,去年这个市GDP高达300多亿元,同级市只能望其项背。这句话中的“望其项背”用错了,应改为“望尘莫及”。这两个成语有三点不同。首先,二者的意思相反。“望其项背”指  相似文献   

4.
一、课堂导入在初一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一篇《羚羊木雕》的课文,请哪位同学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一下。学生复述:“我”和万芳是好朋友,在“我”不知底细的情况下,把一只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我”父母得知后,非常生气,因为这只羚羊木雕非常珍贵,他们要求“我”一定要把木雕取回来。我觉得非常为难。二、提出问题1.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能不能理解父母的做法?学生甲:我不能理解。我觉得“我”去取木雕时,会伤害“我”和万芳之间的感情。学生乙:我能理解,因为这只羚羊木雕毕竟是太珍贵了,小孩之间互相送这么昂贵的东西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5.
《雷锋日记二则》文后“思考·练习”中有一题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是这样做的: 师:大家看,“这是‘傻子”’中的“这”指什么人?请看看上文,找出答案。 生:“这”指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  相似文献   

6.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课本七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意在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既敬重父母,又尊重孩子的情感? 笔者认为,对于《羚羊木雕》故事里围绕“赠送”和“索回”那只羚羊木雕,发生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所发生的两组矛盾。如果用原有的眼光和观点来看这一《羚羊木雕》,未免视野狭隘,看法偏颇也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友谊与江湖义气 故事的主人公“我”是一个内心充满友情、珍惜友情的小孩。在课文里,坚持诚信的“我”的呐喊和反抗是无…  相似文献   

7.
给万芳的信     
<正>一、请为《羚羊木雕》中的"我"给万芳写一封信,不少于200字万芳:对不起!我食言了。我知道这样做伤害了你,可我也是迫不得已呀!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你后的第二天,我妈妈发现木雕不见了,于是就质问我羚羊木雕的下落,我不得已说出送给了你。我试  相似文献   

8.
统编教材《孔乙己》一课后面有这样一道“思考和练习”:“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道题很有份量。这句话的确是全文牛耳,理解得好,全文豁然贯通,搞得不好,就会当作等闲文字轻轻放过。我认为对这句话应着重从两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一册《长江三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该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教参》给了这样的答案: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辞方法。我认为,这句话的修辞方法应是通感和比拟。  相似文献   

10.
编者易题意在立镜《羚羊木雕》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该文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相似文献   

11.
作者倾向和教学目的──兼评《羚羊木雕》教学陇西一中陶宏亮《羚羊木雕》是初一语文教材中一篇新编的阅读课文,说的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妈妈逼着“我”向好朋友要回已送给好朋友的礼物“羚羊木雕”,“我”很茫然。这篇作品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性是十分明显的:赞美小...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语文学习》: 我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在第十册语文书(苏教版)上的第22课《只拣儿童多处行》中有这样一句话:“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读了这句话,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这里为什么用土字旁的“地”?  相似文献   

13.
《甲申三百年祭》引用了《明史·李自成传》中介绍李岩的一段话,其中有这样几句:“李岩者,故劝自成以不杀收人心者也.及陷京师,保护懿安皇后令自尽。”对后一句话,一般教师在解释这句话时颇费周折,有的甚至解释得不当,不能自圆其说。因为“令自尽”省略了一些内容,“令”字又难以解释,故理解时就有不少困难。解释这句话。关键是“令”字,显然,用“命令”,“使”解释就会使这句话前后矛盾,既然保护懿安皇后,又命令她自尽,这就叫人不可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师的创新型提问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的创新型提问艺术是指那些能够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提问设计思路和提问方式方法。一、迁移式提问学完《羚羊木雕》课文内容后 ,可设计这样的提问 :“学了《羚羊木雕》 ,我们对万芳及其父母的做法都有自己的理解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是怎样处理的 ?”这个提问将课文的学习迁移到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 ,让学生联想与课文内容相似的自己与父母在家庭中产生矛盾的事。这样把语文学习引申到广阔的生活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将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产生的感悟、共鸣、联想倾诉出来 ,使学生…  相似文献   

15.
岁月     
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愚公的创新思想是具有突破性的。”联系你学过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你能理解文中这句话的意思吗?  相似文献   

16.
《羚羊木雕》因其情节接近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加之反映了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深受学生喜欢。本文的情节大致是:爸爸从非洲回来送给“我”一只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给了讲义气的好朋友万芳,父母知道后逼着“我”从万芳那里把羚羊木雕要了回来。该文选自1984年第10期《  相似文献   

17.
《周总理的睡衣》一文 ,教学时可抓住“熟练”一词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 ,从而使学生了解周总理、邓奶奶身为国家领导人 ,却始终保持着优良的革命传统 ,进而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崇高品质。教学时可这样进行 :首先简介周总理 ,让学生明白邓奶奶是周总理的夫人 ,他们都是国家领导人。然后引导学生看图 :图上的邓奶奶在干什么?结合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 :“这一回 ,邓奶奶又穿上线 ,右手捏着针 ,略略抬起 ,左手在熟练地打结。”师 :齐读这一句话 ,想一想这一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生 :这一句话说的是邓奶奶补睡衣很熟练。师 :你能说出“熟…  相似文献   

18.
高语四册《指南录后序》在记述了出使元营遭受扣留并被驱北上隐忍而行的经过之后,引用了这样一句话: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课本上注解说,这是唐朝名将南霁云的话。南霁云有什么样的为人?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文天祥写序时怎么独独想到了他,想到了他这句话?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文天祥的爱国情怀,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儿化音     
甲听说你对语言很有研究。乙我从小就对文字学颇感兴趣,不断探索。甲最近你在研究什么呢?乙我正在研究“儿”字。甲咱俩差不多,我在研究孙子。乙什么研究孙子呀,我研究的是“儿”字,不是儿子。甲误会了。小小的“儿”字有什么可研究的?乙你可别小看这“儿”字,它在语言中有重要的作用。甲还很重要?乙无论是写、念、说、唱,都离不开它。甲你能举例说明吗?乙在报纸上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她真是一把好手儿,无论干什么活儿,都出主意,想窍门儿。甲一句话就带三个“儿”字。乙这句话中,“儿”字发挥了重要作用。甲如果去掉“儿”字呢?乙那就是轻音变…  相似文献   

20.
一位老师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是这洋指导学生朗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句话的。师:“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是铁罐傲慢地向陶罐发问的一句话。同学们想一想。朗读这句话时,哪个字读重音最能表现铁罐的傲慢? (学生活跃起来,都在轻声试读。) 生:我把“敢”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是没有胆量碰我的。这表现了铁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