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语文读本》(试验修订本)选编了刘德斌、王子野、谢纯昌三位先生关于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的争鸣文章,三位先生的见解大相径庭,所争论的焦点是孟尝君到底能不能"得士"。笔者以为,要评价孟尝君能不能"得士",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叫"士"或者说"士"包括  相似文献   

2.
古人做论辩文,最讲究气盛,追求“志深而笔长,慷慨而多气”,把哲理思辩与抒情言志高度地融合一体。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就是一篇“文短气长”的典范之章,历来就被文论家赞为“千秋绝调”。这篇短文,字不满百,却能抑扬吞吐,曲尽其妙,掀起层层波澜,喷礴出一股充塞天地的浩然之气,极富艺术魅力。 [原文]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  相似文献   

3.
林革  殷英 《湖南教育》2007,(11):44-44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语文读本》(试验修订本)选编了刘德斌、王子野、谢纯昌三位先生关于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的争鸣文章,三位先生的见解大相径庭,所争论的焦点是孟尝君到底能不能“得士”。  相似文献   

4.
<正>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下简称《读传》),很短,才88字,为便于鉴赏,不妨全引于下: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相似文献   

5.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大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读了史记的《孟尝君列传》后,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读孟尝君传》全篇仅九十字。原文如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曾作过北宋宰相,在文学造诣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千百年来,由于人们对古人盲目迷信,盲目崇拜。束缚了思想,都认为这篇文章说得有道理,甚至有人著论吹捧说:“此文短小精焊,论辩性极强,跌宕多姿有力地驳斥了世俗人称道孟尝君能得士的观点”。我认为大谬不然,王安石此文徒表现  相似文献   

7.
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送你一把钥匙】这是一篇极为短小精悍的驳论文。“孟尝君传”,指《史记》的《孟尝君列传》。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公子田文的封号,曾任齐国国相。他在自己的封地薛(现在山东省滕县南)招致宾客、士人达数千名之多,并给以优厚的待遇。本文仅90来个字,立意新颖,发人深思,加上文笔曲折,文思严密,因此被誉为驳论文中的“千秋绝调”。…  相似文献   

8.
吊孟尝君文 潘岳人无贵贱,士无真伪,廷入如归,望宾若企.出握秦机,入专齐政,右眄而嬴强,左顾而田竞.且以造化为水,天地为舟.乐则齐喜,哀则同忧.岂区区之国而大邦是谋,琐琐之身而名利是求,畏首畏尾,东奔西囚,志挠于木偶,命悬于狐裘.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相似文献   

9.
执教《读孟尝君传》这一“千秋绝调” ,便有一股求异思维的培养之情油然而生。于是 ,我便将其付诸教学活动。读 :《读孟尝君传》全文 90来个字 ,仅四句话。细细品读 ,方见文笔曲折 ,文思严密 ,词气凌厉 ,一气贯注 ,势如破竹地驳倒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观点。先读 ,我们从“宜可以南面而制秦”一句便能理解作者“士”的严格内涵 ,划清士与鸡鸣狗盗之辈的界限。再读 ,我们可以感受到全篇论证的缜密严谨。除第一句引述“世人之论”外 ,后三句均是复句 ,且都是前一分句肯定后一分句否定 ,都把“士”和“鸡鸣狗盗”对举 ,否定其“士”的属性…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是一篇翻案性质的论说文,抨击了"鸡鸣狗盗之雄""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历代文论家对它的评价极高,但王安石提出的观点笔者却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